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乱世中的美神之杰作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玉枕(zhěn)
凝噎(yì)
输赢(yínɡ)
帘卷西风(juǎn)
B.寻觅(mì)
盈袖(xiù)
萧条(xiāo)
销金兽(xiāo)
C.把盏(zhǎn)
憔悴(jiāo)
堪摘(kān)
戚戚(qī)
D.怆然(qiánɡ)
暮霭(ǎi)
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
2.
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香气)
乍暖还寒(忽然)
D.这次第(光景,状况)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莫道不销魂
莫听穿林打叶声
B.怎敌他、晚来风急
势均力敌
C.雁过也,正伤心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梧桐更兼细雨
二者不可得兼
4.
下列词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5.
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6.
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乍暖还寒时候”是说秋天的气候特征,忽冷忽热,也指所处的时代、社会不安宁。
B.“独自怎生得黑”写作者失去丈夫后晚景孤寂之苦,说时光真正难熬。
C.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7.
下列各句中“雨”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C.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8.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
(3)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1题。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9.
结合全词看,对“三杯两盏淡酒”一句中的“淡”字应如何理解?
答: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怎样的环境?这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11.这首词在语言上使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点?
答:
三、一法一练——意象传情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两句,词人选择不求浓艳、自甘素淡的菊花作比,用枯萎憔悴的菊花形象衬托思妇愁肠欲断的情感,创造出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词人的婀娜之姿、高洁之操、刚健之质,皆含在憔悴的菊花之中,景语即情语,情致与景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李清照言愁往往不是直接说出,而是通过意象使愁变得具体可感而又意蕴无穷、耐人寻味。
“黄花”是易安词中的经典意象,如“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等。
“梧桐”是易安词中又一常用意象。如“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
词中常用的意象还有很多,如归雁、风雨、高楼、重帘、芭蕉、小舟、月、梅等等,在不同的语境中,融入作者复杂细腻的情感,极大地丰富了词作的表现力。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思考:从对山园小梅的吟咏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品格情趣?
山园小梅
林 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答:
答案
1.B 2.A 3.A 4.B 5.B 6.A 7.D
8.(1)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3)怎敌他 晚来风急
9.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境况是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凄苦。
1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渲染了一个满目凄凉、满耳苦雨声的凄苦的环境。这样的环境恰好和词人孤苦凄凉的心情融为一体,对作者抒发感情起到了很好的媒介作用。
1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创意奇巧,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12.首联描写梅花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既是赞美梅花,又是以梅花自喻,表现了诗人卓然不群、超凡脱俗的高洁品质。尾联抒怀,表示在赏梅之时低声吟诵,在恬静的山林里尽可自得其乐,而不需要檀板金樽的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名利的高尚的情操趣味。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英雄热血丹心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断鸿(hónɡ)
水龙吟(yín)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
揾英雄泪(wèn)
鲈鱼堪脍(ɡuì)
季鹰归未(wèi)
C.元嘉(jiā)
永遇乐(lè)
舞榭歌台(xiè)
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ɡ)
佛狸祠(cí)
神鸦社鼓(ɡǔ)
尚能饭否(fǒu)
2.
下列词句,诵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B.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D.想/当年,金戈/铁马。
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A.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鲈鱼堪脍
脍:把鱼、肉切细
遥岑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B.舞榭歌台
榭: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求田问舍
舍:房舍
C.元嘉草草
草草:缭乱、潦草
把吴钩看了
了:结束、完毕
D.无人会,登临意
会:领会
断鸿声里
断鸿:失群的孤雁
5.
下列句子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
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多情应笑我
C.烽火扬州路
D.人道寄奴曾住
6.
下列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季鹰——作者将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C.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高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7.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
(2)千古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________________。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11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8.
“游子”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此处的“江南游子”有怎样的内涵?
答:
9.
这首词主要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烘托出怎样的意境?
