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5《坛经》两则 课件6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5.5《坛经》两则 课件6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2:5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用的词语或俗语与佛教有关?




花花世界
《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后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 现在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

世界
方便
如果
平等
真实
悲观
觉悟
普遍
弘扬
执着
差别
烦恼
抖擞
因果
刹那
绝对
相对
单位
律师
大无畏
开眼界
一针见血
一尘不染
一刀两断
三生有幸
不可思议
心心相印
百尺竿头
醍醐灌顶
当头棒喝
天花乱坠
回头是岸
大千世界
自作自受
五体投地
水中捞月
头头是道
作茧自缚
想入非非
晨钟暮鼓
大彻大悟
愁眉苦脸
心猿意马
常用成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临时抱佛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宁拆三座庙,不毁一门亲?
不看僧面看佛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佛教的传入与禅宗
1、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2、佛教是在何时、如何传入中国的?
3、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是在哪个时期?何时进入鼎盛时期?
4、中国禅宗的真正创立者是谁?
5、中国禅宗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应该知道的几个问题
1、佛教的创始人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中国民间称为如来佛。
释迦牟尼生活的时代,约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距今约2500年,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
释迦牟尼
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人的太子。真名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美德、德行俱足”。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
外出巡游时,恰遇老人、病人、
死者和修行者,深感人间生老病
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
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
下大彻大悟而成为佛陀,
遂开启
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
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
迦城涅磐。
释迦牟尼与五比丘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忍受饥饿痛苦。35岁时,意识到苦行无法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后在菩提树下禅定四十九日,于本然之中观察诸法缘起而悟得三明与四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为佛陀。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2、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
“白马驮经”故事: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遣使者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使者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就是说,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3、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迅速发展期。表现有二:一是大量佛经被翻译,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
龙门石窟就是开凿于这一时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开凿时间长达四百多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晚唐、五代至宋,佛教经历数次法难,加之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在曲折中发展,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佛教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唐太宗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现。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及“唐僧取经”等。
4、中国禅宗的始祖及流变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他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佛教始祖,故又称达摩宗。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菩提达摩于南朝刘宋时,乘商船到达广州,当时南海的刺史肖昂,急忙禀报梁武帝。达摩亦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建康与其谈法。当时梁武帝一心钦慕佛法,不论是建寺、造经、供僧,皆不遗余力,因而自认很有功德,达摩却一语道破,告诉梁武帝毫无功德。因双方会晤不契,达摩“一苇渡江”。
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嵩山,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山洞中面壁九年,等待传人。后传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惠能(公元638-713),唐代高僧。得五祖弘忍传授衣钵,为禅宗第六祖,世称六祖慧能。
其弟子法海将其得法及传播教化的事迹集录为《六祖坛经》流传于世,这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的基本精神。所以六祖慧能又被视为是中国禅宗真正的创始人。
禅宗六祖--慧能
“东方三圣人”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
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慧能作为在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着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中国禅宗后来向东传播至朝鲜和日本,现在流行于欧美各国。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而创立的最具民族特点的一个宗派。
禅,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沉思。
禅宗认为,禅非思想,非哲学,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灵性世界。而语言文字会约束思想,故“不立文字”;要真正达到“悟道”,不能凭借语言文字来传授,或透过与语言文字的冲突,避开任何抽象性的论证,凭个体自己亲身感受去体会,故曰“直指人心”。
5、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
公案一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佛祖临涅槃的时候,文殊菩萨请他再为大家讲一次法。佛祖喝道:“文殊!我在世间传法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个字。你请我再讲一次法,是说我曾经讲过法吗?”文殊合十默然。
有人问保福殊禅师:“如何是禅?”答:“秋风临古渡,落日不堪闻。”那人道:“不问这个蝉。”
保福殊道:“你问哪个禅?”那人道:“祖师禅。”回答依然如故:“南华塔外松阴里,竹露吟风又更多。”禅师让天下人打破语言文字设下的迷障和习惯性执着,以错攻错,让人用自己的心拥抱真实世界。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嗅梅》唐·无尽藏
春在哪里?不用舍近求远,春就在你身边,等你去领略,去赏识。有人对这首悟道诗点评得好:“我们追寻人生真理,探求世界宇宙,却往往本末倒置,习惯的只是向心外去追求,而不知向内心去寻找。常人总以为心外的世界很宽很大,而不知道心内的世界更宽更大。”正因为我们有宽敞广大的心量,所以,“对于理想中的东西,有时刻意去求去找,却不可得。而当你无意无求之时,却悠然到手。”
世上最珍贵的事物往往就在我们的周遭,亲情、爱情、友情┅┅还有我们自己,然而,这颗心却总是向外寻觅、眼睛总是望外攀缘,相信幸福在遥远的未来,总有一天会到临;又或者,认为所谓幸福总须靠珍贵物件妆点,所以必然不是唾手可及的。但是,过度往外抓取的结果使得我们丧失了享受真正幸福的能力!当幸福真的来临时,常常就视若无睹,失之交臂。回到当下、细细审视,将毫不费力地发现那颗宝石早在你我心房停泊已久,等著我们去开启、去摩挲、把玩。
6、禅
宗三言
佛性本有
无念为宗
顿悟成佛
佛性本有
“佛”是什么?自读P46
佛理故事:宋仁宗有一天到大佛寺去进香,看到如来佛手持佛珠,口念佛号。他问主持:念何佛号?主持答曰:念自己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仁宗问:何以念佛号?主持答曰:求人不如求己啊!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仰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佛性本有
佛性本有:自心即是佛,不需向外求索,“一念悟,众生即佛;一念迷,佛即众生”(慧能语)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非万能,不能赐我们以解脱,只能教导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
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去除妄念,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露出来。
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很有名的禅僧,人称坦山和尚。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
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
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刚才你为
什么要那样做?”“什么?那个女人
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
了,你还抱着吗?”
禅理故事
神秀偈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佛拭,
勿使惹尘埃。
  
