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含答案3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5 20:35:56

文档简介

第10课 短文三篇
——像他们那样思考和活着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赋予(yǔ)      
消磨(mó)
磨房(mò)
厚赐(cì)
B.弥补(ní)
畜牲(chù)
囊括(kuò)
削减(xuē)
C.推衍(yǎn)
踉跄(lànɡ
qiànɡ)
回避(bì)
渊源(yuān)
D.短暂(zhàn)
稍纵即逝(shāo)
一摊子(tān)
尽管(jǐ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消磨光阴  
老练通达  
稍纵即逝  
垂暮之年
B.枯躁无味
丰盈饱满
清晰明了
微言大义
C.虚渡此生
风合日丽
天色不佳
焚膏继晷
D.耿耿于怀
水滴石穿
鞭辟入里
针贬时弊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热爱生命》的第三段,作者谈到生命的孪生兄弟:死亡,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B.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C.偶然地,在我的书柜上发现了一本发黄的书,它就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神学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我深深地为帕斯卡尔对思想的颂扬而感到震惊、感到震撼。
D.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的《信条》,是一篇文字简朴敦厚、内容浅而不显的短文。这篇文章全面而周详地讲述了人类生活乃至社会管理的信条,可谓“深人无浅语,慧心无直笔”,不可只作幼儿教育观。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昨日的古城西安风和日丽,暖意融融,上午10时许,法国总统萨科齐的专机抵达咸阳国际机场,开始了他的西安之旅。
B.接受卫视记者采访的这位本年度高考理科状元侃侃而谈他在高中的各种生活以及自己在学习上的各种经验、教训。
C.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的当口,如此高密度的调控信号,让中国楼市再度感到“山雨欲来”。
D.年过八旬的抗日战士郭光说:“我作为一名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听了总书记的讲话,真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近年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靠的是利用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来实现的。
B.从狂傲不羁的懵懂少年到“80后”文学的领军者,从门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汽车拉力赛的冠军,使韩寒逐渐成长成才成名。
C.女教师遭遇抢劫,她选择用生命来捍卫学生的尊严,用自己的生命换取659张高考准考证,这一英勇举动,不仅让人感动,更应受到人们的尊重。
D.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青少年“热爱生命”读书教育活动中,我市有57个中小学的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
6.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
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
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
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
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热爱生命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7.
第一段中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句中的“度”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说“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呢?
答:
8.
文中“糊涂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哲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我”对生命是怎样认识的?
答:
9.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一句有何含意?
答:
10.最后一段说“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那么应讲究哪些方法呢?试作简要概括。
答:
三、一法一练——对比论证
  在《热爱生命》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中都充分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热爱生命》第一段拿“度”坏日子和“赏玩”“领略”美好时光进行了对比;拿“哲人”度日和“我”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从而证明“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而乐观者充满生活乐趣,表明了为什么要热爱生活。,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下午,这个人发现了一些痕迹,那是另外一个人留下的,他不是走,而是爬的。他认为可能是比尔,不过他只是漠不关心地想想罢了。他并没有什么好奇心。事实上,他早已失去了兴致和热情。他已经不再感到痛苦了。他的胃和神经都睡着了。但是内在的生命却逼着他前进。他非常疲倦,然而他的生命却不愿死去。正因为生命不愿死,他才仍然要吃沼地上的浆果和鲦鱼,喝热水,一直提防着那只病狼。
他跟着那个挣扎前进的人的痕迹向前走去,不久就走到了尽头——潮湿的苔藓上摊着几根才啃光的骨头,附近还有许多狼的脚印。他发现了一个跟他自己的那个一模一样的厚实的鹿皮口袋,但已经给尖利的牙齿咬破了。他那无力的手已经拿不动这样沉重的袋子了,可是他到底把它提起来了。比尔至死都带着它。哈哈!他可以嘲笑比尔了。他可以活下去,把它带到光辉的海洋里那条船上。他的笑声粗厉可怕,跟乌鸦的怪叫一样,而那条病狼也随着他,一阵阵地惨嗥。突然间,他不笑了。如果这真是比尔的骸骨,他怎么能嘲笑比尔呢?如果这些有红有白,啃得精光的骨头,真是比尔的话?
