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估计、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
3.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
创设情境,大耳朵图图来和小朋友们一起上数学课。
交流:课前介绍身高时,用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板书:米、厘米)谁来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 1厘米呢?
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比划的一庹、一食指,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有谁知道我们身体上的“尺”还有哪些吗?
指出:一庹、一食指宽、一拃,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认识新知
(一)研究分米
1.引入分米
创设情境:图图、小美和妈妈一起逛超市,妈妈给小美买了一根丝带。
提问:丝带的长,用我们身体上的哪把“尺”来估量比较方便?
由“一拃”引入“分米”。
2.合作学习
出示图图妈妈提出的学习要求:
(1)指:1分米有多长?到直尺上找到后,互相指一指。
(2)数:1分米=( )厘米
(3)比: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
(4)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3.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并数一数(板书:1分米=10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分米;说一说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
4. 挑战体验
(1)画一画:你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语音提示:请用没有刻度的直尺,画出你心目中1分米长的线段。)
(2)估一估:下列物体的长大约是几分米?(丝带、米尺)
(板书:1米=10分米)
(二)研究毫米
1.引入毫米
继续研究丝带的宽,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发现不足1厘米,引出要用“毫米”作单位。
明确:1厘米中间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通过数一数、找一找、比一比等方法,自主研究毫米。
3.汇报交流
学生交流:数出1厘米里面有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找到生活中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毫米。
4. 挑战体验
(1)数出几层丝带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梳理运用
1.梳理
提问:现在我们一共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谁来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弧线连接和10)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辨析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床长2( ) 作业本厚2( ) 黄瓜长2( ) 铁钉长2( )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呢?
图图妈妈最后还给小朋友们留了一个问题,(播放录音:“孩子们,其实生活中还有比1毫米更短、比1米长得多的物体,测量它们又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呢?”)
拓展:比如,科学家进行一些精密的研究时,就要用到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再比如,老师从如东来海安,所经过的公路有多长,就要用到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板书:省略号)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继续了解。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