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能力巩固作业: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选择题
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一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 )
A.阿保机 B.元昊
C.阿骨打 D.赵构
2.以下是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相关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是宋辽之间发生的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此战后,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效仿唐、宋制度 B.向宋朝臣服
C.创立了文字 D.全面汉化
4.从本质上看,宋辽议和、宋夏议和反映了 ( )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5.西夏是历史上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政权。11世纪前期,建立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
A.蒙古族 B.契丹族 C.党项族 D.女真族
6.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7.元昊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11月10日自立为帝,国号“大夏”,亦称西夏。他属于下列的什么民族(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天龙八部》是已故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乔峰(丐帮帮主,后为辽南院大王)、段誉(大理世子)及虚竹和尚(后被选为西夏驸马)合力上演了一部武侠大戏,凸显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三国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10.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是仿照汉字创造的。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民族战争的延续 D.对外交往的频繁
11.下列有关契丹族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契丹族居住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过游牧生活
B.契丹族有自己的文字
C.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耶律阿保机
D.契丹政权建立后,定都上京
12.宋辽、宋夏和议中共同内容有 ( )
A.辽、夏向宋称臣
B.北宋割地求和
C.互相禁止边境贸易
D.北宋送给辽、夏“岁币”
13.(宰相)王钦若曰:“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这是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
A.唐蕃会盟 B.藩镇割据
C.澶渊之盟 D.郾城之战
14.在某一历史情景剧中,某同学扮演的是宋朝皇帝御驾亲征,亲临澶州城。他扮演的皇帝应该是( )
A.宋高宗 B.宋太祖 C.宋太宗 D.宋真宗
15.“源自羌族居陕甘,仿效唐宋立官制,鼓励垦荒搞生产,创制文字启民智。”以上描绘的是哪个民族( )
A.蒙古族 B.藏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16.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没有什么不同。在宋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 )
A.收回燕云十六州 B.元昊向宋称臣
C.宋给西夏岁币 D.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7.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 遍地 ),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战争 )”。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破坏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宋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18.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归纳比较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时间 916年 923年 936年 947年 947年后 979年 1004年
事件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进军幽州 协助石敬瑭灭后唐 灭后晋 多次对中
原用兵 北宋攻辽,
北宋战败 辽大举进
攻北宋
(1)通过材料一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这种局面带来怎样的危害?
材料二 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宋在战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是怎样处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处理方式?(提示:从利弊两个方面谈看法)
【交融与发展】
材料三
契丹的乳酪等饮食文化、契丹服饰传入中原,契丹与汉族通婚……
(3)材料三反映了这一时期什么现象?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什么感悟?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寇准认为澶州北城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会极大地鼓舞士气,于是力请皇帝渡河,他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材料二 ……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材料一反映的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盟约签订时宋朝的统治者是谁?
(3)北宋每年向辽提供的“助军旅之费”被称为什么?
(4)有人说,这一盟约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你是如何看待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C
3.A
4.C
5.C
6.B
解析:
宋真宗在位时,辽宋爆发澶州之战,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随后辽宋议和,史称“澶渊之盟”。
7.B
8.C
9.B
解析: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达成的盟约,所以京剧《澶渊之盟》里的“寡人”指的是宋真宗。
10.A
11.A
12.D
13.C
14.D
15.D
16.B
17.B
18.C
解析:
宋辽、宋夏议和,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议和之后,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双方进行边界贸易,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故C项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19.(1)结论:辽与中原政权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征战。危害:长期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2)方式:议和。看法:一方面给岁币,加重了北宋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带来相对和平,促进经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3)现象:民族交融。感悟:辽、北宋、西夏民族政权并立,契丹、党项、汉族之间既有军事上的战争和对峙,也有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交流,各个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步。
20.(1)辽军受挫,北宋获胜。
(2)宋真宗。
(3)岁币。
(4)从内容上看,虽然北宋获得了胜利,但是根据盟约,北宋要给辽岁币,这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懦弱,是屈辱的;盟约的签订使双方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维持了长期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和民间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发展,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