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识人——《张衡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知识:落实本文中的生字词以及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提升能力:通过文言文字、文章结构、文化现象几个环节,由小到大把握文章,并学会以这样的视角去鉴赏其他文言文。
3.培养精神:通过质疑、讨论等方式探索文中的一些问题,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求真的人格与精神。
4.增强认同:通过本文的赏析引导学生阅读更多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学情和相关资料制定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准备。自主阅读课文,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
活动起始
教师认真阅读新课标和所学课文,并参考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确定预习内容并向学生布置。
第二阶段:
学生自读
2课时
学生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自主阅读。三个任务: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读通文章;②依据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③读时思考传主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阶段:
课堂探究
4课时
第一部分
读通文字
1课时
活动1: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累,在表格中填写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积累作家作品文化常识。
活动2:分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文言知识,其他小组提问、补充,落实相关知识。
第二部分
看懂文章
2课时
活动1:我是讲解员。假如你是张衡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和游客介绍他?(探讨人物形象)
活动2:我是小侦探。列出与张衡相关的事件。观察它们是怎样排列的,说明依据。(时间顺序)。是否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各自好处在哪里?(探讨写作顺序)
活动3:我是小作家。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情来记录?在四大名著中选一个人物写个传记,你会选择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有哪些特点?(文体特点)
第三部分
品出文化
1课时
活动:春秋笔法。如果你想展示上个活动中为之做传的人物的另一面,你会如何重新选择相关事件?观察你两次选择的不同,思考两种文本给读者的不同阅读感受。(探讨感情倾向)
第四阶段:
自主探究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张衡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内容包括:①你对张衡的评价;②自古至今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才人贤士,他们有的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的则在某一领域造诣颇深。专才和通才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你认为二者谁的优势更大?说明理由。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起始。
教师认真阅读新课标和所学课文,并参考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学习任务群的阐述如下: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该部分对这一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教学提示的阐述概括如下:
学习目标与内容:选择不同时期、类型的代表性作品精读,体会其内涵和价值;在特定文化场景中解读作品,客观认识其贡献;梳理文言知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写出阅读提要和感受,多角度讨论分析作品;学习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提示:重视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梳理文言知识;多角度组织学习单元,使学生认识作品的地位和中华文化的精深;组织学生交流探讨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阶段:学生自读。
学生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自主阅读。三个任务:①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读通文章;②依据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并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包括课下有注释的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整理文中出现的官职调动相关的词;③读时思考传主张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阶段:课堂探究。
第一部分:读通文字。
活动1:导入课堂后,认识作家作品。教师用课件展示表格,内容包括作家姓名、字号、年代、主要成就以及作品类型、主要内容、历史地位等等,鼓励有相关积累的学生填写,有错误之处教师及时纠正。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历史学家。少年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历任太守、尚书吏部郎等职,后因谋反罪被处以死刑。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后汉书》:范晔所作断代史。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为二十四史之一。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评价:“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活动2:分小组展示自己整理的文言知识,其他小组提问、补充,落实相关知识。(根据分组分别展示字音、重要实词词义、官职相关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有遗漏的教师提出,让学生解答。不正确的及时订正。)
字音:
衡少善属文(zhǔ)
连辟公府不就(bì)
累召不应(lěi)
辄积年不徙(zhé)(xǐ)
篆文(zhuàn)
帷幄(wéi
wò)
骸骨(hái)
重要实词:
挑选——
衡少善属文(属,连缀。属文,写文章。)
举孝廉不行(举,被推举)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向来)
再转复为太史令(再,两次)
衡不慕当世(当世,权臣大官)
施关发机(发,拨动)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应验)
皆共目之(目,递眼色)
衡乃诡对而出(诡对,不用实话应对)
阴知奸党名姓(阴,暗中)
上下肃然(肃然,敬畏貌)
【第一段】
衡少善属文(善,。属文,写文章。)
因入京师(因,接着)
举孝廉不行(举,被推举)
连辟公府不就(辟,召)
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逾,过度。侈,奢侈。)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第二段】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向来)
妙尽璇玑之正(尽,极尽,此处指研究透彻)
【第三段】
再转复为太史令(再,两次)
衡不慕当世(当世,权臣大官)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辄,就。)
【第四段】
施关发机(发,拨动)
伺者因此觉知(伺者,看守的人)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应验)
【第五段】
时政事渐损(损,腐败)
皆共目之(目,递眼色)
衡乃诡对而出(诡对,不用实话应对)
衡常思图身之事(图,图谋;身,自身安全。)
【第六段】
又多豪右(豪右,豪族大户)
衡下车(下车,到任)
阴知奸党名姓(阴,暗中)
上下肃然(肃然,敬畏貌)
称为政理(政理,政治清明)
视事三年(视事,在任)
官职相关:举,就,应,召,乃,拜,征,召,辟,迁,转,徙,出,下车,视事,除
一词多义:征,因,
古今异义:不行,特征,下车
词类活用:善属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文言句式:长江练习册上的5道题目。
文言知识全部解决后,齐读全文一遍。
第二部分:看懂文章。
活动1:我是讲解员。假如你是张衡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和游客介绍他?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板书、整理,并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介绍的原因。
讨论分享,引导概括为德、才两方面,PPT展示:
德:淡泊,不慕名利,
文学才能:通五经贯六艺,十年成《二京赋》。作《思玄赋》。
才:科学才能: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灵宪》《算罔论》。
(重点)
政治才能:治威严、整法度、收奸党。
整理完后,课让学生简短讨论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兼备,是最好的。有德无才,也还算是一个好人,平凡却幸福。但如果是有才无德,就往往会成为社会的祸害。
(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直接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回到原文,找到依据,从客观事实出发作出评价。)
活动2:我是小侦探。列出与张衡相关的事件,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排列的,说明依据。(时间顺序。依据是文中的相关年号)是否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尝试用你设计的方式重新介绍张衡。(如可以按照人物的性格、经历、成就等不同方面来写)各自好处在哪里?(按时间顺序写符合读者阅读,也可以把传主各方面事迹整合到一起不至于割裂,还可以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探讨写作顺序,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活动3:我是小作家。在读传记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想一个问题,人的一生很长,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原样记录下来。作者在写作时选择哪些事件来记?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情来记录?比如张衡一生肯定发生过很多事,作者却只挑选了很少的几件事来写。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人物的生平经历是极为丰富的,但是传记作品的篇幅是有限的,所以选择最重要的、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事情。练习:在四大名著中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写篇200字左右的小传记,力求突出人物特点。你会选择哪些事情,这些事情有哪些特点?写出来后和大家分享。(明确:传记文学是用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
(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传记文学的文体特点,并尝试把这种特点自觉贯彻到写作当中。)
第三部分:品出文化。
活动:活动:春秋笔法。好的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是丰富、立体的。上个活动中你选择的人物,肯定也不只一面。现在,请你思考他性格的另一面,并重新选择事件,给他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传记。写完后,再和大家分享,看看他人从你的文字中读出了该人物怎样的性格。
(本活动意在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感情倾向。对典型事件的判断、选择不同,文本的倾向就会不同。与上一个活动相承接,在写作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且将这种理解运用到写作实践当中。)
第四阶段:自主探究。
活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关于张衡的史料,在此基础上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内容包括:①你对张衡的评价;②自古至今历史上涌现了无数才人贤士,他们有的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的则在某一领域造诣颇深。专才和通才有着各自的优势,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你认为二者谁的优势更大?说明理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