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卖炭翁
白居易
导入新课
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一个烧炭的老人过着的十分穷苦的生活。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3.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作者简介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叙事讽喻诗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读准字音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chì
bìn
jì
chì
jì
zhé
niǎn
jiāng
注释
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让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让者白衫儿:黄衣让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设疑自探 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烧炭——运炭——被夺炭
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肖像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驾
辗
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惜不得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设计的问题是: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我设计的问题是:本诗通过记叙(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卖炭翁
宫使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比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考考你
李白 诗豪
杜甫 诗佛
王维 诗仙
李贺 诗圣
刘禹锡 诗鬼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简介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析诗题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起草堂。
为”读wéi,在这里“--为---所”被动句式。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此歌。
时代背景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护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飘 转
zhuǎn
俄 顷
广 厦
shà
qǐng
xiàn
sāng
丧 乱
见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bì
wù
chóng
qīn
ào
自学检查
朗诵要求
1、读准字音。
2、注意朗读技巧:(1)注意语调的高低
(2)语速的快慢
(3)语音的轻重
(4)停顿是否恰当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在这里是虚数,表示多)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落)
理解词义: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竟然忍心这样)
(做动词)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名词作动词用)
(衾qīn: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安:疑问代词:怎么)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翻译课文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再读课文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并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的内容。
2、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变化?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企盼广厦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忧民生疾苦,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全诗描写诗人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广厦千万间
写 景 记 事
直抒胸臆
自 己
天下寒士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战争
你能围绕“战争”的话题说一句什么吗?
仿说训练: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体验,
一个人常常是得到幸福时浑然不觉,
一旦失去才认识其价值。正所谓:
温饱 是一种幸福,饥饿 才能体会;
健康 是一种幸福,病痛 才能体会;
是一种幸福, 才能体会。
石 壕 吏
杜甫
背景简介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粥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后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渍。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渲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这首诗,叙述差变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复习杜甫的《三吏》、《三别》:
整体感知:
2、画出难懂的句子,与同桌交流,然后举手发问。
3、准备复述故事。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
还学过什么?
叙事诗。
《木兰诗》。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sh?,防守
y?,越过
Yù,老妇
yè,小声哭泣
新近
想一想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有吏夜捉人
四个人,四件事。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研读赏析:
想一想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
举动?
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齐读第二节)
想一想
想一想
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
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
听妇前致词
(齐读第三节)
想一想
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
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想一想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想一想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想一想
插上想象的翅膀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
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
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
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想一想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这个饱受战祸的家庭又遭
沉重的一击。
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老翁的命运
老妪的命运
寡妻的命运
乳孙的命运
归纳小结
天明――告辞――结局:
暮――投宿――开端:
夜――住宿――发展:
高潮:
线索:诗人的行踪
时间顺序
有吏夜捉人
听妇前致词
请从吏夜归
独与老翁别
夜久
语言品味:
分析红体字的意境
1、有吏夜捉人
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2、老妇出门看
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3、急应河阳役
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
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4、独与老翁别
老妇被抓,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
老翁告别,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复述故事:
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走进石壕村——
比一比
比一比
1、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全诗,根据对
内容的理解,力争以最短的时间
背出全诗。
2、检查背诵。
讨论:
作者耳闻目睹了石壕吏捉人的全过
程,但他始终却做了一个旁观者,你如何
评价?
根据你的理解,你能用自己的话
概括本诗的主题吗?
讨论
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小结
安史之乱中,陈陶之战,四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灭;邺城战役失利,郭子仪、李光弼等所率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石壕吏》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其凝重沉郁的风格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学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乱中遭受苦难的人们的深切同情,从中我们也看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战争,希望能取得胜利;又写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集体背诵全诗
观看视频分析
修辞
对偶
拟人
夸张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反复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
《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拓展练习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松树下,我询问童子,
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只
知道他就在这个山里,
然而山高云深,真不知
道他在哪里。
课堂练习
1、写出战争苛酷的句子: 。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属 写法,
作用是 。
3、妇人致词内容分三层:
第一层:三子从军,两儿战死。
第二层:
第三层:
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
对比
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作业——
1、默写全诗。
2、练笔:把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
文或一幕短剧。
yù
yè
juàn
niǎn
zhé
chóng
bìn
jì
háo
piān
chì
chì
bì
顷
衾
兀
丧
2.请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有孙 母 未去,出入 无 完裙。
(2)安得 广厦 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3)可怜 身上 衣正单,心忧 炭贱 愿天寒。
/
/
/
/
/
/
/
/
/
/
/
/
/
防守
最近
接近
高耸的样子
谋求、需求
轻快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惟有乳下孙
B.卷我屋上三重茅
C.回车叱牛牵向北
D.系向牛头充炭直
D
A
6.根据提示,用诗歌原文填空。
(1)杜甫《石壕吏》中表达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然身处穷困之境,
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心理活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
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出差役的蛮横气势,
并为老妇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情感氛围。
8.“有吏夜捉人”为什么不说“有吏夜征兵”?请谈谈你的看法。
“捉人”带有强迫的意思,有讽刺意味,
折射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征兵”表现的意味平淡。
9.这首诗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的?有什么好处?
用老妇自述的方式来表现全诗的主要内容。通过老妇的自述,
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
可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这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把茅草吹得四处飞散、遍地都是的情景,
烘托了作者焦灼、苦痛而又无奈的心情。
1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一句属于什么描写?
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为下文写屋漏做铺垫。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
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的博大胸怀。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
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14.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
这两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
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
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15.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做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