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2 《齐桓晋文之事》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2 《齐桓晋文之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1: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
必修
下册
第一单元
1.2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3.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味并分析文章在论证说理方面的独到之处;
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散文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将全面研究一下这位先贤的思想以及其光耀千古的论辩艺术。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3、作者介绍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亚圣”。
4、题目解说
题目中的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齐桓晋文之事”,指齐桓公、晋文公用武力称霸于诸侯的“事业”。本文记录了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和齐宣王的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5、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批评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到篇末),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6、全文分析
1、为什么齐宣王一见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是怎样回答的?
明确:
齐宣王想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通过武力施行“霸道”,所以一见孟子就迫不及待地讨教齐桓公、晋文公成为霸主的途径和方式。孟子借口孔子的弟子没有谈论过这样的事,不正面回答,反而把话题引开,转向谈论“王道”。
2、孟子作为当时的大学问家,他真的没有听说过“齐桓、晋文之事”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你怎么理解?
明确:
孟子并不是真的不知道“齐桓、晋文之事”,而是看透了齐宣王想施行“霸道”的企图。主张“仁政”和“王道”的孟子对此心知肚明,他不能助齐宣王实现图谋,因而避而不谈“霸道”,巧妙地引出“王道”话题,成功地为下文向齐宣王提出自己的“王道”主张打下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谈话艺术。
3、孟子为什么不正面谈王道,而谈“以羊易牛”的事情?
明确:
(1)以齐宣王本身的事为例,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地言及为政的大事,使之对“保民而王”产生兴趣。
(2)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证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3)借此打开话题,激发齐宣王施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4、面对齐宣王的自我解嘲,孟子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明确:
“彼恶知之”,先好言安慰,以免使齐宣王失去对王道的兴趣。
(2)再引导齐宣王思考“牛羊何择焉”,激发齐宣王的好奇心,引起他的困惑。
(3)“是乃仁术也”,最后进一步明确、肯定齐宣王的仁爱之心,将齐宣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并上升为“君子远庖厨”的普遍规律。
5、孟子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时,为什么不直接一语道破,而故意从“吃”“穿”“看”“听”等方面去发问?
明确:
(1)在追问齐宣王的“大欲”之前,孟子两次发出诘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这是齐宣王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造成了尴尬的局面,为了扭转僵局,孟子不等齐宣王回答,就调转笔锋,另辟蹊径,提出“大欲”的问题。
(2)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成就霸业,但为了舒缓气氛,迎合齐宣王,就欲擒故纵,故意以口体目耳之娱来揣度连用五个句子构成排比,用筛除法,巧妙地引出立志兴国、图霸天下这个“大欲”,使齐宣王因受到恭维而在心理上感到快慰。这样既把孟子的议论推进了一步,又抓住了齐宣王的心理,使论辩得以顺利进行,形成文章的顿挫。
6、最后一段中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什么?他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明确:
孟子认为“保民而王”的根本措施是实施养民、教民的施政纲领。这就必须做到“制民之产”发展生产,“谨庠序之教”以孝悌之义教化百姓。
首先论说恒产与恒心的关系,说明百姓无恒产必然行为不轨,反对不“制民之产”而一味“罔民”的“虐民”政策。然后论说“明君制民之产”的标准并以此对比齐国现状,说明百姓只有富足才能够知礼义。最后论说“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使百姓有养有教。
7、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是理解文章的一大难点。请分析文章的三个波折。
(1)第一个波折: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仁政的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齐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而“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他说:“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针对齐宣王的这一认识,孟子从齐宣王的亲身经历说起,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之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而且,孟子的这一番言说,也让人听得顺耳。所以,齐王说孟子是“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心悦诚服地与孟子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
(2)第二个波折: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意思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孟子针对齐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與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铺平了道路。
(3)第三个波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积极地表示自己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的“大欲”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
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忘记齐宣王想要“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引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幻想。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
四、布置作业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齐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既突出了思想,又増强了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读起来气势磅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
请运用排比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片段,要求:既具有形式美,又能突出思想,2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