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钻石押题卷 重庆专版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历史钻石押题卷 重庆专版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7 09:4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历史押题卷 重庆专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重庆八中月考)1.西周时期,贵族们土地私有的欲望不断增长,到周幽王时,连公田都企图据为己有。周王像原先那样从贵族手里收公田的时候,贵族们对此发出牢骚:“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上述材料本质上说明了当时( )
A.周天子不再是天下共主 B.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C.土地制度发生深刻变化 D.各国之间争霸战争频仍
(2021·重庆八中月考)2.汉代统治者通过蒙学读物教化、灌输儒家礼制观念,逐渐渗透到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婚姻、养老、丧葬、信仰、节庆等社会各个层面,而这些儒家礼制观念又以自己的形式继承以往的意识、舆论和行为,年长月久,约定俗成,代代相传,习以为常。该材料主要强调了汉代儒学的( )
A.官方化 B.制度化 C.体系化 D.世俗化
(2021·重庆八中月考)3.宋人也开始将镇和市习惯性地结合在一起,有了镇市之称谓。在宋代存世方志中,多有“市镇”一条,可见宋代“镇市”或“市镇”已成为专用名词,然宋代官方文献中多称镇市而非市镇。从“市镇”到“镇市”的转变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B.政府对市场管控减弱
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D.沿海港口城市较繁荣
(2021·重庆八中月考)4.明清时期江南的大型茶叶种植园慢慢开始向民间发展,小户人家的种植业慢慢兴起,大型的种植园雇佣了很多的无地农民,使他们成为茶园生产的雇佣工人,大片的土地被地主用来种植茶叶,城市里出现了茶叶制作的手工作坊,越来越多的新兴工艺被用在了茶叶的生产上。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 )
A.茶叶种植的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商品经济向农村地区延伸 D.种茶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021·重庆八中月考)5.沈渭滨在《困厄中的近代化》中指出:“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作者意在强调当时统治者( )
A.认识到国内军事制度落后 B.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
C.客观分析西方侵略的结果 D.外交观念逐步走向近代化
(2021·重庆主城区适应性训练)6.1916年2月,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这表达了陈独秀( )
A.对地方自治的认可 B.对传统道德的批判
C.对愚昧迷信的抵制 D.对民主政体的追求
(2021·重庆八中月考)7.九·一八事变的爆发,震动了中国社会。面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全国人民掀起了反蒋抗日浪潮。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各界爱国人士发表通电,抗议日本侵略行为,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抗日。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国民大革命群众基础广泛 B.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罢工成为抗日的主要方式 D.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变化
(2021·重庆主城区适应性训练)8.1942年1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认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提出“党的政策是鼓励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这一决定有利于(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壮大反对国民党力量
C.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
(2021·重庆主城区适应性训练)9.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
A.建立了私营经济体系 B.实现了生产关系变革
C.导致了浮夸风的出现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2021·重庆八中月考)10.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设立蛇口工业区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设立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长江流域开放带形成;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等。据此可知,新时期中国( )
A.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主导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稳步前进 D.国家战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2021·重庆主城区适应性训练)11.苏格拉底不再着重研究宇宙、自然等问题,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其意在( )
A.注重提升公民素质 B.捍卫雅典民主制度
C.挽救雅典城邦 D.扩大公民基本权利
(2021·重庆梁平区适应性训练)12.《全球通史》中写道:1600到1763年期间,西北欧洲强国荷兰、法国和英国赶上并超过西、葡两国。这一发展对于整个世界具有首要意义。这里的“首要意义”是( )
A.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 B.推动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C.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打破各地间的孤立状态
(2021·重庆八中阶段检测)13.一战前夕,德国街头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城市中心的广场上竖立着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模型,在乐队的吹奏声中被点上火,倒塌的墙垣发出隆隆的响声……德国人却在鼓掌和喊叫。”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民众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B.英法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C.存在爆发世界性冲突的隐患 D.大萧条加剧欧洲社会矛盾
(2021·重庆八中阶段检测)14.据统计,在 1955 年只有极少数的西欧人认为西方在军事实力上落后于苏联。但到了 1958 年下半年,在苏联成功发射第三颗人造卫星后,竟有半数的英国人和法国人认为美国与苏联对抗最终要以失败告终。西欧人认识的变化表明( )
A.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超越美国 B.两极对峙格局受到冲击
C.美苏竞争开始进入太空领域 D.国家实力影响冷战思维
(2021·重庆梁平调研)15.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0年,两德签署统一条约,民主德国作为5个州加入联邦德国。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德国定都柏林旨在(? ?)