惠能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P46
无念为宗
无念为宗:去除妄念,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露出来。
“无念”不是“从凡入圣”,而要“从圣入凡”。禅宗不要求特别的修行环境,反对执著于坐禅的方式,认为佛法不离家常,寻常事物中包含真谛。主张在行住坐卧中,去体会禅的境界,随着某种机缘,偶然得道,获得身处尘世之中,而心在尘世之外的“无念”境界。
顿悟成佛
禅宗认为,人心本来具备佛性,从众生到佛的转化在一念之间,一念觉悟,妄念俱灭。称为“顿悟”。
顿悟就意味着整个人心发生了质变。慧能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禅宗为点化弟子,常常以各种各样奇特的方式教化弟子,比如说公案、参话头,甚至包括喝骂、责打、棒喝,来启示他们瞬间灭掉世俗的妄念。
当头棒喝:佛教禅宗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比喻促人醒悟的警告。
说公案为禅宗独特的教学手段,为佛教高僧考验僧众的题目。公案的故事情节多彩,且其含义深奥,因此禅师喜欢讲述公案情节,以考听者的佛教修行水平,从而对闻者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分析,并给学生有个参悟机会。通常情况为禅师用极混扰人的话引人说话,普通僧众若心随话转,落到名相,或常断见上去了,即露马脚,或被高僧揪住,甚至继续逼迫,使错误昭显,从而使人知错而改。著名的禅宗公案典籍为《碧岩录》、《五灯会元》等。
说公案
公案一
东西两堂僧人争一只猫,正好让普愿看到,普愿对大众说:“说得出就救了这只猫,说不出就杀掉它。”大众无言对答,普愿就杀掉了猫。赵州和尚从外面回来后,普愿就把上面的经过说给他听,赵州听了,脱下鞋子放在头上走了出去。普愿说:“刚才你若在场,便救了猫儿。”
评价:赵州和尚“脱履置头而去”是嘲笑陷于鸡猫之争的僧众是头足倒置,只顾向外驰求,忘却自己脚下事,不在学佛做人上下功夫,却为争猫夺狗的无谓细节争论不休。
日本禅学者铃木大拙说:“可怜的猫为什么惨遭不幸呢?斩猫不是无宗教、无慈悲的行为么?四大皆空的僧侣争一只猫干什么?赵州把鞋顶在头上不是发傻吗?此外,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真是相互对立的么?不,赵州和尚的行为都是十分认真、十分严肃的,只是不了解其中的奥妙,才会有上述疑问。禅不是一种教化,禅要把一切羁绊彻底抛却。”
公案二:陆亘问南泉:“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师父您怎样让鹅出瓶?”南泉叫唤:“大夫!”陆亘应答。南泉说:“出来啦!”陆亘从此开解并礼谢。
日本禅学者铃木大拙说:“这是一个大难题,不毁瓶又不损鹅,恐怕永远也取不出来吧!正所谓‘事难两全’。南泉却凭借禅达到了‘两全’。南泉若无其事叫了一声‘大夫’,陆亘应诺。于是,南泉说:‘出也’。这就是南泉取鹅的方法,而陆亘在得‘鹅’的同时,也得到了绝对肯定。陆亘给自己设制了一个陷阱,南泉轻抚一声呼唤,把陆亘从陷阱中拯救出来。陆亘摆脱了相对条件的束缚,他开解了。”
铃木大拙为这则公案解释得非常好,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
公案三:
温州有一老妪名叫陈道婆,虽未出家,却一心向禅。她云游四方拜访高僧,后碰到山净长老见她心诚以禅语点化,她于言下如云开见日,顿悟禅道。悟禅之后,她再来看尘世生活,心中充满了悲悯,做了一首禅偈:
高坡平顶上,
尽是采樵翁。
人人尽怀刀斧意,
不见山花映水红。
公案四:
南泉普愿禅师问一僧:“夜来好风?”
僧答:“夜来好风。”
南泉又问:“吹折门前一枝松?”
僧又答:“吹折门前一枝松。”
南泉接着又问另一学僧:“夜来好
风?”
学僧问:“是什么风?”
南泉又说:“吹折门前一枝松。”
学僧问:“是什么松?”
南泉听了,深有感慨,评价两个学
僧的回答说:“一得一失。”
公案五:
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与佛印和尚相交甚好。两人虽隔江居住,但却常有书信往来。
?
?
有一次,苏东坡在给佛印和尚的信中写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意思是自己参禅悟道,已经深得其中三昧,再不受世俗利害荣辱所扰。然而为不为世俗所扰,自身到底到了什么境界,往往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
?
?