答: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0.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
答:
1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结尾感叹“人生如梦”,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亦感叹“廉颇老矣”,试分析两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区别。
答:
三、一法一练——移情手法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作者写“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运用的是移情及物的手法。作者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仿佛是山在“献愁供恨”。,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的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动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这就是美学所称的诗歌创作的“移情手法”。“移情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诗歌之所以会长时期焕发出强有力的艺术魅力,“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功不可没。
12.下面这首词上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②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这首词写于淳熙元年(1174)的春季,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是江东留守叶衡的部属。叶衡对辛弃疾颇为器重,后来他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立即推荐辛弃疾为仓部郎官。写此词时,叶衡尚未做丞相,题目云“为叶丞相赋”,是后来追加的。②高人: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答:
答案
1.B 2.B 3.A 4.C 5.D 6.D
7.(1)断鸿声里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 (3)人道寄奴曾住 (4)烽火扬州路 一片神鸦社鼓
8.“江南游子”系作者自称。因作者家在北方,早年在北方起义抗金,失败后南归,无法回到老家,故以“游子”自称,包含着作者的无奈情绪。
9.主要意象:清秋、江天、落日、断鸿。
表达作用:“清秋”,清冷高远的秋天,写尽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江天”,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的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意境:这些景物烘托出天色苍茫、江水无边、夕阳残照当楼、孤鸿哀鸣天际的苍凉悲壮的意境。
10.写佛狸祠一幕景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谋求恢复,百姓渐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朝臣民。从而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11.前者是无可奈何,虽然达观,其情绪趋于消极。后者是积极用世,担心老去而不能实现抱负。
12.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了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词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第5课 苏轼词两首
——人生突围之后的力作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堆雪(zuī)
故垒(lěi)
华发(huá)
惊涛拍岸(pāi)
B.任平生(rèn)
公瑾(jǐn)
轻胜马(shēnɡ)
竹杖芒鞋(mánɡ)
C.樯橹(qiánɡ)
狼狈(bèi)
萧瑟(sè)
雄姿英发(fā)
D.还酹(lèi)
吟啸(yīn)
料峭(qiào)
羽扇纶巾(ɡuān)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故垒西边
故国神游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道芷阳间行
C.人生如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D.一蓑烟雨任平生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浪淘(冲洗)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
B.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
C.料峭(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
D.回首向来萧瑟(凄凉)处
4.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
A.若属皆且为所虏
B.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C.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
下列词句的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6.
在古诗词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常将语序倒装。下列句子中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B.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D.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7.
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中,描写古战场险要形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风波》中,表现苏轼旷达的胸怀、超脱的性格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答:
9.
试分析该词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周瑜的。
答:
10.试分析这首词的虚实手法结合的情况及好处。
答:
三、一法一练——烘托和映衬
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词人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到周瑜一人身上,突出了周瑜在词人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的。
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的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词人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词人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所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词人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这首词波澜起伏而章法严谨,跟词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两种表现技巧有关。
1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中写景的作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答:
答案
1.C 2.A 3.A 4.B 5.A 6.D
7.(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8.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9.“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壮阔的景象衬托;“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正面描写;“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侧面描写。这样就把周瑜的形象写得十分丰满了。
10.词的上片写景,是实写;下篇抒情,是虚写。但上片景是实,议论是虚;下片周瑜是实写,“我”是虚写。
虚实结合,内容丰富,含蓄有味。
11.诗人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出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第二单元 摘取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宋词
第4课 柳永词两首
——白衣卿相 奉旨填词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堑(qiàn)
骤雨(zhòu)
千骑拥高牙(qí)
B.罗绮(qǐ)
珠玑(jī)
暮霭(ǎi)
C.雨霖铃(línɡ)
都门(dū)
无语凝噎(yī)
D.重湖(chónɡ)
羌管(jiānɡ)
参差(cī)
2.
下列词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B.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C.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D.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执手相看泪眼
A.洛阳亲友如相问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D.两岸青山相对出
5.
下列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6.
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重湖叠清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7.
本词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写景上有鲜明的层次,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
答:
8.
南宋陈振孙用“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来评价这首词,请结合下阕谈谈本词是如何描绘承平气象的。
答:
9.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答:
三、一法一练——融情于景
《雨霖铃》将“多情”与凄凉的清秋傍晚景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的离别情绪。如词开头不仅写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重要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做到了字字含情。
怎样融情于景?①运用修辞,让景物有情。大自然中的景致是没有情感的,但只要我们运用拟人的手法,便可化无情为有情。②斟酌词句,让语言含情。力求用好每一个形容词,使景物神态毕现;用准每一个动词,使景物活灵活现。③让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进行间接抒情能产生含蓄美。但当情不可遏时,直接议论抒情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10.下面这首词与柳永的《望海潮》一样,上阕都写了杭州的景色,从情与景的关系看,两首词是否相同?为什么?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注],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 力士、天吴: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人。
答:
答案
1.B 2.A 3.C 4.A 5.C
6.(1)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3)杨柳岸 晓风残月
7.先写大背景,写出杭州全景;再写都市的繁荣景象;最后写钱塘江景色,层次分明。
8.承平气象不仅体现在自然景物上,更体现在人们的活动中。水光潋滟的湖上飘荡着优美的笛声和悠远的歌声,作者从桂子、荷花写到钓叟、莲娃,有静有动,使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气,荡漾着快乐,充满了和谐,呈现出一片承平气象。
9.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10.两首词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所抒之情有所不同。柳词是以乐景衬乐情,赞美孙何;这首词是以乐景衬悲情,抒发今非昔比的亡国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