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全国卷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甘肃庄浪中学模拟考试)1.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021·甘肃庄浪中学模拟考试)2.《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门阀士族的政治作用显著提高
C.豪强势力推动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2021·青海海东模拟考试)3.宋代商业文书的种类比较丰富,渗透商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关于租赁、借贷、雇佣等方面的文书出现,且每种文书还可以更详细地划分,如买卖契约就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活买卖契约和绝买卖契约,或者即时买卖契约、赊买卖契约和预买卖契约。这反映出宋代( )
A.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 B.政府对社会管理加强
C.商业契约体系相对完备 D.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021·甘肃庄浪中学模拟考试)4.有学者指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异姓兄弟结义也不是两汉时期流行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桃园结义的故事却描写的生动而详实,而同时期民间的许多水陆码头也修建了“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
A.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B.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C.大同思想受到时人推崇 D.商品经济发展重视信义
(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考试)5.李鸿章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追求自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这表明( )
A.发展洋务成为清廷的国策要点 B.洋务派确立了"自强求富"的方针
C.靠列强扶持是改变困局的出路 D.“变法”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
(2021·黑龙江漠河摸底考试)6.1930年,中共中央在回应共产国际指示时说:党的任务决不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如果认为现在还是准备夺取部分的政权,无疑是对革命形势估量不足的右倾观念.这一回应表明( )
A.中共夺取全国政权时机成熟 B.中共找到符合国情的道路
C.共产国际反对中共城市革命 D.中共出现自主革命的倾向
(2021·陕西西安月考)7.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扶持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在中央苏区创办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的基础上,于1932年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胜利 B.满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C.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D.符合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
(2021·黑龙江漠河摸底考试)8.1985年11月,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其目的是解决深圳企业人民币和外汇配套脱节的问题,以加强外汇资金的横向流动,提高使用外汇的经济效益。深圳外汇调剂中心的成立( )
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 B.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C.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021·吉林长春十一中学第二学程考试)9.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的宗教崇拜变得越来越温和。这一时期从最初不受约束的崇拜成为完全被城邦驯化的一种宗教。仪式的聚集点从山林转移到了城邦,仪式的性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情绪化的节日庆祝被旨在彰显城邦传统的戏剧演出所取代。这一现象反映了希腊( )
A.城邦具有明显宗教色彩 B.不断增强城邦直接民主
C.人文主义精神愈加明显 D.注重提高公民城邦意识
(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调研考试)10.16世纪的最后几十年,对于一个西班牙人来说,现在- -磅羊肉的价格在以前几乎能买到一只羊。而在英格兰, 1500 - -1600年间小麦价格上涨了425%,法国涨了650%。这一历史现象导致( )
A.资产阶级经济实力上升 B.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
C.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 D.商品经济的发展面临困境
(2021·辽宁联考)11.美国在独立后不久就遭遇债务危机,中央政府全部接收各个州的地方债务,并成立财政部,以中央政府的信用为担保发行新的国债,用筹来的资金偿还各州之前欠下的债务。这种“私债”转换为“国债”的做法( )
A.标志着邦联体制的确立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体现了共和主义的传统 D.一定程度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2021·辽宁联考)12.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以 1950 年的工业产值为基数)。对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
1951 年~ 1960 年 1961 年~ 1970 年 1971 年~ 1980 年
联邦德国 9.9 5.3 1.8
美国 4.0 5.0 3.2
日本 16.2 13.8 4.4
法国 6.4 4.9 3.0
英国 8.8 7.2 3.5
A.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马歇尔计划 B.美国工业增速放缓动摇了其霸主地位
C.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呼唤经济学理论创新 D.西欧经济的发展推动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5~
1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021·甘肃平凉模拟考试)13.无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分权”形式,但其权力主体、分权方式和社会性质各有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实行。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二 在雅典的政治制度中,政府机关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有着明确的职能和分工。
——《试论古代雅典的立法和民主政治》
材料三 对于美国《1787年宪法》,马来西亚史学家黄枝连评价道:“从美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新宪法才是一个进步的,有革命意义的,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他们创造出一个今后几十年到一两百年,可以为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最有效服务的政治形式”。
——《<1787年宪法>和美国政体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的职能划分及该制度的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与雅典的“分权”在本质上的不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的“革命性”与“有效性”。 (12分)
