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理科普通班,他们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但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还停留在雾里看花、囫囵吞枣的层面上,再加上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多数学生沉迷于青春小说、网络奇幻小说当中,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急需提升。而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最佳范本之一。
三、课型:阅读课
四、预习任务:课前以诵读的方式感知诗词,试着读出你的味道。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诵读,并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感受中国诗词的“暗示性”特点。(虚实结合,融情入景)
过程与方法
教师引导诵读,一诵品意,二诵品境,三诵品情。
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诵读与品情的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看待词人的情感生活。
2)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离别”之情的特殊性,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师引导诵读,一诵品意,二诵品境,三诵品情,感知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2、教学难点:感受中国诗词的“暗示性”特点。(虚实结合,融情入景)
七、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代表诵读
初评:“诵读”不同于“朗读”,朗读是使书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声音响亮,朗朗有声。而诵读,是比一般朗读更高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比一般朗读,更抒情,有音乐感。至少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体验。今天,我们就用“诵读”这样的方式走进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这首《雨霖铃》。
(二)诵读词牌
师问:词牌怎么读——悲怆低下、凄楚欲绝。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下、凄楚欲绝的情味。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是觉得痛苦万分。这首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的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诵读感知大意
在了解了一点词人的经历后,再次诵读这首词,你会有何感受。我比较好奇,你们将你们的情感体验融入到这首词中的诵读效果。
1、学生自由诵读
引导:刚才看到大家积极的诵读,我很欣慰,但我也发现了一些现象。我看到一部分学生,进入状态非常快,急于用自己的声音读出诗词背后的意蕴。有些人进入状态不骄不躁,好像诵读的时候在细细找寻着什么,琢磨着什么,有些人,又像是置身事外,总是进入不了词的词境。我想说三点,第一,诵读不以快取胜,它亦有以柔克刚的本质,创作本就是反复斟酌,咬文嚼字,所以对应的品读,亦要柔和轻缓。但若读完依旧有陌生感,并不是你的错,你大可不必对自己的诵读不自信,依旧不骄不躁,我们继续走进它。其实任何人的朗诵都会带有主观色彩,这是一种很美妙的诵读体验,个人的情感投射到词人的作品中,你对音韵、气息、节奏的把握,就是“深入体味情感”的过程。
2、教师配乐诵读
那我在这里,就用我的方式来表达我对这首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在听的过程中,将值得揣摩的地方勾画出来,加以诵读技巧上的处理。(配乐《绿野仙踪》)
(四)对话诵读体验
1、一诵品意
指导:“一诵品意”,这个意指的是诗歌的“客观”层面传达的意思。
初品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问:词的上下两阙内容上又有什么区别。
小结:在凄清的秋季(深秋时节),词人与恋人在长亭送别的场景。
上阙写临别时之情景,下阙在设想别后相思之苦。而上下之间就由一个“念”字牵引出很多思绪,瞬间将眼前的“离别”延伸到词人设想“别后”的孤独苦闷。前者为实,后者为虚,虚实结合这一手法的运用,有效的给我们以时空感,使得诗歌的境界不拘束,拓展了诗歌的境界。(板书:虚实结合)
问3:大家觉得这个“实”让人心痛呢,还是“虚”让人更痛楚呢。
读法指导:希望大家在读上阙的时候,情感就伤心欲绝,到“念去去”的时候,语气要有一种时空漫延的“拖音”,及一种前途渺茫,孤独无伴的凄凉情感。故而,下阙就是一种怅惘的感情,比上阙情感更深刻,更浓郁。
2、二诵品境
这里的“境”指的是“意境”,而意境需要在意象中慢慢感知。我们看看这首词中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值得玩味的意象。它们能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凄切的叫声+萧瑟的景物+无情的时间
“字字写景,却无不含情”。将饱满的情感融入到这些景物当中,这个手法叫做“融情入景”。(板书“融情入景”)这个效果往往比直接抒情来的含蓄而不失浓情。
读法指导:起三句,需语气平和,缓而伤,躁且不安,重音明显。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之辽远
暮霭之沉
楚天之阔
前路迷茫
压抑的氛围
偌大的环境
迷惘+孤独+渺小
读法指导:浩渺之景,气息舒缓,心中愁闷,孤独渺小。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醒”是好事吗,情到浓处,似乎“酒醉”更好一些,但终究免不了酒醒之时,酒醒后,也许只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了。“杨柳”“晓风”“残月”,这三种景物最能触动离愁之情。而这种从景物中渗透出来的孤独感,略显柔情,略显理性化。
读法指导:清醒,理性,略带柔情,更带伤感,语速缓慢。
