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685-762)
李隆基,712年(27岁)至756年(78岁)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又称唐明皇。
713年
741
742
756年
年号:开元
年号:天宝
755
国势成衰割据雄
壹
安史之乱
1.原因:
读课文,说说唐玄宗开元末年重用了哪些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宦官高力士
重用外戚
杨国忠
宠幸杨贵妃
口蜜腹剑
李林甫
重用的这些人给朝政带来哪些后果?
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壹
安史之乱
1.原因:
材料一:从 713—755 年,唐对吐蕃用兵 26 次,对突厥用兵 12 次,对契丹用兵9 次,对奚用兵 2 次,对南诏用兵 6 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创作于755年)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壹
安史之乱
1.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平卢
范阳
河东
朔方
河西
3.75
9.14
5.5
6.47
7.3
陇右
剑南
北庭
安西
岭南
7.5
3.09
2万
2.4
1.54
(边镇驻军单位:万)
河东
范阳
平卢
安禄山
长安
边镇驻军49万,中央守军不足8万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军力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壹
安史之乱
2.经过:
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禄山
史思明
3.结果:
763年平定
壹
安史之乱
根据材料,说说安史之乱的影响
材料一:东至郑(今河南郑州市)、汴(今河南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县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6
5
4
3
2
1
918万
193万
5288万
1699万
人口锐减,社会凋敝
壹
安史之乱
材料二: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②此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大厦将倾难可控
壹
大厦将倾
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中央政权
藩镇割据、互相兼并
地方形势
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百姓生活
唐朝后期社会形势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黄巢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朱温灭唐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唐朝至此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贰
唐朝灭亡
后梁
东京
世代更立延乱终
黄河流域——五代(相继建立)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南方地区——十国(先后并存)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北方)
壹
五代十国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壹
五代十国
壹
五代十国
下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后梁
后唐
后晋
16年
3帝
13年
4帝
12年
2帝
后汉
后周
3年
2帝1王
9年
3帝
53年
换了
15帝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政权分立
壹
五代十国
评价:
五代十国虽然是政权分立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907年唐朝灭亡
960年
五代十国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微忽。
——唐太宗·李世民
肆
随堂练习
1. 下列关于“安史之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是唐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B.唐朝从此灭亡
C.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
D.它是唐朝前期统治阶级的纷争
C
肆
随堂练习
2. 唐朝在8世纪中期走向了衰落,下列哪一事件成
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A.宦官专政 B.黄巢起义
C. 安史之乱 D.七王之乱
C
肆
随堂练习
3. 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 )
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 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