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课件4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 课件48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2: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猜一猜哦~
盲人摸象
水中捞月
借花献佛
心猿意马
1、盲人摸象: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不能凭自己主观的片面了解就作判断;应了解事物的全貌。
2、水中捞月
到水中去捞月亮。
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3、借花献佛
用别人的花进献给佛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
西做人情送给要讨好的人。
4、心猿意马
心意好像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
形容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
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就是佛!后来常常被用来劝导罪恶之徒停止
罪恶。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佛理小故事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介绍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一部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佛教经典。
古天竺高僧伽斯那著,南朝萧齐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百喻经》说教部分的内容大略分为几类:(1)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2)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3)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4)规劝是俗人及时布施,(5)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让人们从禅悟中懂得一些人生智慧。
佛学常识
佛教弟子修行的根本是念经拜佛(参禅悟道),了断烦恼(离苦得乐),普度众生,行善成佛。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苦,这个苦主要是从贪、嗔、痴三毒而来的。僧人的避世修行,目的不是逃避,而是让内心清净,显露出本来清净的自性,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皈依佛门、参禅悟道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戒律约束规范其行为,才能通过修行,修成正果,达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空灵境界。“清规戒律”是维持寺院清净和约束佛教徒行为的规章制度。清规是指僧众遵守的日常寺庙规则。戒律是指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参禅悟道的修行人必须受清规戒律的约束。
“戒”的种类较多,分在家的五戒、八戒和出家的十戒、具足戒四种。五戒是在家信徒日常遵循的行为准则,内容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八戒则是在家信徒仿照出家人而临时奉行的准则。如八戒中的“不食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便是僧戒。又如八戒中的“不淫欲”也比五戒中的“不邪淫”严格。十戒是初出家的沙弥的戒律。至于具足戒,则是出家人的正式戒律,具有男女之别。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的具足戒多至三百八十四条(俗谓五百条)。僧尼犯有“十重戒”,即构成“破门罪”,将被逐出山门。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学习每则寓言中蕴含的佛学义理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解读文本
梳理翻译六则寓言内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悉寓言故事内容,并揣摩每则寓言故事蕴含的佛学义理。
关键字
通假字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复述每则寓言故事内容,并简要概括佛理禅意
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复述故事(写的什么事?结果如何?)?
2、?探究每则寓言的佛理禅意、寓意
及启示。
劝诫修行人应适当节制饮食,少欲知足,如果过度会适得其反。
做事要恰到好处,方能美妙无比;
?过犹不及,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3、别被现象蒙蔽,凡事要全面协调,避免以偏概全;?
?
???
一、研读示范:第一则:《愚人食盐》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讽刺那些认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的佛教徒。
放弃无限欲望,脚踏实地,才能学有所成;?
2、急于求成,只会导致失败;?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远大理想源于无数短期目标的实现。?
4、做事学习拒绝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好高骛远要不得。
研读示范:第二则:《渴见水》
讽刺那些感悟佛家禅理时不知类推,一一体验却什么也得不到的修行人。
1、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2、做事有方,方能事半功倍;
3、凡事不一定要事必躬亲;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劝诫出家人,要修成正果,遇到困难时不能畏难而退,动摇信念和迷失自我。
1、坚守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2、遇到挫折时,若缺乏恒心和毅力,将会失去理性的价值判断。
3、身处困境,更需冷静和沉稳;?
4、凡事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讽刺那些手持佛珠,吃斋念佛,表面善良,却心存伪诈,无恶不作的佛教败类。
1、做人做事不能表里不一;
2、生命“诚”可贵;
3、谎言终有揭穿之日,做人要诚实
第五则:《诈言马死》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1、理性思考,才能减少损失。
2、盲目轻信,容易失去自我。
3、知之为知之,不懂别装懂,害人害己。
第六则:《驼瓮俱失》
佛理
禅意
寓意
启示
补充延伸
佛经中的寓言:米缸里的老鼠
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
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去算了,可是眼瞅着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的,真舍不得离开。
 
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难以企及;更要命的是,此时它已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它面临的只有两种不幸的结局:成为主人的棒下鬼,或是饿死在米缸中。
智慧小语: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米”的诱惑呢?如果我们不能看清名利背后的可怕陷阱,或是看清了却无法按捺一时的欲望,结果就同那只老鼠一样——每满足欲望一次,毁灭就临近一步,直至陷入绝境。
半个饼充饥
一个赶路人,连续走了老半天的路,都没有见到卖东西的地方,觉得又饥又渴,直到傍晚,才找到一家小店,买了七个煎饼来吃。
 他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下六个半,才停下来喝口水,觉得肚子发胀,已经很饱了。
 这时突然觉得十分后悔,用手重重地打着自己的耳光,自言自语地说:“我所以吃饱,是因为吃了这最后的半个煎饼,早知如此,我就该先吃这半个饼,岂不是可以省下六个饼的钱吗?唉!真是笨死了!”
智慧小语:愚人对着半块煎饼就产生了腹中饱足的空想,如同世人追求富贵,认为拥有金钱、衣服和饮食,就有了快乐、幸福,真是不切实际啊!
见与不见
---仓央嘉措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佛与诗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佛教经典语言
1、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4、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5、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bō
rě)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大千世界: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
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
上不下坠。
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天女散花: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
◆拖泥带水: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
◆水涨船高:
山石对卵石说:我才是真正的石头,你看我体肤糙砺,棱角分明,血性方刚,我们才能构成雄壮的大山,凝成挺拔的峰峦,展现自然的粗犷

卵石对山石说:经年累月,水蚀砂磨,我体肤平滑,肌理莹润,虽已脱胎换骨,不还是石头么,脱离了大山,我却有机会走进人间,装点人们的生活

根据材料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石头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保持本色之美
②追求人生的个性之美
③做人应“棱角分明”,刚直不阿,有骨气,有气节有等
卵石的角度,可以有以下立意:
①圆通是人生的一种艺术
②人应在学会与他人、社会的融合中,变得成熟、稳重等等。
③活出属于自己精彩,活出自己个性,生命就有价值。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
成。”
◆本来面目:
◆头头是道:
◆自作自受: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自欺欺人: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
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
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
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同床异梦:
◆闭门造车: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
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
◆神通广大: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
烧身”。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
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
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一、文体常识: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的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
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
1.篇幅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有鲜明的讽刺性(而不是赞扬歌颂)。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四、延伸拓展: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寓言类材料的审题方法
(1)把握整体寓意
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寓意)
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
(2)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
(3)多角度思考
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