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能力巩固作业: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选择题
1.乾隆皇帝在位时,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2.1793年,乾隆给马戛尔尼敕谕:“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之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这印证了清朝政府实行的是( )
A.休养生息政策 B.自由贸易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轻徭薄赋政策
3.清朝实行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是在( )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
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C.乾隆、嘉庆二朝
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
4.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实质上反映了( )
A.皇帝的辛劳 B.君权的强化
C.地方的无权 D.仪式的完善
5.君臣礼仪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礼记·曲礼下》记述君主以跪拜礼对初任大夫的臣下表示敬意与拜托,汉代皇帝、大臣是坐而论道,宋代时大臣是站而议政,到了清朝时期,大臣跪受笔录。这样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6.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国家完全不具备远洋航行的经验和技术
B.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C.统治者惧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D.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对外交流
7.1793年乾隆给马戛尔尼敕谕:“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这印证了清朝政府 ( )
A.鼓励中国农产品出口
B.严厉打击鸦片走私
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D.全力抵抗倭寇进犯
8.明清治国者有特别发达的“专制智慧”: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曰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下列选项体现该“智慧”的是( )
A.闭关锁国 八股取士 B.对外开放 小农经济
C.对外开放 八股取士 D.闭关锁国 小农经济
9.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清朝时期的“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当时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休养生息 B.轻徭薄赋
C.闭关锁国 D.重农抑商
1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设立这个机构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顺治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1.明朝时,有人恭维皇帝“为世作则”,因为古汉语中“则”与“贼”同音而遭斩;清朝时,有人因写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统治者认为是在讽刺朝廷而被杀。这反映了当时( )
A.统治者重视科举制度
B.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
C.统治者设立廷杖制度
D.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12.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初,逐渐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由满洲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决定一经做出,连皇帝也不能更改。为改变这一局面,康熙设置了 ( )
A.八旗 B.南书房
C.内阁 D.噶厦
13.清朝翰林官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雍正帝因此将其革职,又派人查他的诗集,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将其治罪。这反映清朝前期( )
A.大兴文字狱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焚书坑儒
14.清朝嘉庆年间,洪亮吉痛斥“吏治一日不肃,则民不聊生……十余年来,督、抚、藩、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该材料集中反映( )
A.吏治腐败 B.灾荒严重
C.党争严重 D.军备废弛
15.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皇帝骄奢,挥霍无度
B.吏治败坏,贪污成风
C.国库充盈,人民富足
D.国泰民安,经济繁荣
16.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君主权力的强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封建制度的完善
17.乾隆皇帝在位时,很多官员自保平安的经验是:不与别人有文字往来,凡没用的文稿一定要烧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行省制度的影响
B.八旗制度的影响
C.文字狱的影响
D.八股取士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清朝残酷的文化压迫下,中华文化受到严重的摧残。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下诏征举士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宏词科”,谁知响应寥寥,只得作罢。人才凋零,文治废弛,以至于此,其消极影响于此可见。
(1)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图1所示机构的设立?
(2)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建筑,体现了皇帝怎样的地位?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这一措施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19.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强化自己的皇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丞相不设,析(撤销)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管理)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掌握)威柄(权力),学士鲜(少)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用意)?”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29年,因用兵西北,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简称“军机处”。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政治现象?试据材料一概括“帝”实现“自操威柄”的措施。
(2)材料二中的这种做法在历史上被称做什么?此做法真实意图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一机构设置于哪个皇帝时期?该机构的设立说明了什么?
(4)请你为以上三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主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B
解析:
从题干中军机处的一日日程可以看出,军机处只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没有实权。这反映了清朝君权的强化。
5.D
6.A
7.C
8.D
解析:
由材料“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可知,当时清政府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由材料“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
9.C
解析:
从题目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选项A、B、D属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政策,只有C属于对外交往,故选C。
10.A
11.D
解析:
统治者对“则”“清风”的歪曲理解,反映了明清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的现象。
12.B
13.A
14.A
15.B
16.A
17.C
二、非选择题
18.(1)观点一:军机处可以使君主集中大权,从而快速下达命令,避免大臣办事效率低下。
观点二: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完全服从皇帝意志,自己没有任何权力,从而丧失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观点三:军机处可以集中权力,迅速解决问题,但也使大臣丧失了政治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答出一个观点即可)
(2)地位: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说明了君主权力的加强。
(3)措施:大兴文字狱。消极影响: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19. (1)明代;废丞相;废行省,设三司;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2)大兴文字狱;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强化君主专制。
(3)雍正帝;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4)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