他转身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他一面摇摇晃晃地前进,一面暗暗想着这些情形。
11.文中“不错,比尔抛弃了他;但是他不愿意拿走那袋金子,也不愿意吮吸比尔的骨头。不过,如果事情掉个头的话,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A 2.C 3.D 4.B 5.C 6.B 
7.“度”意为“打发、消磨”。“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是因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它来自“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我们要好好珍惜生命,好好享受生活,将生命延长。
8.“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9.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从哲学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10.(1)热爱生命就要关心我们的生活。(2)热爱生命就要“增加生命的分量”。(3)热爱生命就要看破死亡。
11.对比。用比尔的贪婪自私卑劣衬托出“他”精神的可贵,身处困境依然保持做人的道德良知。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的艺术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刹那(shā)
渊源(yuān)
估计(ɡǔ)
自怨自艾(yì)
B.罪孽(niè)
隐蔽(yǐn)
佛教(Fó)
咄咄逼人(duō)
C.专横(hènɡ)
乳汁(rǔ)
颔首(hán)
不着边际(zháo)
D.藩篱(pān)
氛围(fēn)
果脯(fǔ)
呱呱落地(ɡuā)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凝聚  背谬  报负  焦躁不安
B.秩序  摄服  寥廓  计日成功
C.履行  羸弱  扫描  孤立无援
D.相像  栽脏  遐想  归根结底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
B.作者的思路纵横驰骋:大至国际风云变幻,人类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壮举,小至地方风俗、街谈巷议、个人的回忆和感想。
C.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D.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挂齿的。
C.农民问题归根结底是管理问题,这不仅仅是农村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的问题。
D.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如果缺少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和相关政策的约束,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我们就很难从源头上遏制住那些受“金钱左右”的钢琴考级和比赛。
B.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烟台市便开创了停靠国际邮轮,但自上世纪末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已经很少有国际豪华邮轮将烟台作为停泊港了。
C.依据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经验,放射性碘对甲状腺的损伤是受辐射者面临的最大威胁;面对核污染,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吸收污染物是治疗的关键。
D.对于儿子的表现,黄章永喜忧参半。高兴的是,终于自己有了接班人;忧伤的是,让儿子留在大山里与寂寞和困苦为伍,作为父亲他又于心不忍。
6.
下列一段话选自艾·弗罗姆《爱的艺术》一书中《爱的理论》一章,顺序已被打乱,请你重新调整。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是在于给予的行为。
②“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③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能力。
④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
⑤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⑥这种增强了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②①⑥⑤④
C.②③④⑤⑥①
D.②③①⑤⑥④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7.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孩子对于父母有着怎样的要求?
答:
8.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一句中“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是什么?
答:
9.
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对孩子各有哪些要求?
答:
10.成熟的、灵魂健康的人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
三、一法一练——对比手法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述。有儿时的不会爱和最后的成熟的爱的对比,也有母爱和父爱的对比;有不同心理学家观点的对比,也有不同阶段爱的发展的对比。
对比将事物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其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爱憎。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与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生活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恨。
?2?烘托突出。如高尔基的《海燕》一文,通过暴风雨即将到来时海鸥、海鸭、企鹅们“呻吟”“飞窜”“恐惧”“躲藏”等惊恐万状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战斗英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
???辛辣讽刺。如《变色龙》通篇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狗的身份的不同猜想,警官奥楚蔑洛夫之?色?竟变了六次之多,其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显示了作品浓厚的讽刺意味。
???阐明道理。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说理。他在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时,先从正面指出这一政策的目的,再从反面说明必须清除?妄自菲薄?的思想,防止?引喻失义?的做法,有力地强调了这一政策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的。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只有在这个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这时就要求母亲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在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节选自弗罗姆《爱的艺术》,有改动)
11.文章第二段在说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加以说明。
答:
答案
1.B 2.C 3.D 4.B 5.A 6.A 
7.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
8.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
9.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10.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
11.对比论证。将真正疼爱孩子的母亲允许并希望促成孩子与自己的分离,与那些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的失败做法相对比,从而指出母亲的真正本质是关心孩子的成长。第三单元 文学的轻松睿智表现——杂文和随笔
第8课 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脑髓(suǐ)
国粹(suì)
参与(yù)
残羹冷炙(ɡēnɡ)
B.玄虚(xuán)
吝啬(sè)
蹩进(piē)
冠冕堂皇(ɡuān)
C.糟粕(bō)
譬如(pì)
孱头(càn)
礼尚往来(shànɡ)
D.自诩(xǔ)
磕头(kē)
羡慕(xiàn)
生吞活剥(bō)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宿愿  纷繁芜杂  沮咒  音容笑貌
B.吝涩  礼上往来  孱头  勃然大怒
C.顷诉  残羹冷灸  自栩  冠冕堂皇
D.贮立  临风殒泪  凭吊  豁然开朗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既然领导________你,把公司的大权交给你,你就应该尽职尽责。
②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________,二者见得大度。
③我只想鼓吹我们再________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对这样的害群之马必须及早__________,才能保一方平安。
A.看重  丰厚  吝啬  处置
B.看中  丰厚  吝惜  处治
C.看中  丰富  吝惜  处置
D.看重  丰富  吝啬  处治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是知者,更是智者,鲁迅是学者,更是学人。多少作家的书洋洋大观,却抵不上鲁迅一本薄薄的《野草》,更别提鲁迅其他的渊博所在了。
B.“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当得起‘百科全书式人物’的唯一者”(北京大学教授孙玉石语)。我们成不了鲁迅,但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总是可以的。
C.按照住建部预想,2012年6月完成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工程,今年6月底前扩展到500个城市。昨天(6月30日)是这个规划的最后期限,但进展并不如意。
D.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这位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学问贵在问,要问就不要怕贻笑大方,而真正的大方之家是不会嘲笑虚心求教的人的。
D.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的残羹冷炙。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恒久,更深刻。
B.《拿来主义》一文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今天读来仍觉得虎虎有生气,充满了科学价值与革命精神。
C.鲁迅先生早期曾非常尖锐地抨击过“国粹”。他曾以为要少看中国书,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D.文学遗产中一切进步的、合理的、科学的、美的东西,都仍能对新阶级的文学提供有益的成分。
二、精段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②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③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⑤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
第①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8.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
9.
