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 课件6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百喻经》六则 课件6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3: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百喻经
教学目标?
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寓言的特点,掌握寓言寓意的概括方法。??
3、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导入
鲁迅先生在杂文《拿来主义》中说到:“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于外国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他提出,既要大胆地吸收借鉴,又要认真地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新民族文化。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佛教在中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广义说,是一种宗教,包括其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但它在世界各大宗教和思想中,显得很特殊。凡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和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故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叫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难考定。一般说法有两种:一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夜梦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使者蔡愔等西行求法,永平十年在大月氏遇见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他们来汉传授佛教。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欢迎,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的发展。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流传地区有限,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到魏晋南北朝时,因社会矛盾激化,加上统治者有意识提倡,佛教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佛经大量被翻译,使得佛教传播越来越广;二是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作为佛教标志性建筑的寺庙的大量兴建是对佛教的一种有力宣传,而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则是对佛教又一种巧妙的宣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鼎盛。在唐朝,儒、佛、道三者一方面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又在统治者的有意协调下表现得和谐一致。这一时期佛教繁荣的最主要标志就是众多佛教宗派的形成。它们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等八宗。
佛教的转折。晚唐、五代至宋,因历次法难,更直接的原因是因会昌法难,加上社会动荡不安,佛教走向了转折。在这过程中禅宗逐渐取代其他各宗,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广泛的宗派。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灭南宋而统一天下。虽然元代以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耶稣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
佛教的衰落。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太平天国时期,对佛教和道教都采取排斥的态度。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的爆发,致使佛教日逐衰落。
禅宗的诞生与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禅宗思想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禅宗的影响已超出宗教范畴,渗透到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及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明理学受禅宗的影响就很深,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正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如绘画,从唐到明的画坛,无论表现形式还是创作思想,都可看到受禅熏陶的痕迹,表现出一种深远宁静、超凡脱俗的意境。日常生活中,许多原来的佛家用语,也成了人们的惯用语。
本世纪以来,带着东方恬静达观精神的佛禅也走向了西方世界。二次大战以后,禅更在英、德、法、美、等国得到特别发展。西方接受禅的人,除了宗教团体外,还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希望用禅引导人们顺归人性和自然;也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把禅作为调节心理和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之一。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佛经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了成语。
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愚人食盐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益:添加
既:已经
所以:“……的原因”
尚尔:尚且这样
口爽:味口败坏。爽,伤害
至于:到达
空:空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至令口爽,此亦复尔。
外道:佛教徒称佛教以外
的教派及其信徒
或:有的
复:同样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主人请他吃饭,他嫌饭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一些盐。加盐之后,味道鲜美,于是自言自语说:“之所以饭菜变得鲜美了,是因为盐的原因,很少的一点尚且如此,更何况再多一些呢。”愚人没有什么智慧,于是就空口吃盐。吃完后觉得味道很差,反倒遭受了痛苦。
内容解析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
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凡事应努力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
人生启示
?
做事要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凡事要全面谐调,避免以偏概全;?
??学会克制私欲,不可贪得无厌;?
??不以好恶看人,做事。?
第一则:《愚人食盐》寓意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既至河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热时焰: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
辛头河:河名
走:赶快跑
是故:所以
须:通“需”
参考译文
过去有个人,愚蠢没有智慧,口渴极了,想要马上喝水,看见由热气流升腾经阳光折射而成的幻影,就以为是水,立即追赶直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面对着河水却不喝。别人对他说:“你因为口渴寻找水,现在到了有水的地方,为什么不喝呢?”愚人回答说:“如果可以喝尽这些水,那我就喝。但这里的水太多了,都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众人听了这些话,都大声地嗤笑他。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
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
制定长远的目标,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积跬步以至千里。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
第二则:《渴见水》寓意?
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实事求是,切忌贪多求大;?
做好眼前事,防止好高骛远;?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心中有定,方可拒八面来风。
人生启示
入海取沉水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长者:年长有声望之人
沉水:沉香木。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诣:到、去
年载:一年
参考译文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内容解析
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
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
这故事原来比喻:
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
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
有恒心、耐心,不急不躁,才不至于失去理性判断。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
?
人生启示
第三则:《入海取沉水》寓意?
随波逐流和急于求成,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身处困境,更需冷静;?
