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钻石押题卷 辽宁地区专用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历史钻石押题卷 辽宁地区专用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6 19: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分封是先有爵后有地,即西周的分封制有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渊源较近,二是有较大的功绩,两者具备就封给爵位,指给一块地建国,有爵者互不从属。由此可知,西周统治者侧重于( )
A.政治控制加强统治 B.奖赏功臣和王族 C.中央权力的集中 D.层层分封互不从属
2.下表为汉代不同史籍对社会现象的相关记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记述 出处
齐部(今山东淄博一带)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襄邑俗织锦,钝妇无不巧 《论衡?程材》
(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 《后汉书?公孙述传》
A.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 B.棉纺织业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C.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D.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生产逐渐分离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政府市场监管强化 B.城市商业形态转变
C.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D.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4.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5.“从启蒙文学教育时期开始,文人士子就长期受到传统伦理观念与文化趣味的滋养和熏陶,促使明清知识分子在讲述戏曲故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作为创作动机或主旨。”据此可知,明清时期的戏曲创作( )
A.推动了启蒙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B.促进了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
C.得益于文人士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6.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 )
A.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B.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D.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7.辛亥革命后,在女学生中盛行“文明新装”(如下图)这种着装样式延续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同时将上衣变得紧窄并收腰,以体现人体美。这反映出( )
A.连衣裙等苏式服装受到青睐 B.女学生是生活时尚的引领者
C.学生服饰凸显强烈的政治色彩 D.服饰变迁呈现中西合璧的特色
8.徐州会战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日军绝没有料到仅徐州会战就打了近半年的时间,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和德军会师的狂妄计划。这说明( )
A.徐州会战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徐州会战是中国战场的反攻之战 D.正面战场的积极抗战促使日本停止进攻
9.这是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本表所示现象( )
时间 通过 反对 弃权
1961 38 48 20
1962 42 56 12
1966 46 57 17
1969 48 56 21
1970 51 49 25
1971 76 35 17
A.反映资本主义阵营矛盾重重 B.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C.说明求同存异原则成为共识 D.表明中国已经打破外交僵局
10.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在城镇企业职工就业人数方面,公有制企业占比从20.53%下降到15.45%;在缴纳税收方面,公有制企业占比从15.04%降到10.2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占比从28.88%下降为23.13%。这反映了( )
A.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B.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C.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D.国有经济丧失了发展活力
11.公元前242年,罗马设外事最高裁判官处理涉及非罗马公民的诉讼,他们有权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与严格的本地法规则约束,后来前任裁判官发布的告示往往为后任裁判官所因袭借鉴,并经过国家认可而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裁判官法。这表明裁判官法( )
A.适应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B.化解了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矛盾
C.注重保护罗马人的私有财产 D.使罗马法民事诉讼程序更加完善
12.启蒙运动中有位思想家提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或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存在服从”。在此,这一思想家强调的是( )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三权分立
13.下图漫画名为《二重奏》,新西兰人大卫·洛创作于1917年4月12日。漫画中左边演奏者代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乐谱架上的文字是“与敌人作战”,右边演奏者代表工兵代表苏维埃,其乐谱架上的文字是“与政府作战,结束战争”,中间的大熊(代表俄国)有些茫然失措。此漫画反映了( )
A.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苏维埃政权面临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威胁
C.两个政权对是否继续参与一战矛盾尖锐 D.两个政权在十月革命中夺权斗争激烈
14.1935年至193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连续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纽约州妇女最低工资法》等法律违宪;对此,罗斯福抱怨说,“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好比三匹马拉动的一辆马车……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据此可知( )
A.罗斯福企图扩大政府行政职权 B.美国社会对工人运动严重恐慌
C.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遏制 D.三权分立原则面临着制度危机
15.针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竞赛”口号,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上台前就呼吁:“让我们扩大这个竞赛,把它扩大到不仅……包括粮食和工厂,而且把它扩大到包括标志我们文明特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其目的是( )
A.挑动苏东矛盾 B.调整美欧关系 C.实行战略防御 D.推行和平演变
16.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们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 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这表明跨国公司( )
A.揭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序幕 B.在经济全球化中起重要作用
C.严重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D.使世界经济秩序趋向于合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朱熹的为学方法在于从“博文”(道问学)即广泛穷究事物各自禀赋的分殊之理入手,然后“约礼”(尊德性),省悟到天地万物之理本来同一;而陆九渊等人的方法则在于首先发明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心(仁义礼智之善性),以此为本,然后再博览广泛涉猎知识。两者的工夫径路正好相反。
——摘编自秦平、肖航主编《章裁集》
材料二 明清以经义文章取士,在这根指挥棒下,封建知识分子日日沉浸于经义文章之中,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这为其古文写作也打下了基础,一旦他们敲开了世俗之门,丢掉敲门砖,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科举把知识分子引入了“读书做官”和自私自利的歧途,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
