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
2021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周的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需要遵循,这些责任和规矩是强制性的,由周天子负责维持,在春秋时期,诸侯也要靠这套责任和规矩才能称霸,材料表明这套规矩
A.促进了对政治权威的认同 B.巩固了奴隶主的世袭特权
C.避免了诸侯之间的战争 D.保持了周王权力高度集中
2.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
A.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是重农抑商的思想源头
C.不利于手工业长远发展 D.使手工业产品质量难以提高
3.下表是两汉时期入仕士人家世背景比例表(%)
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东汉时期
A.朝廷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B.儒学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C.官员选拔机制出现异化 D.门阀士族政治相对封闭
4.明代王阳明反对传统程朱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理论
A.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维护纲常伦理道德 D.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5.雍正帝要求广大臣僚用密折言事,比如一省之内,督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台都可以独自上折密奏。当时除了雍正的少数几个心腹大臣稍敢勇于任事外,广大臣僚都“人人自危,
斤斤自保”。据此可知,密折制度
A.减少了政府的决策失误 B.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
C.削弱了中枢机构的权力 D.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6.1882年,英商魏特模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没厂欤!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因目的明确具有垄断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C.旨在抵制西方列强侵略 D.促进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7.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
A.体现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B.反映出政治斗争激烈
C.表明国人文明程度不一 D.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8.1926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形势的决议》,突出强调无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同资产阶级联合的必要性,“甚至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也还能在一定时间内成为革命的同路人”。共产国际这一决议
A.对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出现偏差 B. 有力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C.导致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走向失败 D.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9.“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各个歼敌。”这是一部影视剧中毛泽东指导某次著名战役的台词,这场著名战役的重大战果是
A.解放了东北全境 B.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C.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
10.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己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的希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B.西方人注重社会调查,看到了中国的进步
C.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了现代环保意识上
D.美国政府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所以肯定中国
1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二条规定:“如果在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十三条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保护平民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D.尊重基本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12.有学者认为:“启蒙运动不仅对抽象推理和空想方案持批判态度,而且还为重新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欲望和情感,奠定基础”。这里所说的“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所引发的社会思潮是
A.早期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浪漫主义
13.19世纪前,英国各种公共政策的法案由议员以个人名义提出,议会立法很少给内阁优先权,而1811年《工作日程法》规定,每周一、周五只讨论内阁提出的“公议案”,后又增至每周3日,相反议员个人却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这种变化
A.反映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 B.推动了分权制衡机制的完善
C.说明议会对内阁的影响力增强 D.说明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
14.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工业危机、金融危机、农业危机、民生危机
B.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C.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D.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15.下图是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速度示意图。这反映了苏联
A.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D.国际地位的明显提高
16.20世纪80年的美国漫画《谆谆教诲》(右图)中,总统里根对人民说:“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们是贫困的,你们拥有世界上最昂贵的武器。”漫画所表达的是
A.美国在争霸中占据上风 B.美国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C.军备竞赛加重人民负担 D.“滞胀”危机影响重大
二、材料分析题(共4个大题,52分)
1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
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6分)
18.【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是中国现代三个历史时期——“一五”计划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新时期(1978-1999年)的主要工业建设分布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时间阶段,并说明判断理由。(15分)
19.【西方思想与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是16世纪初意大利的一幅著名画作——《雅
典学园》。画面表现了学者们在柏拉图创建的雅典学图探
讨学术问题的情景,其中不仅有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
等许多古代雅典先贤,也有一些当时人物,他们同先贤们
在一起自由地讨论。
——据《西方美术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学者推崇古罗马文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格尔尼卡》写一篇解说词。(要求:史实准确,语言流畅)(7分)
20.【毛泽东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论述充分,逻辑清晰)(12分)
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
2021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考试
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时期,封国拱卫周天子的责任意识、封国之间遵循一整套规矩的礼仪意识 长期延续,这种状况增强了各诸侯国对政治权威的认 同,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 “世袭特权” ,排除B项。 C项与史实不符,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下,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儒家经典《礼记》中强调强化手工业管理,严禁技术革新,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利于手工业的长远发展,C项正确;严格限制手工业技术创新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A项错误;重农抑商思想的源头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不是《礼记》,B项错误;禁止创制新奇物品并不妨碍古代传统手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D项错误。3.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两汉时期祖上有仕官记录的入仕人家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无仕官记录的祖上人家入仕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和当时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被地方名门望族控制有关,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4.【答案】A
【详解】王阳明反对传统理学教条主义的束缚,提出人人皆可为圣,这彰显了人人的自我意识,故选A;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更新,是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意识,与维护纲常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心学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儒学思想,其本质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而非批判,排除D项。5.答案B