认清事物本质,不盲目效仿;?
执着于目标,方可取得成功。?
尝庵婆罗果
尝庵婆罗果喻
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即便持钱,往买其果。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足以知之。”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庵婆罗果:芒果
敕:chì,嘱咐
恶者:不好的
寻:随即
恶:讨厌,憎恨
参考译文
?从前有位长者,派人拿钱到别人的园子里去买庵婆罗果来吃。他吩咐说:“质量好、味道甜美的果子,你就买回来。”于是那个人就拿着钱去买。园子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结的果子,都很好,没有一个不好的。你只要尝一个,就知道了。”买果子的人说:“我现在应该一一品尝,然后才买,如果只是尝一个,怎么能知道个个都很好呢?”接着他取来果子,每个都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长者见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全都扔了。
内容解析
?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
这原本是用来比喻:
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启示
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
第四则:《尝庵婆罗果》寓意?
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
绝对的实践主义会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认识世界重要的思维方式。
诈言马死
诈言马死喻
  昔有一人,骑一黑马入阵击贼。以其怖故,不能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既到舍已,有人问言:“汝所乘马,今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马已死,遂持尾来。”傍人语言:“汝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无对,为人所笑。
以:因为
为……所:表被动
遂:于是,就
傍:同“旁”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骑着一匹黑马进入阵地攻击敌人。由于害怕,不能战斗。就用血涂在脸上,装死躺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别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想回家,就割了别人所骑白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你骑的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答说:“我的马已经死了,只好带着它的尾巴回来。”旁边的人听后说:“你的马本来是黑的,尾巴怎么变成白的了?”他无话可说,被人们所嘲笑。
内容解析
这个故事原本比喻:
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愚人。
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
不可沽名钓誉;
诚实不可抛弃;
做人不可虚荣心太大。
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
人生启示
第五则:《诈言马死》寓意
驼瓮俱失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自得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不得:不能够
以:用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先是在瓮里盛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结果出不来了,使他感到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来告诉他说:“你不要愁,我教你一个可以让骆驼出来的办法。你听我的话,一定很快就可以出来。你应该把骆驼的头砍下来,骆驼自然就出来了。”于是就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来。杀死骆驼之后,又打破了瓮。这样愚蠢的人,被人们所嘲笑。
内容解析
骆驼的头插进了瓮中出不来,要拯救骆驼,势必要打破瓮,
而要保全瓮,势必要搭上骆驼,二者必居其一,顾此必然失彼。
故事中的人却采取了一个愚蠢的办法,结果两者俱失。
佛教善于将生活现象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这个故事用意不在于指出解决骆驼入瓮办法的愚蠢。
不可过于轻信他人;面对“鱼和熊掌”的问题,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
人生启示
第六则:《驼瓮俱失》
佛理小故事
很多佛理故事,都是用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2、一切皆空: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5、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在林间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碰上小偷光顾,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禅师,正感惊慌时,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
脱下身上外衣,说:“夜里凉,带着这件衣服走吧。”说完,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7、心境:
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禅是一把拂尘,拂去心中的尘埃,
禅是一片阳光,照亮心灵的暗角
禅悟生活
◆大千世界:
《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天女散花以试菩萨和声闻弟子的道行,花至菩萨身上即落去,至弟子身上便不落。后多形容抛洒东西或大雪纷飞的样子。
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天女散花:
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增长提高。
◆水涨船高:
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
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
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
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
成。”后指说话、办事很有条理。
◆本来面目:
◆头头是道:
◆自作自受:
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
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
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
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
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部显
示出来了。现指“就是明明知道真相,却骗自己也骗别人,一般指不肯面对事实。”
◆自欺欺人:
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
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
打算。
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比喻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关起门来搞建设,求发展;或者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现比喻一项工作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同床异梦:
◆闭门造车:
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
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
力强大。
◆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
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
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
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
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
或类似的结尾。大家都欢欢喜喜,人人都高兴满意。
◆拖泥带水:
◆神通广大:
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
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
烧身”。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
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
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引火烧身:
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
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
◆鹦鹉学舌:
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
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
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比喻人家怎么说,他也跟着怎么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
总结:寓言类材料审题步骤
1、划出材料中关键性的句子;
  
2、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3、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
  
4、由果及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由此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孟子
墨子
荀子
庄子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