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总结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分享“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心得。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以“倾听理性的声音”为话题,结合时评阅读,探究“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说理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生激发自我的学习兴趣,形成对选修教材的学习期待。
教学重点
学生大胆多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
学生结合时评阅读,探究理性表达观点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法
单元总结,坐实任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一理,忆“要点”
1.单元梳理
教师出示单元表格,让学生回忆表格的空白内容。
2.表格填充
学习任务群
人文主题
篇
名
作者
文体
朝代
理性声音
说理艺术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责任与担当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奏章
唐
皇帝应居安思危、善始虑终
直言进谏
比喻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书信
宋
臣子应竭力帮助君主“除弊”
据理辩争
反驳
《阿房宫赋》
杜牧
辞赋
唐
秦国速亡,在于骄奢
以史为鉴
铺排
《六国论》
苏洵
史论
宋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借古讽今
对比
二、比一比,展“成果”
1.课堂笔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四人一组,推选优秀课堂笔记本,进行投影展示。
2.教材批注
同桌之间交换教材,通过参阅他人的教材批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批注要求:①看文言字词是否分类标注;②看单元任务是否有旁批、侧批;③看对课文的观点是否有一些思辨性的批注。比如:六国破灭并非弊在赂秦,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个时代,是秦国主打的天下。卓越的军事,显赫的外交,注定它将成为天下的主宰。处于劣势的旧事物,必然会消亡,六国破灭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因而,六国破灭不是六国的错,屈于秦国的强势之下,赂秦是它无奈的抉择。再比如秦灭六国顺序辨;《六国论》中的“迁灭”和“革灭”考,等等。
3.习作展示
结合课文单元任务二: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1)展示一组标题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多读书,少读屏》
《腹有诗书气自华》
《“纸”阅读不能打败“屏”阅读》
(2)展示一组开头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书香,感受到阅读的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阅读的乐趣。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方式。——《读屏或读书,关键在读》
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读书方式是五花八门,电子阅读也好,纸质书籍也罢,尽管形式差异,但殊途同归,关键是要将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
(3)展示作文点评
作文展示
学生互评
《最是书香能醉人》
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一说到读书,人们就想到书香,“最是书香能醉人”“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何须花”。随着电子阅读时代的到来,或许电子书终将取代纸质书。书香消失了,显然让人失落。其实当年从龟甲到竹简,从竹简到纸质,也是人类阅读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古人没有因为留恋龟甲的厚重、竹简的沉着而舍弃更便捷的纸质书,我们今天更没有必要因为进化到了电子书的阶段而过于夸大书的介质。当前,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
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读书也好,读屏也罢,唯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只要热爱读书,载体变了也无忧。
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方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我们没有遇见更好的自己,而是失去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只有政府在读书的政策制定、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大学笔,民众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全面提开的阅读品质,走向全民阅读时代。
三更有梦书当枕,最是书香能醉人。
【标题诗意盎然】
【开头表明态度,指出互联网时代,要尊重不同人选择不同阅读方式的习惯和自由。】
【分析部分:从书籍介质的发展历史的角度和阅读习惯的不同两方面说明,电子书是历史的必然,当前两种阅读方式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方式。】
【过渡部分:上一段是指出不同,这一段指出两者的相通之处:——热爱读书的人无所谓载体。】
【拓展部分:指出读屏时代的问题并提出努力的方向——要有价值坚守。】
【此处提出对策:政府有大手笔,民公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开创读书新时代】
【结尾对称点题】
学生自评分数:
学生互评分数:
(4)展示下水作文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刘
云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时代可以用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3D电子地图,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惜字纸”的传统,5G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好人文之光。
(5)让学生过把“教师瘾”
老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给老师的作文打分,并陈述给分理由,这样也许更能调动学生的读写兴趣。
交流展示完毕,将优秀笔记、批注样本、作文片段拍照留存,上传至班级语文学习QQ群。
三、晒一晒,拓“视野”
1.时评推介
通过推介精彩时评,寻求理性发声的时代活水。
正是共担风雨时
和
音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良知告诉人们,疫情面前,人类命运与共,惟有团结协作,共铸捍卫生命的力量。
【引:由事件引出观点。观点简洁有力,总领全文。】
??世界高度认可中国行动,交口称赞中国力量。中国上下一心、一体联动、联防联控,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正如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的文章所指出,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得到充分显现。14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决心和行动,也为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贡献。“这不仅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护了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世界进步力量都与中国人民站在一起”“相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外国政要的由衷称赞,表达出世界对中国的信心与支持。
【议:展开议论。分论点,论证了“世界高度认可中国行动,交口称赞中国力量”的具体表现。】
??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迄今已有50多个国家的70多位政要以及近20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通过致函或其他方式,积极评价并支持中方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所作努力,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韩国、日本、英国、法国、土耳其、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匈牙利、伊朗、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11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中方捐助的疫情防控物资已运抵中国,俄罗斯、越南、德国等国政府也纷纷主动捐赠防疫医疗物资。德国中学生齐唱《让世界充满爱》,日本友好人士写下“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肺腑之言……无数感人的瞬间,无不是讲述真情交融、命运交织的故事,展现“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情怀。
【议:展开议论。分论点,论证了“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的具体表现。】