【解析】密折制度使得军政要务直接从大臣送至皇帝案头,使权力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使大臣人人自危,不敢再有激进的政治行为,因循守旧,助长了官场的因循之风,故选B;密折都是私密公文而非经过公开讨论,不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枢机构的权力问题,排除C;密折制度增加了君臣之间的猜忌,不利于消除君臣之间的隔阂,D错误。
6.答案A
【解析】根据“予限十年内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可知洋务运动排斥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设厂,因而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A正确;材料表明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局,不利于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B错误;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是为解决军用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经济侵略,选项C排除;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7.答案B
【解析】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可以看出“辫发之争”与政治斗争密切相连,故B项正确;A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的‘蓄发令’”,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故C项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共产国际强调与资产阶级的联合,甚至是与“大资产阶级的某些力量”联合,这与1926年中国国民革命的实际形势有所偏差。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实现联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但1926年底,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已经开始破坏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强调“联合” 为当时中共党内机会主义错误的出现埋下隐患,因此A项正确。 B项时空错误;共产国际这一决议与国民革命的失败并无直接联系,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
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题中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符合平津战役的特点,平津战役的胜利促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故C项正确;解放了东北全境是辽沈战役的意义,A项错误;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是淮海战役的意义,B错误;解放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的统治是渡江战役的意义,D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代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发展缓慢,经济落后,缺乏商品市场观念,故A项正确。B项,题干信息不能充分说明中国的进步性,排除C项。题干与传统文化无关,排除,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美国对中国关系的官方态度,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个条款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故选C。材料中提到“夜里行窃物品的人被人当场杀死”没有特指正当防卫的是平民故排除A,也没有特指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排除B。材料是界定正当防卫的权限,不是重罪轻罚,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D。
12.答案D
【解析】启蒙运动之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但它们建立起来的国家却没有实现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社会”。在此背景下,浪漫主义思潮兴起。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们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凸显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重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即“发现人性的隐秘方面”,故排除B,选D。欧洲早期人文主义起步于文艺复兴,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发生在启蒙运动之前,排除A;从广泛意义上来讲,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与材料不符,排除C。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说明了内阁权力向议会的延伸,故选A。分权制衡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间的互相牵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C项表述与材料意思相反,故排除C。议会给内阁更多的提案机会,不能得出内阁左右了议会的立法的结论,故排除D。
14.答案C
【解析】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金融方面的措施是为了逐步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社会民生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障和增加就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对应错误,排除A、B、D项。
【解析】柱状图显示的是工农业增长速度,不是比例。“二五”计划相比“一五”计划来说,重工业增长稍缓,轻工业增长较快,农业增长明显。这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农业增长速度虽然明显,但苏联工农业生产仍然难以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数据和国际地位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1981年1月里根入主白宫后,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以遏制苏联为其对外政策的中心环节,宣扬“以实力求和平”作为其防务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国策,大搞军事竞赛,以研制和建立战略防御系统为主要内容,此项耗资巨大,加重了人民负担,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争霸中的美苏双方攻守形势,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美国军事在世界的地位,排除B;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采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逐渐摆脱“滞胀”危机,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共4个大题,52分)
17.【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突出满洲地位。(6分)
(2)影响:奠定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6分)
18.【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给分建议:判断正确1分,理由4分(两个点,一点2分),判断错误不得分。
图一:“文化大革命”时期。理由:这一时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工业建设项目较少;国家开展三线建设,投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5分)
图二:“一五”计划时期。理由:这一时期工业发展得到苏联的援助,以东北地区为投资重点;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建设成绩突出,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兴建公路。(5分)
图三:社会主义新时期(1978-1999年)。理由:新时期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对东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国家利用核能源,缓解东部电力紧缺问题,在珠三角地区建设核电站;两岸关系缓和,国家提出“和平统一”,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建设。(5分)19. 【西方思想与文化】
(1)抨击宗教神学思想束缚,宣扬人文主义;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意大利影响深厚;资本主义刚刚萌芽,斗争力量不够强大。(6分)
(2)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法西斯企图控制西班牙并把西班牙变成检验自己军事实力的实验场,公然派军队直接参战。1937年,德国法西斯空军轰炸了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造成大量平民伤亡。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义愤填膺,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现代主义名画《格尔尼卡》。作品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通过一系列变形的图案组合,控诉了法西斯德国轰炸格尔尼卡的罪行。毕加索为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7分)
20.【毛泽东思想】
示例: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动了中国革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国民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在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逐渐摆脱俄国式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独特的中国式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结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1949年春,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背景下,毛泽东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当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实事求是启示我们:要从所处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探索所遇到的问题,并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12分)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作答内容应包含以下三个角度。①结合时代背景,对毛泽东重新解释实事求是进行论述。②结合四个阶段的基本史实,对实事求是推动中国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论述。③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