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达标检测题
八年级 班 姓名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lìe)最无耻(Cǐ)的事情。
B、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bēi fèn)痛恨。
C、反动派挑拔离间(jiān),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D、你们看到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绝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mán hèng)下去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这件事我做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D.反动派想通过谣言来挑拨离间、蛊惑人心。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
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B.他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
C.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情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D.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5、下列临别赠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那么,你必须具备吃苦精神,必须默默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
B、小周在青春的港口启航,我们暂时分手,满载着理想和追求,重新相聚在何时?将在那丰收的时候。
C、16岁是花季,花谢了,只留下落英片片;17岁是小鸟,飞走了,只剩下一片空旷。
D、没有风景,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让我们树起理想的桅,扬起理想的帆,把好前进的舵,划起自强的桨,迎着风暴前进吧!
6、在本句中不含反义词的是( )
A.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B.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了混乱和悲哀。
C.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D.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7、下列句子在演讲时重音处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B、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C、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D、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二、含英咀华
阅读《最后一次讲演》
8.“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体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精神(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9.下列与“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A.都无非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B.都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D.这不正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吗?
10.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对比)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吗? (设问)
C.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比喻)
D.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反复)
11.总结归纳本篇演讲稿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分明的僧爱感情。
B.运用感叹句、设问句、递进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设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感彩强烈。如第二段“无耻啊!无耻阿!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修辞手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D.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第二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12、下列对文中“你们“”我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B、“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爱国民众。
C、“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广大的市民。
D、“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我们”是指人们人民群众。
13、下列对文中“黑暗”“光明”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暗”是指制造的恐怖,“光明”是指人民取得的胜利。
B、“黑暗”是指反动统治,“光明”是指人民解放
C、“黑暗”是指统治者的暗箱操作,“光明”是指人民解放
D、“黑暗”是指天气阴暗,“光明”是指黎明。
14、下列句子属于第5段论点的一项是( )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的很。
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C、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D、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15.下列对这篇讲演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讲演,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暴行,揭示了反动
入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
B.这篇讲演,表现了讲演者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视死如归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这篇讲演,在用语的感彩上,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说到李公朴,语气热情,满怀崇敬;谈到人
民,洋溢着激情;斥责敌人,语气严厉尖锐,充满蔑视
D.这篇讲演,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并与排比、反复、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讲演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E. 讲演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讲演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时,用“他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时,用“你”“你们”;鼓动人们团结战斗时,用“我们”.
16.下列对这篇讲演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B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C面对“大家”而怒斥敌人,所所以用“他们”以指敌人;直接面对特务,怒斥特务,于是用“你们”以指“敌人”。
D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珍视和平。
三、他山之石: 《狄青追敌有节》
狄青①在泾原,常以寡当众,必以奇取胜。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②;声止则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③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④大笑日:“孰谓狄天使勇?”时虏谓青天使也。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数。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呜钲而止。将佐悔不追击,青日:“不然。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也。
【注释】①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阳)人,勇而善谋。 ②佯却:假装退却。 ③遽:突然 ④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再声则严阵而佯却( )( )
(2)才遇敌 ( )
(3)前临深涧 ( )
(4)安知非谋替分来出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
(2) 虏大笑曰:“孰谓狄天使勇?”
(3) 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
19. 狄青不追穷寇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答案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lìe)最无耻(Cǐ)的事情。Liè chǐ
B、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bēi fèn)痛恨。
C、反动派挑拔离间(jiān),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jiàn
D、你们看到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绝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mán hèng)下去的!决不会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
A.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这件事我做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D.反动派想通过谣言来挑拨离间、蛊惑人心。
【解析】B项,“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此处形容手脚动作轻,应该用“轻手轻脚”。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C )
A.作为爱国诗人,闻一多的确是独特的,。正是如此,朱自清对他的评价才显得如此具有洞察力。
B.中国剪纸的题材有经史故事、神话、风俗人情……等等,真是包罗万象。
C.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运动速度本身也在“运动”着,即变化着。
D.太苦的笋难以入口,微苦则亦别有风味。,如食苦瓜、苦菜、苦酒,并不嫌其味苦。
【解析】A项第二个逗号应为句号。B项省略号不能和“等等”连用,删去一个。D项第一个句号改为逗号。
4、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
A.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
B.他亲切地走到我跟前,向我说:“要当心!”
C.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情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D.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解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 A.正确;B.语序不当,改为“亲切”放在“说”前;C.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反而改为就;D.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故选A)
5、下列临别赠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那么,你必须具备吃苦精神,必须默默地奉献出你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
B、小舟在青春的港口启航,我们暂时分手,满载着理想和追求,重新相聚在何时?将在那丰收的时候。
C、16岁是花季,花谢了,只留下落英片片;17岁是小鸟,飞走了,只剩下一片空旷。(过于伤感)
D、没有风景,船帆不过是一块破布。让我们树起理想的桅,扬起理想的帆,把好前进的舵,划起自强的桨,迎着风暴前进吧!