——摘编自吉发涵《中国古代文化纲目举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在为学方法上的差异,分别指出他们两人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经义文章”的样式,并概述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文化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清代前期以草泽铃医(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为代表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一般来说乡村的疫病救治基本上由地方精英承担。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民国时期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与合作医疗制度。但这些变革仍存在于有限的范围内,乡村仍有赖于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此后,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宣告失败。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随之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这些制度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且增加了国家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提供保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许三春《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乡村医疗卫生制度发展呈现的特征。(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乡村医疗制度变化的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并完成《政治经济学》,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1758年卢梭与百科全书派决裂。1761年发表《新哀洛绮丝》,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卢梭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晚年在法国去世。
——摘编自齐世荣《人类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 卢梭无疑是对近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西方政治家思想家之一。20世纪初,以“中国革命的象征性符号”和“契约论思想家”这样两种形象为线索,出现了“自由与公民”、“公意”等大量专题文章:既有晚清时期严复与章士钊的笔战,也有民国以来张奚若、张翰书、朱坚章这样一些著名政治学家对卢梭的精微阐释,更有王元化、朱学勤、崔之元等当代著名学者的交锋与反思,以及学界青年才俊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文章完整地再现了卢梭这位伟大的启蒙政治思想家对中国思想界的巨大影响,勾勒了中国卢梭研究的基本轨迹。
——摘编自袁贺、谈火生《百年卢梭:卢梭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及其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进中国人如何以卢梭思想为武器开展救亡运动。(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摘自1995年7?8月时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 岁的青壮年。
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很赞同 比较赞同 说不准 不太赞同 很不赞同
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 2.9 4.3 8.2 23.0 61.1
父母在,不远游 7.2 15.1 21.8 34.9 20.8
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 45.4 29.2 17.5 5.0 2.6
富贵贫贱是命定的 6.8 11.2 15.4 25.1 41.2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 去乡镇企业工作 读书上大学 去大城市打工 继续种田
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 35.2 14.1 31.8 2.7 8.5
——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 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 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中西周统治者奖赏功臣和王族,旨在利用功臣和王族来维护统治,“有爵者互不从属”是指分封的诸侯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从属关系,这能有效防止诸侯势力过度膨胀,可知西周统治者侧重于政治控制加强统治,A项正确;材料“西周的分封制有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渊源较近,二是有较大的功绩,两者具备就封给爵位”说明西周统治者重用和笼络王族、功臣,这是一种政治手段和现象,而设问“侧重于”强调这一政治手段和现象的本质,B项排除;秦朝正式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集中,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统治者对诸侯的层层分封,D项排除。
2.答案:C
解析:材料“齐部(今山东淄博一带)”“襄邑(今河南睢县)”“蜀地”仅涉及今山东、河南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不能说明整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A项排除;材料中“刺绣”“织锦”反映的是丝织业的发展而非棉纺织业,B项错误;材料中汉代齐部(今山东淄博一带)世代刺绣,襄邑(今河南睢县)有织锦的习俗,(蜀地)女子缝制的衣服,可以满足天下人的穿衣需求,反映的是汉代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因此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的状况,C项正确;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生产逐渐分离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材料时间“汉代”,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商业的发展。商业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办公区、混合区,即住商混合、住教混合。据题目可知,唐代中期以坊内店肆为主,北宋初期出现临街店肆,到宋中后期则出现了夹街店肆,这说明城市商业发展到宋代时期打破了空间限制,发展空间相对自由,商业形态发生转变,出现了住商混合,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市场监管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具体经商方式的变化,故C项错误。D项农村集市贸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在经济领域的变法得到了神宗的支持,因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这说明统治者的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所在,C正确;王安石变法是有统筹规划的,但是依然未能成功,排除A;王安石变法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都有改革,排除B;范仲淹的改革是从政治领域启动的,但是失败了,所以“必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促使明清知识分子在讲述戏曲故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寓义于事’或‘借事明义’作为创作动机或主旨”可知,明清时期的文人承担了社会教化的责任,故选C项;启蒙文学教育推动了戏曲创作,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僵化,故B项错误;“来源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一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虽然实行宪制改革,但实际上是出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C项子清末预备立宪只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一些调整,未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程度,故A项错误。预备立宪只是延缓而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B项错误。慈禧的决断能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谈不上激化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服饰的变迁。根据“这种着装样式延续传统的上衣下裳制,同时将上衣变得紧窄并收腰,以体现人体美”,可得出“文明新装”继承了传统服饰的特色,同时吸收了西方服饰的审美理念,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根据材料“阻滞了日军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可得出徐州会战对中国和世界战局都有影响,打乱了日军的侵略部署,故选A项;从材料看不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这一地位,故排除B项;中国战场的反攻是在1944年,徐州会战是在1938年,故排除C项;“停止进攻”说法错误,后来又有武汉会战等,故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根据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在联大中投票数统计表中数据分析可知,中国在联大中获得的通过票越来越多,表明新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推动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故选B项;材料主要体现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投票表现,无法反映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排除A项;求同存异原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了中国外交僵局已经被打破,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据材料可知,2012—2017年,改革开放进行了30多年,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占比下降,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占比下降,这说明人们就业方式增多和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项正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排除C、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所述时间与特点可知裁判官法蕴含着万民法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法律本身无法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裁判官法不受任何形式主义的程序规范的约束,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启蒙思想。如材料所述,人民有权“使他们掌权或把他们拉下台”,符合主权在民的含义,故B项正确;天赋人权强调人的自然权利,包括生存权、自由权、追求财产和幸福的权利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的同时强调法律至上,个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攫取特权;三权分立强调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从材料中皆无法体现,排除A、C、D三项。
