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窦娥冤》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窦娥冤》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3:0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原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并熟记文中引用典故;
过程与方法:
从节选情节不合理处分析《窦娥冤》的主旨;
从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理解悲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元杂剧的兴趣,加深对古代戏剧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理论知识;
了解并熟记文中引用典故;
三、教学难点
从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理解悲剧;
从节选情节不合理处分析《窦娥冤》的主题;
一、课下任务:
假期作为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学习元杂剧相关知识的补充材料,并把每折的主要情节概括出来,在返校晚自习进行检测。
并在晚自习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窦娥冤》的主题是什么?
2《窦娥冤》中有没有哪些情节是看似不合理的?
以书面的形式上交。
理解文中典故
从曲词风格方面可以把元杂剧分为本色派与文采派入手,作为本色派代表的关汉卿在现实主义的鲜明特点下,也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而明确文中的典故。
作业反馈:明确《窦娥冤》的主题
(一)总结学生尝试概括窦娥冤主旨的解读:
主要可以概括为:
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
唱曲中所谓天地鬼神,就是指的封建秩序及其官僚机构,对天地鬼神的“咒骂”就是对封建制度的怀疑、反抗和否定。
(二)总结学生认为的情节设计上的看似不合理(看似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
1、
资金充足可以放高利贷的蔡婆婆为什么不贿赂桃杌救自己的儿媳妇?
2、
窦娥答应嫁给张驴儿就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但为什么她抵死不从?
3、窦娥既然怀疑甚至咒骂天地,为什么还向苍天发下三桩“无头愿”,而且坚信“湛湛青天”终将“随人愿”?
在帮助学生解决情节上的看似不合理的过程中,推翻学生对于《窦娥冤》主题的解读,建立新的解读思路

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资金充足可以放高利贷的蔡婆婆为什么不贿赂桃杌救自己的儿媳妇?
明确第一点:桃杌是不是一个贪官?这关系到桃杌是否可以被认定贪赃枉法,故意压制并毁窦娥。
桃杌是不是一个贪官,就看他有没有受贿。文中没有明确写到桃杌受贿;窦娥的唱词中,也只是说自己是“葫芦提当罪愆”,即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她之被冤“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而不是官吏贪赃枉法,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有理解认为桃杌审案前的两句话:“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来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已经“侧面透露”他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
但实质上一、既然文本里没有明写,所谓“侧面透露”就可能是硬解,二、如果桃杌收了谁的金银就为谁办事,那么,蔡婆可以出得起更多,她家是放高利贷的,家中“广有钱财”,而她也早已习惯于用钱办事。
明确第二点:桃杌“拷打”行为的程序合法性;
先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张驴儿控告窦娥的罪名是“死公公”,而按照当时法律,“呈控子孙忤逆不孝,司法机关是不会拒不受理的,同时也不要求呈控人提供证据”所谓“忤逆不孝”,官府都可以不必核实,更何况“药死公公”。既然蔡婆已经招赘了张父,张父就是窦娥的公公,因此对于张驴儿的控告,桃杌不必要,甚至不应该去核实证据,如果法官追问子女究竟谁是谁非,便等于承认父母的不对而否认父权的绝对了。
因为张驴儿本身也没有贿赂梼杌,根据剧情,桃杌是作为窦娥与张驴儿之间冲突的裁决者而出现的,冲突本身与他没有关系,他只需照章办事按律裁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这正说明为什么张驴儿没有行贿,却能如此猖狂。此时桃杌拷打窦娥只是一种正常的合法的审案程序。所以比张驴儿有钱的蔡婆婆没有去贿赂梼杌。
结论:
桃杌与窦娥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由于法律适用的正当性,人们与其痛骂桃杌的昏庸残暴,不如指责那个法律的不公和司法程序设计的漏洞与凶险,因为它覆盖的是所有的民众,而不是仅仅针对窦娥。
因此学生总结出的《窦娥冤》主旨与此冲突,并非表现的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
教师进行佐证补充:如果桃杌拷打并处死窦娥是表现封建官府对民众的残酷压迫,那么最后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手持尚方宝剑前来主持正义,就相互矛盾了。
解决第二个问题:
窦娥答应嫁给张驴儿就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但为什么她抵死不从?