佛印和尚看到苏东坡派人送来的信,提笔只批了两个字:“放屁!”便让送信人拿回去给苏东坡看。
?
?
苏东坡看到佛印竟然用这极其不文雅的两个字来评价自己的信,立刻火冒三丈。于是,急忙渡江找佛印和尚问个究竟,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此时佛印和尚却自己送上门来,已在江边候驾。
?
?
他见到怒气冲冲的苏东坡就哈哈大笑道:“东坡居士,八风不动,怎一个‘放屁’就把你打过江来。”
?
?
苏东坡欲与之辩论几句,却自觉佛印和尚的话十分有理,只能暗自惭愧,自己的修行还差得太远。
公案六:
一日,宝积禅师对它的众多弟子们说:“你们了解师父吗?”“了解。”众弟子齐声答道。
?
“那好,谁能将我的真相描画出来?”众弟子都说能。
?
?
于是,宝积禅师就给他们每人一份纸笔,让让他们画出自己的真相。
?
?
过了没多久,众弟子们纷纷将自己画的画像拿给宝积禅师看。宝积禅师看也不看,就把它们都扔到一边,并失望地说:“看来你们都没看到我的真相。”
?
?
话音刚落,只见普化和尚站出来高声说道:“我知道师傅真相。”宝积禅师点点头,说道:“那你来说说!”
?
?“好的!”普化和尚说完这两个字,就翻着跟头后退出去了。
?
?
宝积禅师大喜,说道:“看来只有普化知我也!”
点评: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都难得真传。每个人都没有真相,别人更加不能看到你的真相。无论你的真相如何,也只不过是一个小丑而已。一个翻着跟头的小丑,最后只能消失在众人面前。别人不会为你的消失而感到惊讶,没有人会记得你,更没有人回因为你的勃然大怒而记住你。
二、《坛经》两则
1、极盛:唐末五代
2、向东传播至朝鲜和日本,
现在流行于欧美各国。
故事二:
小沙弥说:“师傅,外面刮风了,树枝在动。”师傅回答说:“那不是树动,是你的心在动。”
故事一: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求拜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你是观音吗?”
“是”。
那人问道:“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可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故事一
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也很深刻,世上只有指点迷津的人,没有救世主
,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境,这时候与其等待观望,祈天求人,不如勇敢面对,如果人人都拥有凡事求自己的那份坚强与自信,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观音。
故事二
很简单的问答,韵味无穷。是啊,人改变不了客观,但能左右自己的心理,针对如今社会的浮躁,与其经常愤世嫉俗大发牢骚,不如静下心来,从自己做起,守住了一颗心,就守住了一个宁静的世界。




花花世界
《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后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 现在指繁华的、吃喝玩乐的地方

世界
方便
如果
平等
真实
悲观
觉悟
普遍
弘扬
执着
差别
烦恼
抖擞

刹那
绝对
相对
单位
律师
大无畏
开眼界
一针见血
一尘不染
三生有幸
不可思议
心心相印
百尺竿头
醍醐灌顶
当头棒喝
天花乱坠
回头是岸
大千世界
自作自受
五体投地
水中捞月
头头是道
作茧自缚
想入非非
晨钟暮鼓
大彻大悟
愁眉苦脸
心猿意马
常用成语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无事不登三宝殿
临时抱佛脚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解铃还需系铃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宁拆三座庙,不毁一门亲?
不看僧面看佛面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
九华山的寺庙建筑
滨州天王寺
邹平醴泉寺
博兴兴国寺












舞蹈
《千手观音》
请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收集有关禅宗的小故事,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