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张衡传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属文(zhǔ)
左冯(pínɡ)
征辟(bì)
B.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C.都柱(dōu)
合契(qì)
帷幄(wéi)
D.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好交接俗人
交接:与……交往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召
C.辄积年不徙
徙: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3.
下列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4.
从句式结构看,下列句子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未之有也
D.果地震陇西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6.
下列文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文:(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文:张衡善于机灵精巧,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思。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译文:(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D.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译文:自此以后,朝廷于是命令史官据此记载地震从哪个方向发生。
二、精段品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7~10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7.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有都柱
都:大
B.施关发机
关:枢纽、关键
C.牙机巧制
牙:发动机件的枢纽
D.合契若神
合契:契约
8.
下列各项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自此以后
D.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衡精于机械方面的巧思,致力于天文、气象的研算,因此被皇帝征召,于是他更精心于钻研这方面的学问。
B.文段详细介绍了张衡的地动仪及其效果,表现了张衡翔实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C.张衡研制成浑天仪后,又研制成了候风地动仪,文章十分详细地介绍了它们的构成、用途和工作原理。
D.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地动仪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只蛤蟆,张着嘴巴,如果发生地震,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寻找到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1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文:
(2)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文:
三、一法一练——宾语前置句
本文中有这么一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未之有”即“未有之”,“之”作“有”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
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为“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如:(1)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2)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3)?惟命是听(成语,即“听命”)(?4)惟利是图?成语,即“图利”
11.指出下列宾语前置句的特点。
(1)沛公安在:
(2)客何为者:
(3)忌不自信: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答案
1.C 2.D 3.C 4.C 5.B 6.B 7.D 8.C 9.C
10.(1)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形状像酒樽,外表用篆体文字以及山、龟、鸟、兽等图案装饰起来。
(2)曾经一次一个龙头机件拨动了而(人们)没有感觉到地震,京师学者都怪它没有应验。
11.(1)“安在”即“在安”。(2)“何为”即“为何”。(3)“不自信”即“不信自”。(4)“不余欺”即“不欺余”。(5)“未之闻”即“未闻之”。第12课 苏武传
——留胡节不辱,正气动天地
一、基础巩固
1.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遗:赠送
B.武帝嘉其义
嘉:赞许
C.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抵押
D.扶辇下除
除:去掉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空自苦亡人之地
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信义安所见乎
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单于愈益欲降之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D.皆为陛下所成就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6.
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信义安所见乎
B.何久自苦如此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
B.私候胜曰
候:拜访
C.恐前语发
发:泄露
D.虞常果引张胜
引:带领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9.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苏武坚贞不屈的一组是
( )
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④引佩刀自刺 ⑤武气绝,半日复息 ⑥单于壮其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
(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译文:
三、一法一练——判断句
本文中的判断句有以下三种类型,比较典范。
①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②非汉所望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文言文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来表示判断的句子。
常见类型
例 句
1.“……者,……也”表判断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也”(省略“者”)
夫战,勇气也。
③“……者,……”(省略“也”)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2.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加强语气的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3.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4.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直接表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②今臣亡国贱俘。
5.还有用动词“为”表判断的;“是”在先秦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才开始出现。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②问今是何世。
12.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类型。
(1)陈轸者,游说之士: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梁父即楚将项燕:
(7)此亡秦之续耳:
(8)余为伯儵,余而祖也: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0)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答案
1.D 2.C 3.D 4.A 5.C 6.C 7.D 8.B 9.B 10.A
11.(1)到达匈奴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2)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
12.(1)~(3)是“……者,……也”及变体。(4)~(7)用副词“乃”“则”“即”“耳”表判断。(8)~(10)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第四单元 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相之和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B.召有司案图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秦王恐其破璧
B.且庸人尚羞之
C.宁许以负秦曲
D.毕礼而归之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吾羞,不忍为之下
D.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如 ⑤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6.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而君幸于赵王
A.会于西河外渑池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君何以知燕王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7.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且庸人尚羞之
羞:以……为羞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比……怎么样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经由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相与:互相支持
8.
下列对“之”和“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9.
蔺相如是如何说服舍人的?他退让的原因是什么?
答: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三、一法一练——被动句
本文中的被动句比较典型。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译文:只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受骗。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以致对不起赵国。
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常常翻译为“……被……”。
1.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大体有如下几种:
?1?用“……于……”式表示被动。例如: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译文:李家的孩子李蟠……不被时俗约束,向我学习古文。
?2?用“见”表被动。?如本文中的上例?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译文: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
译文:我因为言论而遭遇这场大祸,更加被乡里人、朋友羞辱和嘲笑。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4)用“……被……”“受……于……”式表示被动。例如: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文:当年的繁华与英雄事业都被风雨冲刷掉了。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着全部吴国的土地和十万军队,去被别人辖制。
2.无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例如:
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译文:天帝为他的诚心所感动。
11.指出下列被动句的类型。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3)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4)不拘于时:
(5)君幸于赵王:
(6)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7)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
答案
1.C 2.B 3.A 4.B 5.A 6.B 7.D 8.B
9.蔺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的启发式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
10.(1)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
(2)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把国家的危亡放在前,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啊。
11.(1)~(3)用“为……所”表被动。(4)~(5)用“于”表被动。(6)~(7)用“被”表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