冲突不在于梼杌的压迫与窦娥的被压迫之间,我们转而看张驴儿的“夺志”与窦娥的“守志”。文中始终围绕着张驴儿与窦娥之间的矛盾在记述。尤其表现在窦娥明知,张驴儿去告官的话,按照正常的程序她肯定是难逃一死的,但是她还是要求官休,不愿嫁给张驴儿。因此张驴儿的“夺志”与窦娥的“守志”是《窦娥冤》的主题,所以在情节的设置上她抵死不从。
补充:关汉卿为自己的时代,而不是为我们的时代而写作。
关汉卿的创作,正是蒙元政权统治之下,异族文明入侵之时,汉民族知识分子维护和强化本民族文明的一种自觉努力,是知识分子时代责任感的体现。虽然《窦娥冤》宣扬的是现代人理应加以批判的封建礼教,但作为一种文明,礼教是当时知识分子维护汉族文化传统,抵制草原习俗的重要武器,我们和关汉卿一样无法脱离自己的时代。
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决第三个问题:窦娥既然怀疑甚至咒骂天地,为什么还向苍天发下三桩“无头愿”,而且坚信“湛湛青天”终将“随人愿”?
窦娥骂天是在于窦娥自身的悲惨经历,使她觉得冤屈难平。但是在古代,人们在受到压迫时的反抗的方式往往是祈求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但是窦娥骂天这一行为,与其选择官休这一行为,都反应出了窦娥身上的重要精神特质,“反抗精神”,所以我们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除了善良勤劳,孝顺贤惠,更应加上具有反抗精神。
理解《窦娥冤》的悲剧性
1、“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窦娥这样良勤劳,孝顺贤惠,具有反抗精神的美好女性的毁灭,体现了悲剧。
2、梼杌按照章程办事,在合法的章程下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造成了这样的不幸,是悲剧。
《窦娥冤》文学阅读与写作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阅读《窦娥冤》全篇剧本,掌握元杂剧的基本知识,认识和了解元杂剧。
通过整本书阅读,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认识到作品的悲剧性美学价值。
4、了解对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进行剧本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二、教学材料
1、人教版必修四语文课本;
2、关汉卿《窦娥冤》全篇;
3、元杂剧基础知识补充资料;
5、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三、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
一、活动目标:
1、完成《窦娥冤》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节选部分及相关补充材料的阅读,梳理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
2、通过节选部分的阅读与资料的补充,了解元杂剧的基本常识。
二、活动准备:
1、人教版必修四语文课本;
2、元杂剧补充资料与典故分析。
附:补充资料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3、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4、《窦娥冤》的一些历史典故:
“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东周周景王时,苌弘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戮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至今已历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讧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究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二,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晋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不慎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曰:“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国,我将迫使敬王废黜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
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剖腹开膛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他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后人遂用“苌弘化碧、血化碧、碧化、碧血、血碧、三年化碧”等形容刚直忠正,为正义事业而蒙冤抱恨;亦写青绿的颜色。
望帝啼鹃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日夜悲鸣,啼声凄切,啼到血出才停止。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古代蜀王化鹃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国欲归,再是愧对鳖灵功高而难归。欲归不能,欲去不忍,“不如归去”之声,寄寓的是别离之苦。
“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5、
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唐代,出现了由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
“瓦舍”和
“勾栏”;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⑤、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京剧形成的形成是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继徽班进京(乾隆五十五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唐诗、宋词、元曲并举。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元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三大类。末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角色主唱)、和“末本戏”(男角色主唱)两类
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
行动些(走快些)、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
三、活动过程:
完成三个层级任务:
第一层:
1、读《窦娥冤》节选部分
第二层:
1、阅读补充材料,完善对元杂剧基本知识,明确典故的含义。利用阅读材料对元杂剧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让学生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剧本(元杂剧)的一般写作规律。
第三层:
概括《窦娥冤》的故事梗概。
要求:准确简练,每一折的概括不超过十个字;
为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做准备,锻炼学生概括能力。
第二阶段
(教师设疑,学生合作探讨,激发整本书阅读兴趣)
一、活动目标
通过整本书阅读,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认识到作品的悲剧性美学价值。
二、活动过程
第一层级: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所选文本的理解与细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形成书面答案:
问题一:《窦娥冤》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二:《窦娥冤》中有没有哪些情节是看似不合理的?