蒙太奇手法:远景——近景——远景(画面的切换+思绪的起伏)
小结:希望大家能从中感受到这种融情入景,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三诵品情
相比“融情入景”这种非委婉含蓄的抒情方式,并不是占据诗的全部,全诗既有景,又有情,有景的饱含深情,有情的,看得出,情感表达的相对直接,但却依旧有所克制。(板书:情景交融)
品情:此时此刻+某时某刻+彼时彼刻
这些抒情的句子,并不存在于同一时空中,而每一段情感都是隔离状态,如果说,用一个坐标来表示这种时空转换的感伤之情的话,就是这样。
今宵酒醒何处——空间上的分离
此去经年——时间上的分离
更与何人说——情感上的分离
所以“离别”本身倒还不是“痛苦”的根本,这份离别前的不舍,和离别后的孤独,比离别本身还要让人伤心苦闷。这就是这种空间隔离带给我们的体验效果。
(五)小结:静默——中国诗的暗示性
如果离别分为“壮别”“阔别”“惜别”的话,我更想说,这首词像是“默别”,很多话当是说不出,很多感情当是表达不出来,一切都融入这除语言之外的表达中,默默的表达,默默的感受。
静默—无语凝噎
“中国诗的暗示性,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静默——更与何人说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没有下落,吞言咽理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谈中国诗》钱钟书
(六)再看婉约词人柳永
这也就是婉约词风的特点:婉转含蓄—柔婉之美。再看柳永,人们对他有所偏见,认为他的词风消极颓废色彩较浓,内容也多儿女情长。莫怪柳永风流浪荡,他想要的,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七)作业布置:选择具有暗示性特征的古典离别诗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对比赏析。注意分析诗歌背后的真实情感,借助联想拓宽你的鉴赏空间。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虚实结合
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九)教学反思:
在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有些诗词需要一定的情景再现,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而柳永的这首《雨霖铃》,作为婉约词的代表,它传递的情感易理解,故而不宜进行“情景再现”,有时白话文的解释,不及原作的表达,反而会造成学生忽略词人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因而,词中的意境、情感等抽象的概念,往往能通过“诵读”来感知,也能通过“诵读”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音可传情,可达意。这里的音,指的是以文本来发声,以文本来达意,但不同的是,在发声和达意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已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投射到诗词当中,通过每个人朗诵的效果不同,而间接的体现出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的不同。
虽然诵读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备受重视的一种方法,但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误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名家录音多,教师范读少;纵声朗读多,低声微吟少;诵读次数多,诵读层次少。从《雨霖铃》的教学设计来看,没有设计名家录音,并且,教师配乐范读更易使学生进入文本。不论是从词牌名的读法,还是开篇意境氛围的轻声缓读法,都是依情发声的表现。其中,需要教师很细微的引导,教师将情景再现,与学生讨论该以什么样的声音来传递情感,注意诵读的语气、音调、缓冲、节奏、重音等技巧,为传情达意来服务。为了使得诵读有层次感,则设计了三个环节:一诵品意;二诵品境;三诵品情。逐层进行诵读体验,步步从表象进入内涵,使课堂的诵读不会流于形式,更不会漫无目的,毫无目标的去诵读。每一个步骤,都是对诗词由浅入深的理解。重音即咬文嚼字,舒缓即情感缓和或意境营造,音调即情感起伏,语气即感情基调。一个诵读过程,包含着多种方式的情感体验,最终,让学生通过诵读来传递他们对诗词的理解。依声传情,也是依声传每个“个体”体验之情,使文本具有“阅读者”的再创造性能,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题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是一个学习者通过能动的“对话”,获得积极的反应、主动的建构和动态的生成,从而获得学习者认知和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简言之,学习是一个能动的“对话”过程。
情,虽乃抽象之物,有时却不能以表达获赞。诗词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困惑,学生与诗词有很强的距离感,如何缩小距离感,让学生主动走进文本,与文本发生对话,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话”并不单单指,学生要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例如《雨霖铃》的教学设计当中,对于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只需要通过诵读即可。首先,让学生最快的进入诗词阅读的方式就是诵读,其次,在学生诵读时,即是学生与诗词发生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诵读,让本文发声,另一方面是学生通过诵读,表达自己的理解,看似诵读文本本身,其实已经使阅读对象和阅读主体发生了“对话”。这里面包括,学生与本文的对话,学生与自己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同学的对话,学生与实践的对话。既有诵读的对话效果(与教师、同学、实践的对话),又有静默的对话交流(与本文、自己、实践的对话),从而推动学生的理解思维,达成学习目的,提高自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