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5《定风波》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5《定风波》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3:0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知人论世: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②感知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2、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②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点拨法;
3、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全班学生齐声背诵。
2、阅读教材35页补充材料: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补充材料重点知识:苏轼的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
提问:大家赞同这一说法嘛吗?所有的豪放词都“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
在学生表达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与过渡:
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3、诵读词作。
第一遍,跟录音朗读,正音正字。(播放录音时,教师板书标题。)
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
第二遍,学生齐读,把握词作感情脉络。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那首《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小序。
概念展示: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一首词的写作缘由和当时写作的情况。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
(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
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
时间:三月七日。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结合注解第二点)沙湖道中。教师解读背景: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据_??????????????????_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大家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天气:先雨后晴
人物:雨具(指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我)
事件线索:首先是下雨了,听到了“穿林打叶声”→那下雨了要怎么办呢?作者的态度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管风雨有多大都不怕。→后来雨停了,春风吹来,斜阳相照。“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路,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总结: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是一首少有的全篇都在叙事的词,即事抒情,这也是本词的特点所在。
三、细析文本、解读情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学生齐声朗读,找出其中包含了作者感情的词语:
莫听
何妨
谁怕

教师提问:这些词,给我们的直观感觉是如何?
学生回答:很拽,很镇定、很豁达……
教师:大家的意见各有不同,我们接下来就细细赏析一下这些词,看看其中到底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首先,莫听,莫是什么意思?别、不要,他不要听的是什么,穿林打叶声,也就是雨声。
穿林打叶,是柔柔的牛毛细雨,还是来势凶猛的,比较大的雨?
——大雨。
说明他在沙湖道中遇到的是大雨,那么接下来他怎么样呢?
何妨,哪里妨碍,妨碍什么?
——吟啸且徐行。
吟啸在注解里有解释,吟咏长啸,也就是吟诗长啸,而徐是什么意思?慢慢的,所以在这里,他是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地走着。
这里有个问题了,我们平常在路上碰到下大雨,我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赶快跑开,避之不及,生怕被雨淋到了,可在这里,苏轼他却,吟啸且徐行,慢慢地走,这里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形象?
——与众不同,有个性。
怎样的与众不同呢?
——很潇洒,很镇静。
对,这里就有一种潇洒的镇静在里面。
“莫听”、“何妨”二词,还有一种对风雨的倔强的抗争的意味在里面。
由这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面对骤然而至的大雨,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坦然面对的一种情怀,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旷达。
很好,旷达。任它风雨肆虐,我且吟啸徐行。
再看后面,谁怕,怕的是什么?他可能会怕什么?
——竹杖芒鞋。
竹杖芒鞋轻胜马。从字面上来翻译一下这句,竹杖芒鞋是什么?竹杖很好理解,竹子做的拄杖,芒鞋注释里有,草鞋,轻是什么意思?
——轻便。
胜是什么意思?比,超过。马呢?在这里是指一种交通工具,骑马。所以这句话就是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便。
竹杖芒鞋比骑马要轻便吗?
的确,竹杖芒鞋的重量比马要轻。可当时是一个雨天,古时候的路可不比我们现在的水泥路,那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非常泥泞难行,而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虽然轻便,可在雨中走,难免不拖泥带水,寸步难行。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轻快?
大家想想,竹杖芒鞋通常是什么人的装束?
——农夫,平民。
马又通常是什么人的坐骑?
——达官贵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竹杖芒鞋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竹杖芒鞋,马也不是字面意义上的马,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么这个轻,还是我们字面意义上的轻吗?不是了,而是有一种心理上的、心情上的轻,轻什么?
——轻松、轻快。
嗯,轻松和轻快。
苏轼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样的句子呢?
教师在PPT上展示本词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苏轼年轻时是很有一番抱负的,在政治上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苏轼就曾上书反对,并且主动要求外调;在哲宗即位后,苏轼又因为不能容于旧党又被外调。所以,苏轼在做官的时候是并不轻松的,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照例是不好过的。而“竹杖芒鞋”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之后的自我写照,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居庙堂之高”,骑着高头大马的风光,但起码从心理上要放松得多。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在无意中会得罪谁了。
所以,谁怕?他苏轼不怕了,竹杖芒鞋虽不及高头大马在雨中心得轻便,但他心理上是轻松的,乐得逍遥自在。
再看最后一个词,任。
任是什么意思?随。
说到这里想提到很火的一首英文歌,叫《let it go》,翻译成中文就是“随它去”。我们试试以歌解词,大家对照中文翻译,来听一听这个片段,感受歌里的感情。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Can't hold you back anymore 回头已没有办法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
Turn my back slam the door 一转身不再牵挂
And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我所立之处 将是我待的地方
……
这首歌所唱的,回头已没有办法,一转身不再牵挂,和苏轼他所吟咏的,竹杖芒鞋、贬官后的心境,是不是很像?