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
10.以上五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答:
三、一法一练——比喻说理
  如何对待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抽象繁难的话题,皇皇巨著也难以穷尽其旨。鲁迅先生化繁为简,先把中国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把拒绝借鉴、害怕被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说成是“孱头”,把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说成是“昏蛋”,把全盘继承、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说成是“废物”。设喻之新颖风趣,讽刺之深刻犀利,说理之明白晓畅,令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运用比喻说理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
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化遗产问题
张中行
前面介绍文言部分曾说,我国的文化遗产,绝大部分是用文言记录下来的,文言有功,有许多优点值得保留、享用。可是继承、享用,先要学会它。不管《资治通鉴》《全唐诗》价值多高,你不会文言,就只好“望书兴叹”。可是,如上一节所说,学的人和会的人越来越少,这就出现无法调和的冲突,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已经有不少人设想,应该培养少数专业(比如称为古典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用翻译、介绍的办法,把应该继承、享用的传递给不会文言的大众。这可谓情聊胜无,但困难不少。首先是培养哪些人。这像是容易决定,培养适于学古典的。可是,怎么能知道哪些青少年适于学古典呢?这就不能不先考虑自愿的原则,可是这样一来,就不得不让更多的人先尝尝古典,也就是学文言。虽然现在是正在实行(学生的语文课里有文言文),将来行得通吗?其次,把责任交给少数学古典的。传递,自然就遇到传递什么和怎样传递的问题。比如说,《资治通鉴》值得传递,还勉强能够传递(也难免隔靴搔痒),《全唐诗》就太难了。继承、享用,将来占主要地位的恐怕是文学作品的欣赏,而这偏偏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屏幕。其三是遗产种多量大,传递,不是少数人所能胜任。考虑到这些情况,在不很久的将来,妥善的办法恐怕仍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船是让有条件学并喜欢学的人有学会的机会,一只船是培养不太少的专业人员,整理介绍。两只船,由理想方面说,最好是以自学为主力,专业为辅助;如果事实上做不到,那就只好倒过来,以专业为主力,以自学为辅助。这都是说不很久的将来;至于很久的将来,那会牵涉到汉字存废的问题,古典文献重要性变化的问题,只能由那时候的人去考虑、去处理了。
现代语从文言里吸收营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过去这样做过,而且量相当大,如成语是显而易见的,“作者”“作风”之类不显而易见,其实也是。还有不少先例。就文体说,最突出的是戏曲的曲词,几乎把文言的所有花样都拿来应用了。就人说,举一位近的,如鲁迅,如果他不熟悉古典,杂文就不会写成这种韵味。这不是说他就写不好,而是说不是这种韵味,这韵味,有一部分是从古典来的。不过鲁迅的文笔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是学通了才能够吸收,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必须兼通今古,才能把文言的优点“化”入现代语;不然,如现在报刊上有时会出现的搽脂抹粉的文章,从文言里搜寻一些熟套硬往现代语里塞,成为非驴非马,那就想求好而适得其反了。通,先要学。可是现在的趋势是学的人越来越少,将来是一般人与文言成为路人,认识尚且谈不到,更不用说取其所长了,因此,至少我这样看,今后的现代语,想再从文言那里吸收什么营养,几乎是不可能了。
比文言年轻得多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其中有不少,如《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我们还在看,能不能从那里学点什么?很难说,因为这不像科技,引进新的,看得见,摸得着,立竿见影,据我所知,近年来有些写小说的人曾从那里寻得一些乖巧,有少数甚至心摹手追。可是写小说的终归是少数,比如写论文,写记事文,写抒情文,也能从其中吸取点什么吗?理论上当然可以,或说应该,因为那时期的白话,至少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或深思的,就是追随口语,求通俗流畅。我们现在的不少文章不是这样能够对比,想想,也许会有些好处。
11.这篇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请说明下面3个比喻所表达的作者的意思。(每项均不超过20个字)
(1)“葡萄好吃,可是架太高,够不着”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难免隔靴搔痒”这个比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像看电影一样只看情节说明不成,要亲眼看屏幕”这个比喻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A 3.D 4.C 5.C 6.C 
7.“送去主义”的危害大、影响远。类比论证。
8.鲁迅先生是顺着对方的观点往下说,有意识地将敌论引入荒谬的境地。作者用“尼采”“发了疯”进行类比,说明中国如果实行“送去主义”将会亡国灭种。
9.幽默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10.主要运用因果论证。前四段都是原因,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观点,表明作者的主张,要实行“拿来主义”。论证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11.(1)文言文价值大,可是读不懂,就用不上。(2)翻译介绍文言文,但不易传达文言的神韵。(3)欣赏古典文学要阅读领会,不能只看翻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