学生讨论后以书面形式上交。
第二层级:
教师形成作业反馈:
问题一:《窦娥冤》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观点: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
唱曲中所谓天地鬼神,就是指的封建秩序及其官僚机构,对天地鬼神的“咒骂”就是对封建制度的怀疑、反抗和否定。
问题二:《窦娥冤》中有没有哪些情节是看似不合理的?
1、
资金充足可以放高利贷的蔡婆婆为什么不贿赂桃杌救自己的儿媳妇?
2、
窦娥答应嫁给张驴儿就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但为什么她抵死不从?
3、窦娥既然怀疑甚至咒骂天地,为什么还向苍天发下三桩“无头愿”,而且坚信“湛湛青天”终将“随人愿”?
第三层级:
找出学生阅读窦娥冤节选部分总结出来的主旨与所提问题的矛盾,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找出节选部分情节的不合理,教师再进行分析是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完整文本,
从而更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学生在对不合理情节的讨论中产生探究真相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充满兴趣地读完整的《窦娥冤》,验证课上的分析是否正确。在帮助学生解决情节上的看似不合理的过程中,推翻学生对于《窦娥冤》主题的解读,建立新的解读思路

解决学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何资金充足可以放高利贷的蔡婆婆为什么不贿赂桃杌救自己的儿媳妇?
明确第一点:桃杌是不是一个贪官?这关系到桃杌是否可以被认定贪赃枉法,故意压制并毁窦娥。
桃杌是不是一个贪官,就看他有没有受贿。文中没有明确写到桃杌受贿;窦娥的唱词中,也只是说自己是“葫芦提当罪愆”,即被官府糊里糊涂地判了死罪,她之被冤“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而不是官吏贪赃枉法,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有理解认为桃杌审案前的两句话:“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的来要金银”、“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已经“侧面透露”他收受了张驴儿的贿赂。
但实质上一、既然文本里没有明写,所谓“侧面透露”就可能是硬解,二,如果桃杌收了谁的金银就为谁办事,那么,蔡婆可以出得起更多,她家是放高利贷的,家中“广有钱财”,而她也早已习惯于用钱办事。
明确第二点:桃杌“拷打”行为的程序合法性;
先让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张驴儿控告窦娥的罪名是“死公公”,而按照当时法律,“呈控子孙忤逆不孝,司法机关是不会拒不受理的,同时也不要求呈控人提供证据”所谓“忤逆不孝”,官府都可以不必核实,更何况“药死公公”。既然蔡婆已经招赘了张父,张父就是窦娥的公公,因此对于张驴儿的控告,桃杌不必要,甚至不应该去核实证据,如果法官追问子女究竟谁是谁非,便等于承认父母的不对而否认父权的绝对了。
因为张驴儿本身也没有贿赂梼杌,根据剧情,桃杌是作为窦娥与张驴儿之间冲突的裁决者而出现的,冲突本身与他没有关系,他只需照章办事按律裁事实上他就是这么做的。这正说明为什么张驴儿没有行贿,却能如此猖狂。此时桃杌拷打窦娥只是一种正常的合法的审案程序。所以比张驴儿有钱的蔡婆婆没有去贿赂梼杌。
结论:
桃杌与窦娥之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冲突。由于法律适用的正当性,人们与其痛骂桃杌的昏庸残暴,不如指责那个法律的不公和司法程序设计的漏洞与凶险,因为它覆盖的是所有的民众,而不是仅仅针对窦娥。
这一点,在完整阅读《窦娥冤》文本之后,能够在文本中求得证实。
作业:
阅读《窦娥冤》全篇,从文中找出能够证明分析主旨正确性的内容。
第三阶段:(课上讲解)
一、活动目标:
阅读整本书过后,求证前一阶段分析的《窦娥冤》主题。
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分析主人公人物形象,认识到作品的悲剧性美学价值。
二、活动过程:
第一层级:
阅读整本书过后,求证前一阶段分析的《窦娥冤》主题,帮助学生建立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准确理解文本内容的思维模式。
最后一折窦天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手持尚方宝剑前来主持正义,恰恰是代表了封建官府主持正义,就与学生的理解是反映封建官府黑暗的主题相矛盾了。所以证实了本文并非表现的以桃杌为代表的官府(统治阶级)与以窦娥为代表的下层民众(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压迫。
第二层级:
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明确主题:
解决第二个问题:
窦娥答应嫁给张驴儿就可以避免后来的悲剧,但为什么她抵死不从?
