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百喻经》六则
佛经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了成语。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
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愚人食盐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人生启示
?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寓
意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比如:
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渴
见
水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人生启示
寓
意
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
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入海取沉水
内容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
人生启示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这故事原来比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寓
意
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尝庵婆罗果
内容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不可沽名钓誉;诚实不可抛弃;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人生启示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驼瓮俱失
内容解析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人生启示
第六则:《驼瓮俱失》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孟子
墨子
荀子
庄子
《百喻经》其他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
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
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
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
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
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
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
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
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
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
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
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
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
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
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
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
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
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
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
能随遇而安。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
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
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
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
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
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
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
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
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
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
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
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
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
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
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
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者的人格,
有自尊的一面,他
们有时顶天立地,
孤傲不群,有如龙
抬头虎相扑;但有
时也非常自谦,有
如龙退缩,虎低头。
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
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
◆大千世界: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
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
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
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
上不下坠。
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
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
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
◆天女散花: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
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
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
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
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
个道理。
◆水涨船高:
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
成。”
◆本来面目:
◆头头是道:
◆自作自受: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
◆自欺欺人: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
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
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
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
◆同床异梦:
◆闭门造车: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
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结尾。
◆拖泥带水:
◆神通广大: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
烧身”。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
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
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
◆引火烧身: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
◆解铃还须系铃人:
1.积累与佛有关的熟语或诗词。
2.《百喻经》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请从“相
关读物”中自由选择一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