6、在本句中不含反义词的是( D )
A.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热情。
B.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了混乱和悲哀。
C.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D.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7、下列句子在演讲时重音处理有错误的一项是( C )
A、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B、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
C、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D、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二、含英咀华
阅读《最后一次讲演》
8.“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大门!”这句话体现了闻一多怎样的精神( A )
A.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B.坚持真理的精神
C.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的精神。 D.不畏强暴的精神
9.下列与“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C )
A.都无非是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B.都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C.这难道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不是(肯定反问句,表达否定意思)
D.这不正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吗?是 (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意思)
10.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对比)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设问) 反问
C.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比喻)
D.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反复)
11.总结归纳本篇演讲稿的写作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分明的僧爱感情。
B.运用感叹句、设问句、递进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设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感情。(反问句 反复句)
C.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感彩强烈。如第二段“无耻啊!无耻阿!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修辞手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D.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第二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12、下列对文中“你们“”我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你们”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B、“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爱国民众。
C、“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广大的市民。
D、“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我们”是指人们人民群众。
13、下列对文中“黑暗”“光明”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黑暗”是指制造的恐怖,“光明”是指人民取得的胜利。
B、“黑暗”是指反动统治,“光明”是指人民解放
C、“黑暗”是指统治者的暗箱操作,“光明”是指人民解放
D、“黑暗”是指天气阴暗,“光明”是指黎明。
14、下列句子属于第5段论点的一项是( B )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的很。
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C、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D、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解析:此段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谈人民的力量的强大,一是谈真理永存,反动派末日就要来临。所以此段在中间提出论点,而ACD只强调了一个方面,不全面。因此,答案是B】
15.下列对这篇讲演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DE )
A.这篇讲演,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暴行,揭示了反动派必定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
B.这篇讲演,表现了讲演者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视死如归的英勇斗争精神,以及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这篇讲演,在用语的感彩上,表明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说到李公朴,语气热情,满怀崇敬;谈到人民,洋溢着激情;斥责敌人,语气严厉尖锐,充满蔑视
D.这篇讲演,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多用短句,并与排比、反复、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更增强了表达效果,使讲演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E. 讲演不断变换人称,有力地配合讲演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时,用“他们”,(你们)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时,用“你”“你们”(他们);鼓动人们团结战斗时,用“我们”。
16.下列对这篇讲演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辞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B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而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C面对“大家”而怒斥敌人,所所以用“他们”以指敌人;直接面对特务,怒斥特务,于是用“你们”以指“敌人”。
D本文围绕李公朴被害事件,揭露反动派的无耻暴行和虚弱的本质,赞颂烈士的斗争和牺牲精神,号召人民珍视和平。(号召昆明青年为和平民主坚持斗争)
三、他山之石: 《狄青追敌有节》
狄青①在泾原,常以寡当众,必以奇取胜。密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佯却②;声止则大呼驰突。士卒皆如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③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④大笑日:“孰谓狄天使勇?”时虏谓青天使也。
狄青戍守泾原的时候,常常能够以寡敌众。他密令全军的士卒,在听到第一声钲响时就要停止进兵;第二次钲响就表示假装退却,(而实际上是要严阵以待敌);钲声停止就立刻大喊向前奔驰突击。全军士卒都能严密地遵守狄青的命令。有一次刚和敌虏相遇,双方还没有交战,士卒们突然听到一声钲音,全军就止步不前,第二次钲音响之后,士卒们都向后退却,敌虏大笑着说:“谁说狄青勇武?”当时敌虏称狄青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数。追奔数里,前临深涧,虏忽壅遏山隅。青遽鸣钲而止。将佐悔不追击,青日:“不然。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军已大胜,残寇不足利,宁悔不击,不可悔不止也。
钲音停止,宋兵突然冲向敌阵,敌人阵脚大乱,竟然相互践踏,死伤惨重。宋兵乘胜追击数里,前面到了(靠近)一处深涧,敌人在山脚聚集,狄青立即鸣钲而止,全军就不再追击,敌虏才得以逃脱。事后,副将们却因为当时没有继续追击而后悔,狄青说:“不是这样的,亡命奔逃的敌人,突然停止与我军的对抗,怎么知道这不是阴谋呢?反正我军已经大获全胜了,这些残兵败寇也就不必再去贪功计较了。”宁可后悔没有追击,也不后悔追击不止。
【注释】①狄青(1008——1057):汾州西河(今山西阳)人,勇而善谋。 ②佯却:假装退却。 ③遽:突然 ④虏: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再声则严阵而佯却( 第二次 )( 假装 )
(2)才遇敌 ( 刚 )
(3)前临深涧 ( 靠近 )
(4)安知非谋替分来出 ( 怎么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狄青在泾原,常以寡当众。
狄青戍守泾原的时候,常常能够以敌寡众。
(2) 虏大笑曰:“孰谓狄天使勇?”
敌虏都大笑着说:“谁说狄青勇武”
(3) 奔命之虏,忽止亟拒我,安知非谋?
亡命逃奔的敌人,突然停止与我军的对抗,怎么能知道这不是他们的阴谋呢?
19. 狄青不追穷寇的事例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示例:不管采取什么行动,要先熟悉情况,不可急躁冒进;要讲究策略,为自己留有余地。
译文:狄青戍守泾原的时候,常常能够以寡敌众。他密令全军的士卒在听到第一声钲响时就要停止进兵;第二次钲响就表示假装退却,(而实际上是要严阵以待敌);钲声停止就立刻大喊向前奔驰突击。全军士卒都能严密地遵守狄青的命令。有一次刚和敌虏相遇,双方还没有交战,士卒们突然听到一声钲音,全军就止步不前,第二次钲音响之后,士卒们都向后退却,敌虏大笑着说:“谁说狄青勇武?”当时敌虏称狄青天使。
钲音停止,宋兵突然冲向敌阵,敌人阵脚大乱,竟然相互践踏,死伤惨重。宋兵乘胜追击数里,前面到了(靠近)一处深涧,敌人在山脚聚集,狄青立即鸣钲而止,全军就不再追击,敌虏才得以逃脱。事后,副将们却因为当时没有继续追击而后悔,狄青说:“不是这样的,亡命奔逃的敌人,突然停止与我军的对抗,怎么知道这不是阴谋呢?反正我军已经大获全胜了,这些残兵败寇也就不必再去贪功计较了。”宁可后悔没有追击,也不后悔追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