冲突不在于梼杌的压迫与窦娥的被压迫之间,我们转而看张驴儿的“夺志”与窦娥的“守志”。文中始终围绕着张驴儿与窦娥之间的矛盾在记述。尤其表现在窦娥明知,张驴儿去告官的话,按照正常的程序她肯定是难逃一死的,但是她还是要求官休,不愿嫁给张驴儿。因此张驴儿的“夺志”与窦娥的“守志”是《窦娥冤》的主题,所以在情节的设置上她抵死不从。
补充:关汉卿为自己的时代,而不是为我们的时代而写作。
关汉卿的创作,正是蒙元政权统治之下,异族文明入侵之时,汉民族知识分子维护和强化本民族文明的一种自觉努力,是知识分子时代责任感的体现。虽然《窦娥冤》宣扬的是现代人理应加以批判的封建礼教,但作为一种文明,礼教是当时知识分子维护汉族文化传统,抵制草原习俗的重要武器,我们和关汉卿一样无法脱离自己的时代。
第三层级:
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决第三个问题:窦娥既然怀疑甚至咒骂天地,为什么还向苍天发下三桩“无头愿”,而且坚信“湛湛青天”终将“随人愿”?
窦娥骂天是在于窦娥自身的悲惨经历,使她觉得冤屈难平。但是在古代,人们在受到压迫时的反抗的方式往往是祈求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
但是窦娥骂天这一行为,与其选择官休这一行为,都反应出了窦娥身上的重要精神特质,“反抗精神”,所以我们在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时,除了善良勤劳,孝顺贤惠,更应加上具有反抗精神。
第四层级:
理解《窦娥冤》的悲剧性
1、“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因此窦娥这样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具有反抗精神的美好女性的毁灭,体现了悲剧。
2、梼杌按照章程办事,在合法的章程下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造成了这样的不幸,是悲剧。
结合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第一条的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让学生在对主人公窦娥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认识到作品的悲剧性美学价值。
课后作业
从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中,任选一部作品进行创作意图分析。
第四阶段(课下练习巩固)
一、活动目标:
加深对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进行剧本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二、活动过程:
第一层级:
学生仿照元杂剧的形式,结合已有元杂剧知识的补充,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元杂剧剧本。
要求:
每组十人,分工完成,标明分工。
每折参与创作人数不超过三人。
内容不限。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与学生交流,纠正学生的知识性错误。加深对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进行剧本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第二层级:
元杂剧是剧本艺术更是舞台艺术,每组选取10分钟内容进行表演。制作评价量表,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对比反思:
《窦娥冤》是考试很少涉及到的文章,在考试中考察的部分多是关于元杂剧的基础知识。所以原教案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略微读起来不是那么顺口的《窦娥冤》的时候,能够产生对元杂剧的兴趣。
把这篇课文放进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相比于之前的教案来讲,突出了以下几点:
第一,新教案让学生找到节选文本中情节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较合理的理解有偏差,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从删减部分求得答案。并非旧教案的教师直接把删减的部分概括给学生,得出答案。
第二,元杂剧的创作规律是一般考试考察的内容,也是这一任务群的目标“明确剧本写作的一般规律来创作”的要求。修改后的教案在第四阶段中加入了创作元杂剧剧本这一任务,是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不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学生的能力培养上都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在讲完这节课后,的确有学生因为感兴趣,看了其他的元曲,然后尝试了创作。证明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还注重对于艺术表现方式的体现,舞台艺术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表演。
第三,原教案把理解《窦娥冤》的主题作为讲解的重点,任务群的目标也有“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要求。修改后的教案,减少了教师的讲解部分,让学生自主探究,进而求得主旨,验证主旨的部分增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原教案在导入部分,引出对于典故的介绍,与后文没有关联,很突兀。更适合放在课下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