13.答案:C
解析: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A项说法与史实相符,但由题干可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要求“与敌人作战”,而工兵代表苏维埃要求“结束战争”,这反映出大熊汇然的原因是两个政权对它下达的有关一战的命令不同,而不是因为存在两个政权,故C项正确,A项错误;协约国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故B项排除;由题干时间“1917年4月12日”可知是在二月革命发生后,而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排除。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现如今,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并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为应对危机,颁布一系列法律,而这些法律都是要求加强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也就是扩大政府行政职权,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围绕新政措施,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博弈,不涉及美国社会对工人运动严重恐慌,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有效遏制了经济危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围绕新政措施,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博弈,但这种博弈始终没有突破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冷战期间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材料中尼克松所述的“包括标志我们文明特征的伟大的精神和道义上的价值”实质是想要把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输入社会主义国家,即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故D项正确;挑动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矛盾是和平演变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美苏调整冷战策略,不涉及美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赫鲁晓夫当政时期是美苏争霸第一阶段,双方势均力敌,美国略占优势,排除C项。
16.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跨国公司业务范围广,影响大,控制了国际直接投资的绝大部分和世界生产的将近一半,这说明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世界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制约,C项可排除;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仍由发达国家主导不合理,故D项错误。
17.答案:
(1)差异: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每点1分,共2分)
历史地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每点2分,共4分)
(2)样式:八股文。(2分)
影响:促进古文写作的发展;儒生成为文化舞台上的主角;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发展);儒学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文人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每点1分,共4分,任意答出4点即可)
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广泛穷究事物各自禀赋的分殊之理”“约礼”“省悟到天地万物之理本来同一”可得出格物致知;根据材料“发明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本心(仁义礼智之善性)”可得出主张发明本心。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2)样式,根据材料“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构思、法度义理”等并联系所学明清时期的史实进行回答。影响,根据材料“研究文章的遣词用句……转入古文写作,也就得心应手了”“大批读书人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和奴隶”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文人醉心于功名利禄,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还可以从形成重学风气,推动儒学发展等方面回答。
18.答案:
(1)特征: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由地方承担逐步转变为由国家承担(国家主导地位逐步加强);受西方文明影响,医疗卫生观念逐渐近代化;卫生保健制度逐渐建立(卫生保健制度化)。(每点3分,共9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2)因素:政权的变更;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形势的变化;改革的时代潮流的引领。(每点2分,共6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设问入手,树立时空观念,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对应性思考。(1)特征,需要立足史料,联系所学知识,从承担职责的主体、医疗卫生制度化、卫生观念的近代化等角度进行分析。(2)因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权变化、改革开放等角度思考作答。
19.答案:
(1)观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每点1分,共3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发展了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宣传民权、宪政等思想,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每点1分,共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宣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学说,提出三民主义;《临时约法》体现了社会契约、民主平等的精神,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每点1分,共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批判专制,宣传民主思想。(每点1分,共2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卢梭的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历程。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政治经济学》《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卢梭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与百科全书派决裂”“猛烈地冲击封建专制制度”“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等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作答。
(2)本问可从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三个层次作答。
20.答案:
论题: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2分)
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企业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8分)
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2分)
解析: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4%,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做选择,你将选择”中选择经商的为35.2%,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因此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论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