A.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 B.缓解美苏在欧洲的对抗
C.加速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D.增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021·重庆梁平调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 唐代的医疗机构,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医疗机构。中央的医疗机构有三个部门,一是掌管全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医署,二是为帝王诊疗服务的尚药局,三是为太子治病保健的药藏局。地方医疗机构根据人口数量不同,其设置规模也各不相同。唐代制定了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制度,不仅对因医致死伤(医疗事故)与借医行骗(非法行医或诈骗)等情况作了详细规定,还专门对妨害卫生,诸如卖假药、毒药等也作了专门规定。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的处罚也有一整套措施。
——摘编自徐正东、邓盛木、刘博《唐代医事管理与医疗机构设置制度初探》
材料二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医疗机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贯彻落实医疗福利制度的基本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发展医疗福利制度的背景。(11分)
(2021·重庆市学业质量调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试图对不同层面的全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但该治理方案和相关治理行动并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从而使得全球治理本身困难重重,难以找到破解之道。美国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从狭隘的民族观出发,开启了频繁的单边“退群”行径,仅2017年就退出了包括“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全球移民协定”在内的多个国际多边组织。就欧盟而言,在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危机的多重挑战背景下,其维护在特定议题领域内的全球治理领导力和影响力明显信心不足。新兴国家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但不愿承担明确的责任义务,而是希望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相关全球性问题。
——摘编自赵义良、关孔文《全球治理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表达,是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是具有东方大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它吸收和借鉴了“天人合一”“协和万邦”“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传统哲学内涵。
——摘编自张广千《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结构探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球治理中国方案提出的背景,并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6分)
(2021·重庆市期中考试)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主要国际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变化表
19世纪后半期 1865年,法德俄意奥在法国巴黎成立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德法英美等22国在瑞士组建了万国邮政联盟。1894年,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1920年,国际联盟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全球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但美国认为巴黎和会对美不利,拒绝参加国联,国联成为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
二战后初期 联合国(19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世界银行(1945)、关贸总协定(1947)、世界卫生组织(1948)等国际组织纷纷成立。
20世纪60-80年代末 联合国会员国达到150多个,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越来越发挥积极的作用。到80年代末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包括不结盟运动、“欧佩克”、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等等。
从上表中提取关于国际组织发展变化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历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重庆市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西文化价值取向:
中国 西方
人性论 人性善,追求“大同世界”,强调感化教育 人性恶,主张依靠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来惩治罪恶
方法论 整体主义,善于从事物的联系中把握规律,主张“以和为贵” 个体主义,以人的社会属性认识周围世界,强调个性独立
成长方式 温和包容,趋向于文化多元化 排他性和进攻性,趋向于文化一体化
——摘编自张敏《包容与霸权—中西文化价值取向差异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周王与贵族在土地控制权问题上存在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井田制的逐步崩溃,因此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周王与贵族同为奴隶主贵族阶级,不存在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D项材料没有体现。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儒家观念渗透进衣食住行等方面可以体现其世俗化特点,故D项正确。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受到传统华夷观的影响,故B项正确。据材料,当时统治者意识到国内武器装备的落后,与军事制度无关,故排除A项。“客观分析”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外交观念走向近代化”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
6.答案:D
7.答案:B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C
解析:苏格拉底由研究自然问题转向人类本身的问题,研究“正义”“非正义”“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这说明苏格拉底研究的内容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挽救雅典城邦,故C选项正确;提升公民素质不是其主要目的,故A选项错误;苏格拉底的研究试图解决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与捍卫民主制度无关,故B选项错误;苏格拉底的研究在于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与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无关,故D项错误。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的分裂和重新统一。消除德国东西部的差异表述过于绝对化,故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随之瓦解,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定都柏林而非欧洲一体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二战后,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别定都波恩和柏林”“1991年,德国决定将联邦议院和政府所在地从波恩迁往柏林”结合所学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国后至德国分裂前都一直定都柏林,可知定都柏林有利于増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16.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设置从中央和地方的专门医疗机构;出台医疗法律。(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做法:设置不同阶层的医疗机构、重视平民医疗、加强对医疗人员管理。(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
背景: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央集权加强,讲求仁政治国;理学的兴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每点3分,共8分,任答3点即可)
17.答案:(1)特点:由美英等西方大国主导;治理机制不合理,治理方案和实践运行效果不佳;目前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成员国承诺意愿低,各自为政。(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法等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影响;各国为自身利益而斗争;全球化不断发展,面临问题日益复杂。(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2)背景:西方国家主导的原有治理体系弊端显现,无法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每点1分,共3分,任答3点即可)
时代价值:是应对全球问题所做出的理性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实现各国间的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体系。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治理方案和相关治理行动并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层出不穷的全球性问题”可知,治理机制不合理,治理方案和实践运行效果不佳;根据材料一“美国自特朗普执政以来,从狭隘的民族观出发,开启了频繁的单边‘退群’行径……英国脱欧危机的多重挑战背景下……全球治理领导力和影响力明显信心不足”可知,目前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根据材料一“不愿承担明确的责任义务,而是希望通过自发的方式解决相关全球性问题”可知,成员国承诺意愿低,各自为政;根据材料一“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试图对不同层面的全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英美等西方大国主导。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各国受自身利益影响、全球化发展问题日益复杂等方面作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是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的新时代表达,是这一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可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影响;根据材料一可知,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第二小问“时代价值”,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各国合作共赢等内容来阐述。
18.答案:论题: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2分)
阐述: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贸易建立起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欧共体、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建立和发展,反映了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8分)
小结:这都说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潮流不可阻挡,人类文明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2分)
解析:1.从某一类型的国际组织自身发展的角度,如其职能宗旨、参加国家的数量、范围、合作方式和合作程度等拟定论题;2.从历史发展阶段角度,单个阶段的国际组织特征,或通过两个阶段的国际组织比较拟定论题;3.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组织与世界格局、世界经济或科技发展等拟定论题;4.从总体上看,国际组织数量、类型不断增多,国际组织推动国际合作、和平与发展等拟定论题。
19.答案:
论题方向: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东西方文明应相互借鉴;经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文化的差异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等。
示例:
论题:在人类历史上,文明具有多元性。(2分)
阐释: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张以和为贵、中庸之道、温和包容,重视内化与道德感化;西方文明以古希腊为源头,经济上以工商业为主,航海业发达,逐渐形成了重视个性平等、外化与外在约束,具有进攻性和扩张性的西方文化。东西方文明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10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作答这一类型的试题应首先根据材料信息提炼论题,如本题材料内容反映了中西文化价值取向,中国、西方在人性论、方法论和成长方式上的不同,根据图表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可拟定论题,如人类历史上文明具有多元性、东西方文明发展差异性、东西方文明发展相互借鉴或影响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因素等均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多方面阐述,言之合理。最后根据论述内容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