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能力巩固作业: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工场达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手工业发展的限制
D.这种工场的地域分布体现了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2.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的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3.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这充分表明(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手工业发展的限制
D.这种工场的地域分布体现了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4.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
A.水稻、玉米 B.玉米、甘薯
C.甘薯、小麦 D.小麦、水稻
5.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每一家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6.晋商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驰骋商界500年之久。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晋商合伙经营,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从材料中可以得出( )
①晋商是清代最大的商帮
②晋商涉足的地区非常广
③晋商的合作形式是股东制
④晋商体现了诚信、团结的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8.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的手工业工场位于( )
A.苏州 B.江宁
C.洛阳 D.杭州
9.下面是清朝前期人均田地与人口增长统计图,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
A.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B.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
C.乾隆时期人地矛盾突出
D.清朝前期经济衰退
10.清朝前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下图展示了哪一行业的状况( )
A.纺织业 B.制瓷业
C.矿冶业 D.制茶业
1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2.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朝(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13.如图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
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
14.“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9万余顷增加到1724年的683万余顷;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材料中“这一时期”是指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清朝前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主要有( )
A.晋商和徽商 B.苏商和晋商
C.京商和徽商 D.粤商和晋商
16.清朝流行的歌谣:“苏杭丝、松江棉;景德瓷、扬州盐;武昌木材、成都茶。”反映了(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的繁荣 D.商业都市的兴起
17.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18.“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
A.冶炼业 B.制瓷业 C.制茶叶 D.纺织业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梦想是最令人心动的旋律,又是最引人奋进的动力。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更崇高。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的明天,直挂云帆济沧海。
(1)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延伸。西汉时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突出贡献的是哪位人物?
(2)唐朝时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在唐与天竺频繁交往中,最杰出的使者是哪位高僧?
(3)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从1405年开始,明成祖派遣哪位人物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4)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哪一城市?
20.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纪事】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明确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
(1)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的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有何重大作用?
【商业繁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人口统计】
材料三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1920万人
康熙九年(1670年) 1939万人
乾隆八年(1743年) 15000万人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31000万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回答,你从中得出了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手工业工场从业人数多,织机数量多,还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A项正确。B、D两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由所学可知,从南宋以后一直到清朝,经济重心一直在南方,因此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的说法错误,D项排除。故选A项。
2.B
3.A
4.B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外来高产农作物”判断,B项符合题意。
5.A
解析:
材料说明手工业从业人数多,织机数量多,还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故选A。
6.C
解析:
题干没有说明晋商涉足的地区广,题干强调的是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排除②。故选C。
7.C
8.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朝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故选B。
9.D
解析:
依据清朝前期人均田地与人口增长统计图可知,清朝前期人口逐渐增长,人均田地先增长后下降,说明人地矛盾变得尖锐,故选项A、B、C正确。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0.A
11.D
解析: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开荒垦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12.A
13.D
14.D
15.A
16.B
17.A
18.B
二、非选择题
19.(1)张骞。
(2)玄奘。
(3)郑和。
(4)苏州。
20.(1)垦荒政策。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被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农业产品的产量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城市数量较多;形成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商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人口持续增长。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答对其中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