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

文档属性

名称 隆中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4 15:38:31

文档简介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侯守斌
《隆中对》以十分洗练的文笔,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正面描写。“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以下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躬耕是表面现象,自比管仲、乐毅才是诸葛亮的真正抱负,然而“时人莫之许也”。这就从侧面否定了正面。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然后,借徐庶的口进一步肯定诸葛亮为“卧龙”,再次侧面肯定了正面。可是刘备却说:“君与俱来。”可见,刘备还是不以为然,又从侧面否定了正面。徐庶却说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只能“就见”,不能“屈致”,则又从侧面肯定了正面。
??第3段写刘备三顾茅庐痛陈隐衷的情况,表面上写刘备,实际上仍是侧面写诸葛亮。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可见他的志向并不在君临天下,而在辅明君复兴汉室。刘备叹惜“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诸葛亮深有同感;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精神,使诸葛亮激情奋发。这是他俩政治结合的基础。而刘备“总揽英雄,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诚恳求教,更使诸葛亮不能不动情。这时,他确认刘备是自己心目中的明君,因此才有著名的隆中对策。这一段写诸葛亮慎择人,善择人,是侧写。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文章的“蓄势”内容。下面诸葛亮的大段对策,是文章的高潮。??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诸葛亮首先总论天下形势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称霸一方。这是当时存在的事实。然后,在众豪杰中举出曹操和孙权来分析。诸葛亮针对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实际情况,告诫刘备暂时不应与曹操争锋。而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夺取了荆、益以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认为,必须努力壮大自己,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此,他充分肯定了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的优点,告诉刘备在夺取了荆州、益州以后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接着又用“跨”、“保”、“和”、“抚”、“结”、“修”6个字把基本的内政外交政策准确、生动地概括了出来,十分深刻。下一步,在天下有变的时候,则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氏。诸葛亮最后总结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历史证明,他的设计是正确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正体现在这里。这对既缺实力又无地盘的刘备来说,当然是正中下怀。所以“先主曰:‘善!’”这番对策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是正面描写,也是文章的高潮。至此,这位年轻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便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然而,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在本文中主要是从他那一大段对策中体现出来的。但如果只有那段对策,仍不能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此文之妙就妙在对策之前有“蓄势”,对策之后有“余波”,同时又从侧面和反面反复地衬托渲染,相辅相成。这样,诸葛亮的形象便栩栩如生了。《隆中对》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相关链接:
(一)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8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琼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27,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思考:从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
(二)
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三十八回
思考:明代的罗贯中以《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作为蓝本,创作了小说《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让我们来读一读罗贯中的小说,看看小说和史籍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共31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寿
制作:钱库一中 JMF 2007/9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 卷,记载三国时期魏 、蜀、吴的历史。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官府摇役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乐 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 德
注意划横线字的读音
yue
yi
changjue
mian
kuai
dai
yin
xu
zhou
dan
duo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
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
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
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
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
驾顾之。”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
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
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
谓计将安出?”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
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
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
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
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
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
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将军岂有意乎?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
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
复言。”羽飞乃止。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1、从文中找出对诸葛亮和刘备总评价的话。
思考:
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刘 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表现了诸葛亮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政治军事才能。
是一个胸怀大志、求贤若渴的明君,这正是诸葛亮辅佐他的原因。
2、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在文中表现再哪儿?
畅论天下形势,为刘备设计政治蓝图。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蓝图:
“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方针: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根据:
A、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
b、荆、益两州可作建立霸业的基础。
C、修明内政是巩固政权的保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小结:
至此,一位年轻的政治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便十分鲜明地呈现出来。
思考:
除了通过诸葛亮畅论天下形势来表现他的才能之外,文章还通过写什么来表现他的才能?
侧面烘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拓展质疑: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
一词多义

对……说
因此
运用,使用
出力,效劳
可信,确实
通“伸”,伸张
诚信,信义
地方
地势
国家
国都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失败
凶猛而放肆
可以把
表可能,能够
南方近海地方
南中国海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