??这是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之外。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世界的共同目标。当此之时,世界需要的不是好事者的趁机聒噪,不是狭隘者的偏见和歧视,更不是西方一些媒体乱贴标签、刻意歪曲的不义之行。团结向善才是主流,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潘基文所言,在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胜利之时,历史铭记的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有各国携手合作应对危机的共同担当。
【以西方一些媒体乱贴标签反例进行论证。】
??风雨同舟,中国与世界在一起。经历了2003年非典疫情,有“病毒猎手”之称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利普金与中国结下深厚友谊。如今,他再度来到中国,与中国同行携手遏制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第一时间响应非洲国家呼吁,率先行动,紧急驰援;如今,南非U—Mask公司向中国捐赠医用口罩,科特迪瓦足球运动员亚亚—图雷录制视频为武汉加油,更有非洲最大银行的上万名员工“穿红衣,挺中国”……患难与共,这是世界面对风险挑战的应有态度,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释放的强大感召力。
【联:联系历史。回顾历史,人类互帮互助事例不胜枚举,增强文章历史厚重感。】
??因为命运相连,所以心心相通。世界的目光投向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数日间拔地而起的奇迹震撼了世界——英国广播公司敏锐地捕捉到,全球有数千万网友观看了这两座应急医院建设场面的直播;各国网友亲切地称呼昼夜轰鸣的工程机械为“白滚滚”“红牛哥哥”。人们赞叹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更相信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
【联:联系当下。看当下,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堪称世界直播,展示了中国战胜疫情的决心与能力。】
??正是共担风雨时,世界各国人民诚心诚意选择同中国站在一起。人类不能被病毒击败,同心合力抗击疫情,就一定能够通往最终的胜利。
【结:收束全文,收尾照应,点题。用祈使句表示了自己的坚定信心。】
教师点睛:以权威意见与准确数据作论据,运用举例、类比、归纳论证,逻辑严密。
戒尺要既有温度又有刻度
萧海川
日前,针对一起教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的事件,山东五莲县教体局在学校处理意见的基础上,对涉事教师追加扣发奖励绩效工资、纳入当地信用评价系统“黑名单”等多项处理。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
惩戒到底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答案是肯定的。
【热点事件,引出话题:教育惩戒。】
现如今,为什么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戒尺置诸一边?复杂的原因中至少包括这一条,那就是个别教师滥用教育惩戒权、体罚学生,屡屡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对立。然而,事实证明,教师一旦扔掉戒尺,对学生来说,贻害远大于收益。
【反观当下,教育惩戒缺位,贻害大于收益】
学生违规,当然要管;屡教不改,必须惩戒。“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就是要把戒尺还给老师。递到老师手上的这把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
【过渡段,承上启下。强调教育惩戒必不可少,还老师以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
戒尺上的温度来自于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惩戒权就是“因爱赋权”,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学校、教师和家长理应在爱孩子这一共同出发点上达成共识——必要的惩戒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戒尺上也要有明确的刻度。要让老师能够掌握它的限度和力度。什么时候该动用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力度有多大,这些不妨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得细一些、再细一些,让教师管教有据、0惩戒有度。
【从温度和刻度两个角度,分层论述,教育惩戒须知初衷是爱、适而有度。】
拿起来首先感受到它的温度、用起来能明确掌握它的刻度,这样的一把戒尺恐怕才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最好的那把。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呼应标题。】
教师点睛:运用真实事例与常识及普遍规律,正反对比,破立结合,有很强的说服力。
2.归结方法
(1)选对论据
第一,事例要真实;数据要准确,有可靠出处;要对事例和数据进行说明,使读者明了其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第二,意见要可靠;引用名言注意核对,不可断章取义;引用研究成果要有权威性,须注明出处。
第三,须是公认的,不可捏造,有时需要加以限定。
(2)用好论证
三比论证: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四、仿一仿,得“高分”
印发写作材料,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辨性仿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西汉·贾谊《陈政事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意思是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人民的幸福出力,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曾向习近平主席提问:“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因为我本人当选众议长已经很激动了,而中国这么大,您作为世界上如此重要国家的一位领袖,您是怎么想的?”习近平主席的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他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以上几句话都表达了一种为国为民、忘我无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参考立意:人生大境界——无我;为国为民,忘我无我。
佳作展台:
以“无我”之心,做“为民”之事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当意大利众议长菲科问到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如此回答。习主席充满无私精神的回答振聋发聩,展现了一位大国领袖心中装着人民,赤子之心付与苍生的大爱情怀。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简单质朴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砥砺拼搏、不懈奋斗,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又一道难关,书写了改革发展征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习近平主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生动地诠释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真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我”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战国时代,列国纷争,战火连天,孟子对此深感忧虑,他提出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政治理想,要求统治者与天下人同忧同乐。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揭露中唐征收重税的罪恶,希望统治者关心民生。海瑞一生两袖清风,他关心百姓,无论是饥荒还是水灾,都冲风冒雨,亲劳亲为。晚清以后的近现代,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鲁迅先生忧虑国民,弃医从文,用他笔下的文章来唤醒沉睡的国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几十年出生入死,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时期的领导者,为了实现天下人“共同富裕”的理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正确策略,把“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他们也正实践着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无我”,就是要以身许党许国。为了坚定地践行“为人民做好事”的理想,就必须做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勇于直面各种矛盾风险与挑战。“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慕虚名、崇尚实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步一个脚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工作部署变为现实。过去五年,习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以实实在在的实干业绩、发展成就,诠释了“人民至上”的铮铮誓言。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严峻更复杂,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无我”的状态投入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能坚持以“无我”之心做好“为民”之事,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就能在筑梦征程上不断书写新的更大奇迹,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