“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对应词中的哪一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所立之处是哪里?
——烟雨中。
这里有一蓑烟雨,蓑是什么?蓑衣。可在小序中,明明说“雨具先去”,怎么还有烟雨中的一件蓑衣?
由此看来,这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我们回顾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前面已经说过,他的仕途很不顺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是受排挤的那一个。这是因为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总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是他做官却总也不能让当权者满意。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很悲惨,很凄苦.
但,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苏轼提出了一个“任”字,作为他的立场、他的态度。正像歌词中所唱的,“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面对谪迁,他也照样可以随遇而安,泰然处之。面对人生风雨,他也可以穿起心中的蓑衣,潇洒地立在雨中,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
自若、自信、豪迈、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更进一步,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苏轼面对恶劣的自然和人生环境的不以为意、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观和信心的超然情怀。
那么,他是怎样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活观?我们下节课再来试着从下片寻找答案。
第二课时:
导入:
回顾上片内容,请学生代表有感情地背诵上片。
教师导引: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字词、解读了小序,并概括出了这首叙事词所叙述的事件。大家还记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学生):词的上片描写遇雨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我们在上一节课已经分析了作者遇雨时的心境,作者面对自然和人生的风雨,依然能够以豁达的胸襟,乐观地面对。
在上节课结束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是怎样形成他乐观、豁达的生活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学习词的下片,来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教师板书标题)
细析文本、解读情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一下,这首词的下片,该拿出怎样的感情去读?并试着用你认为最为贴切的感情朗读出来。
好,大家都讨论完了吧?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底?
同学一:我认为……
同学二:我认为……
不同的同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意见,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词的下片究竟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我们就从其中的景物来分析吧。
在词的下片里,出现了哪些景物?
春风
春风是什么样的春风?料峭春风。(板书)
还有呢?斜照,哪里的斜照?山头斜照。
这里的料峭春风,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自己在词中提到了,微冷。(板书)
而斜照呢?山头斜照,夕阳西下,给人以怎样的感觉?暖。(板书)
这里就有一种感官上的冷暖对比,由冷到暖了。
“春风吹酒醒”,说明苏轼他是喝了点小酒在雨中慢慢走的,都说喝了酒之后人会变得比较亢奋,所以他写出了前面这些大家看来很拽很狂的词。带着微微醉意,虽然衣裳被打湿了,他也并没觉得冷。可现在雨停风起,他感到一点凉意了。“微冷”。带着酒意能潇洒畅快抒发旷达情怀,如在梦中畅游,但现在酒醒了,会不会就被打回现实,回想起境遇的凄凉,并悲从心来了?
不会,因为这个时候,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个时候,山头的夕阳又给他带来了些许暖意,就好像是特意来迎接他的。一个“却”字,大有绝处逢生之感。
“相迎”,夕阳真的是特意来迎接他的吗?肯定不是,这只是他的主观意志。但正是从“相迎”二字,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情,他身处逆境却能看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不会沉溺在“冷”中不可自拔。所以,他总能保持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同学们应该学到的一种精神:总能在困境、逆境中看到希望,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点点滴滴,给自己以激励,从而乐观地笑对人生风雨。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词人“回首”的是什么?
表面上看,是回想一路上暴风骤雨的情形,而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磨难和坎坷,一切也终会成为过去。
所以,当我们面对“风雨”时,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情绪,坦然面对。
就如这些典籍中提到的一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
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由心生。
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境随心转则悦,心随境转则烦。
(佛家经典《华严经》)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提升它的高度;不能左右天气的阴晴,但可以改变自己心情;不能控制别人,但可以把握自己。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享受今天。
这便是苏轼的人生哲学,正因他将人生浮沉参得如此透彻,才能达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雨和坎坷。
在上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还带有抗争之心,而下片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是心灵上的一种升华。
教师总结:苏轼已经把握了人生真谛,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结语。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课后作业。
查找并阅读苏轼的其他词作,并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任选角度,为苏轼写一篇人物评价。
参考:
1、《江城子·密州出猎》
2、《临江仙·夜归临皋》
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板书设计。
定风波
上 片 下 片
莫听
何妨 料峭春风 冷
谁怕 轻:轻便 山头斜照 暖
轻松 “回首” 表层
任:随 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