(2021·青海海东模拟考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19年,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各时段研究佳作迭出且新意十足。国家治理、社会控制是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议题,折射到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亦是如此。如《中国社会科学》在2019年第一期刊发的“历史视野中的国家治理”专题中,将古代的羁縻政策、族群关系、地方防御、文化拉制等均列入其中。又如《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年第六期也以“中国经济史中的白银演化”为专题,关注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问题。
——摘编自林枫《古史研究呈现理论思考新样态》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或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特征,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研究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2021·吉林长春十一中学第二学程考试)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遵循集体保障、城乡有别的方针,分为定期定量救助和临时救助。前者主要是针对那些孤老病残人员和某些特殊救济对象,后者主要针对遭遇临时性、突发性变故致使生活出现暂时困难的居民家庭。从大跃进运动开始,国民经济逐步遭到破坏,社会救助的相关款项也逐步停发。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救助工作遭到极大破坏,基本瘫痪。1978-1992年,通过强化政府责任,加快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步伐,社会救助方式、标准、财政运行等技术层面的规定不断补充和完善,救助对象的瞄准更加精准、科学,救助政策的可操作性越来越强。1992-2007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获得全面实施,同时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住房救助等专项制度相应得到增加和发展。2014年《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颁行,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实现了规范化、法制化,社会救助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效,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历程、原因与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救助制度的变化趋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7分)
(2021·宁夏附中模拟考试)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主张将自由国家团结起来在东南亚组成一个联盟来共同抵制共产主义力量。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并通过了《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进行的漫长殖民战争。但它也成为了杜勒斯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转折点。9月8日,杜勒斯代表美国与英、法、澳、新、泰、菲、巴等七国正式签署了反共集体防务条约,即《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也称《马尼拉条约》),成功缔结了东南亚条约组织。虽然各国能在共同利益这条纽带的驱使下,被《东南亚条约》捆绑在一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杜勒斯的“反共联防”的雄心。更多时候,它们中的一些国家加入这个组织完全出于为了自己的领土安全或确保继续获得美国援助的考虑。
——摘编自黄文磊《地缘政治下的强势遏制:杜勒斯与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195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勒斯推动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特点。(7分)
(2021·宁夏附中模拟考试)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闵采尔(1489—1525年)生于德国中部施托尔堡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1519年,他结识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初期,闵采尔曾支持路德的宗教观点。但当他在农民、工人中传道,深切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并理解了群众的革命要求后,就坚决地和马丁·路德分道扬镳了。他号召人民以暴力手段建立“千载天国”。恩格斯指出:“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而已”,“自闵采尔以后,在每一次的民众大骚乱中都出现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直到它渐渐与现代无产阶级运动合流为止”。闵采尔联络各地的革命教派,组织“基督教同盟”,发动人们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作坚决斗争,闵采尔的革命活动对促进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杭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闵采尔与马丁·路德分道扬镳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闵采尔领导的革命活动的意义。(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中原诸侯国争霸和少数民族政权和诸侯争霸,体现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周王室尚未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春秋时宗法制分封遭到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实现局部统一,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世”在此的解释是世世代代,这就说明了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世代享有特权的官员或贵族,在地方上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势力,这种势力反过来会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管理和发展,故选C项。A项表述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题干未涉及门阀的作用问题,故排除B项。专制皇权被制约,这在题干中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契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宋代文书的种类较为多样,且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因此可以看到宋朝文书所形成的契约体系相对完备,故选C项;商业文书内容较广泛虽然文书较为规范但并不意味着土地兼并的加剧,故排除A项;商业文书的发展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宋朝商业发展是文书发展的重要原因,并非租佃制的作用故排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桃园结义之事史籍未载,但是在明代小说中描述得极为详细,且在水陆码头有“结义庙”出现,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商业诚信较为重视,而桃园结义恰好成为典型的象征,D正确。题干只列举了一部小说,不能得出市民文学快速发展的结论,排除A。束缚人性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B。桃园三结义这一事件与大同思想无关,排除C。故选:D。
