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生结合“十思”的内涵,认识“十思”的现实意义;学习如何表达理性的声音。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生学习魏征循循善诱、逐层深入的劝谏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生领悟古人心系天下的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领悟古人心系天下、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了解循循善诱、逐层深入的劝谏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突出重点难点
1.
导入
比干因劝谏昏庸的商纣王而被挖心,。临死前,他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以此表明自己的心志。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诠释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初唐也有一位敢于劝谏、敢于担当的政治家,他就是魏征。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一份奏章《谏太宗十思疏》,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魏征勇于担当的情怀与高超的劝谏艺术。
2.
解题
本文选自唐代吴兢的《贞观政要》。此疏写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
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颇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章的一种,古代臣子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二、初读文本,掌握重要字词
1.展示重点字词,并根据学生实际,适时补释文中的难字难句。
2.点拨推断文言实词词性与词义的方法。
(1)成语类比法: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合成词中,联系成语或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如本文“永保无疆之休”中的“休”,“凡百元首,承天景命”中的“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它们的意义就分别保存在成语“休戚与共”“高山景行”“克勤克俭”中。“莫不殷忧而道著”的“殷”的含义就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殷切”中。
(2)举一反三法:在以前课文中学过该词,可将该词的意义代入到新的语言环境中去试。如《出师表》中“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的“简”与本文“简能而任之”中的“简”意义一样。
三、再读课文,认识君臣心性
1.
识太宗心态
依照课文内容回答,当时的唐太宗心态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
明确:唐太宗在国家相对安定之际,生活上出现了奢靡的苗头,这可以从魏征的建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看出。
补充背景:(1)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初唐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作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即位初期,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尚能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在一片太平盛世的欢呼声中,功业日隆的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唐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导致民怨沸腾。
在国力上升、日渐繁盛的“守成”时期,皇帝往往容易陶醉于自己的成绩,陶醉于歌舞升平的盛况,自我满足,自我骄纵,不思进取,而皇帝身边的大臣或迫于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或出于对自己的仕途考虑,常常三缄其口,不敢做“吹哨人”,甚至对皇帝歌功颂德。当皇帝在朝堂上听不到理性的声音的时候,那么距离危机就不远了。这时就迫切需要有人来拉响警报!那么谁敢于做这个“吹哨人”呢?
2.
识魏征其人
依照课文内容,补全下面的句子:魏徵是一个
的人,这可以从
看出。
①征是一个对时事有敏锐的洞察力、有政治家清醒头脑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时局的分析——“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看出。
②魏征是一个非常耿直的人,这可以从他指责唐太宗“而况于明哲乎?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看出。(“而况”反问句式,加强语气)
③魏征是一个对国家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的人,从文中劝唐太宗的目的是希望国泰民安可以看出。
④魏征是一个拥有理想(政治抱负)的人,这可以从他对政治蓝图的描绘“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娱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看出。
四、赏读文本,品味劝谏艺术
1.
激探究之趣
劝谏者具备了敏锐的洞察力、清醒的头脑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就一定能劝谏成功么?同学们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请结合自己的经验教训,谈谈规劝别人成功与否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①敢于劝谏:规劝者的勇气、责任感、使命感。②善于劝谏:规劝者说话的语气、技巧与智慧。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中人:常人;回:扭转;霁:停止。)
小结: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如比干、屈原。但魏征在唐太宗骄奢忘本、大兴土木之时,不口是心非,不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敢做“吹哨人”,积极建言献策。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安的封建官吏不同,他的刚直不阿,据理力争体现了古代臣子的责任与担当。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
2.
品劝谏之术
敢担当还要有能担当。规劝者的劝谏艺术,比如说话的语气、技巧与智慧也直接关系到规劝的成败。魏征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魏征去世,魏征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徵功不可没。下面我们来欣赏魏征的劝谏艺术。
(1)用语之妙。
先指名朗读,再齐读第一段,思考:
①“臣闻”能否改成“臣以为”?
明确:不可以。“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而“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
②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下愚”,而称唐太宗为“明哲”?
明确:魏徵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君臣、主仆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而尊称唐太宗为“明哲”。
③“诚能见可欲”能否改成“是故见可欲”?
明确:不能。“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气,较为生硬。
教师点拔:魏徵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言,而是真诚谦虚,入情入理。励精图治的唐太宗当然会从善如流。
(2)设喻之妙
①再次齐读第一段,思考讨论:魏征的落脚点是哪句话?魏征是不是开门见山提出这一观点的?
明确:“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不是,文章先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循循善诱,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用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况于明哲乎”。接着指出作为位高权重的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竟不考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想长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首段末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这一段,先正面后反面,正反对比,可见魏征既有直言敢谏的一面,又有循循善诱的一面。
②请从你以前的作文中或者你看到的优秀作品中,举一个用比喻推理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例子。(提示《劝学》)
(3)思路之巧
①标题是“十思”,首段是单刀直入地劝谏唐太宗要“十思”吗?
明确: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先就近设喻,以“固本思源”为喻,推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而要“积其德义”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这是属于提出论点部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
②先指名朗读,再齐读第二段,思考讨论:本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
本段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然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没有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便难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傲物”的进一步发展,就难免滥用刑威来对付百姓。而这只能使百姓存着幸免的心理,却不会感恩怀德;表面恭敬,而心里不服。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换言之,人民积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统治。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也就是历史教训的角度,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这是分析问题的部分。
③先指名朗读,再齐读最后一段,思考: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的?
明确: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正面来回答了如何居安思危的问题。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这“十思”正是针对贞观中期以来太宗的“十忘”提出的,是当时太宗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十思”的每一“思”都是先述太宗在“居安”现状下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魏征在这里将思想和行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用意是很深刻的,而且很有针对性。因为从贞观中期起,太宗崇尚空谈,不务实际的毛病越来越严重。
补充: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太宗巡游洛阳宫,泛舟积翠池,看到隋炀帝挥霍民脂民膏修造的亭台楼阁,便大发议论说:“(炀帝)好行幸不息,民所不堪。”
“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国灭。”看起来他似乎应该以隋为鉴了,但最后,他却洋洋得意地说:“今其宫苑尽为我有。”(《贞观政要》卷十)并且照样地“行幸不息”起来。因此,“十思”是富有现实针对性的。
④魏征最后说:总结“十思”,宏扬“九德”的意义何在?
明确:国家可以“垂拱而治”。
小结:这是倡导“积其德义”的做法——“十思”,是属于解决问题的部分,由此可见全文思路十分清晰,“是什么(人君当思)——为什么要思——怎么办(思些什么)”的结构思路,符合人们正常的认知规律,也易于被君主接受。
五、延伸拓展,巩固学习成果
1.魏征的劝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劝谏,在方法上有何不同?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有许多优秀的遗产。这些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都还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请谈谈“十思”的现实意义。
3.《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给人很多启示。文中哪句话或哪一点内容对你启示最大?请以这句话或这一点为中心,自拟题目,写一篇发言稿,准备在专题讨论会上发言。(尝试运用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法)
附参考议题:“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责任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