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同步培优训练: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选择题
1.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曾热播一时,剧中女主角盛明兰的父亲盛纮最初是在扬州做官,其职责是与守臣共同签书以裁决兵民、户口、赋役等事,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由此可知,盛纮所任官职是( )
A.通判 B.枢密使 C.转运使 D.市舶使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
3.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曾说:“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通判,监督知州
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4.“凌晨,将士突入馆驿中……有的人把黄袍加……之身,众皆拜于庭下,大呼称万岁,声闻数里……既得天下。”该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陈桥兵变 B.李渊建唐
C.八王之乱 D.七国之乱
5.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 王安石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
B. 王安石变法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 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宋代重文轻武影响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北宋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D.从根本上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7.“……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这段话描述了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 )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8.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刘邦 B.李世民 C.朱温 D.赵匡胤
9.“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C.安史之乱 D.五代更替
10.北宋初年,宋太祖将各地州镇士兵中的精锐选入禁军,拱卫京师,其目的是( )
A.控制军权 B.强化君权
C.集中财权 D.重武轻文
11.“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2.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
A.分化事权 B.重武轻文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
13.宋初统治者取消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以文臣掌枢密,在全社会提倡重文,提高文人身价,抑制武人地位。这种做法( )
A.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B.旨在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C.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D.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
14.“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太祖”是( )
A.李世民 B.杨坚 C.李渊 D.赵匡胤
15.下图所示历史人物发动兵变,夺取前朝政权,建立新朝代。他统治期间的史实有( )
①结束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②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③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
控制军队 ④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导致北宋 ( )
A.出现藩镇割据 B.出现宦官专权
C.重文轻武 D.出现朋党之争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内患与外忧”的态度。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
(4)结合材料四,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日,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朝初年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立宋朝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是凤毛麟角。
材料三 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谁?由他建立的朝代的都城在哪里?
(2)为避免“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的状况,“陛下”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怎样的社会风气?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D
6.D
7.C
8.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陈桥之变”,可知“太祖”是指赵匡胤。
9.B
10.A
11.D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自秦朝建立以来,宋朝文化昌盛、人才辈出,这与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密切相关。宋朝时期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2.A
13.D
14.D
15.A
解析:
结合图片及题干内容可知,图片中的人物为赵匡胤,他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局部统一,①错误,排除。
16.C
解析:
本题考查重文轻武政策。文中“儒臣”指文臣,“分治大藩”即任用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宋太祖认为即使文臣都贪腐,也不会发动兵变,所以他重用文臣,而不重用武将。故选项C正确。
二、非选择题
17.(1)藩镇割据问题。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根本出发点在于巩固统治地位(维护封建统治)。
(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最终导致“靖康之祸”。
(4)利:防止了地方割据,强化了宋朝的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弊:官僚机构和军队庞大,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空虚,留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导致后来北宋社会危机的出现。
18.(1)赵匡胤。东京(开封)。
(2)加强中央集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等等。
(3)读书风气盛行,以读书为荣,以不读书为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