5.答案:D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D
解析:“私债”转换为“国债”的做法,是把原先各个州的“私债”转化为由整个联邦共同承担的“国债”,而州则将原先自己的财政权(主要是收税权),让渡给中央政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相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一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对生产关系作出的部分调整,例如,垄断组织、罗斯福新政,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共和主义指认定政治权威最终来自人民同意的原则,拒绝接受君主和王朝统治原则,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反映了经济理论需要调整,故选C项;A、B两项与史实不相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3.答案:
(1)划分: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3分)
意义:官员品级不高,便于使用和控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6分)
(2)古代中国的分权在本质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雅典的分权在本质上实现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4分)
(3)革命性:维护和捍卫独立成果,鼓舞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美国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6分)
有效性: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施联邦制,这既满足了地方自治的需求,又保障了中央的权威,有利于捍卫美国的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权组织中实施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6分)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一些充任宰相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很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实行。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官员品级不高,便于使用和控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分权在本质上加强了封建专制皇权;雅典的分权在本质上实现了奴隶制的民主政治。(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性:维护和捍卫独立成果,鼓舞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以法律的形式保障美国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有效性: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施联邦制,这既满足了地方自治的需求,又保障了中央的权威,有利于捍卫美国的利益,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权组织中实施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有效地保障了民主政治。
14.答案:
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政治化倾向。(2分)
论证:从世官制、军功爵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后来的科举制度,人才选拔制度均含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世官制导致官职被贵族垄断,血缘是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非贵族集团人群天然地失去了跻身仕途的机会和资格,人才的来源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汉武帝时期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授内容,以培养国家管理人才为主要教育目的的太学与郴国学,在封建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方面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科举制度虽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唯一标准.但从属于专制集权体制.目的是为政治统治而服务,人才选拔具有极强烈的政治色彩。因此,中国古代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其目的是为一家--姓的私天下培养和选拔政治人才。(10分)
示例二:论题:重农抑商背景下的唐宋商业发展变革。(2分)
论证:自秦汉以来,在农讲文明的经济形态下,历代政府均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然而,唐宋以来的商业发展环境却出现了相对“宽松”的倾向。自唐代中后期以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突破坊市限制的现象,长途贸易和草市兴盛,商业发展空间相对“宽松”。宋代以后,政府抑商力度较弱,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海外贸易规模超前。外贸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宋代政府通过政府借贷形式帮助工商业者度过经济困难时期,都市经济发展迅速,开封、临安成为当时著名的经济中心。因此,唐宋时期的中国,随着商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增强,政府逐步采取了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措施,使商业发展出现了相应变革。 (10分)
15.答案:
(1)由临时、特殊救助逐渐变为长期精准和普及性救助;救助方式多样化;更加规范化;不断法制化。(8分)
(2)改革开放,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党和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扶贫并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小康社会的构想和努力。(7分,任答三点即可)
16.答案:
(1)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通过主题活动及学习模范培养劳动品质;要求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学校劳动;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8分)
(2)是确立社会主义的人民教育的表现,有利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纠正了旧教育观念,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学生劳动技能及思想道德水平;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7分)
17.答案:
(1)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闵采尔代表下层阶级的利益,马丁·路德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前者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现有政权,后者主张通过改革方式达到目的;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后者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改革。(9分)
(2)意义: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对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