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是位律师,兼任现代语言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师,精通英语,拥有各种文本的大量藏书;母亲莱昂诺尔·阿塞维多出身望族,婚后操持家务,但也博览群书,通晓英语。博尔赫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很小就显露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和文学才华。7
岁时,他用英文缩写了一篇希腊神话,8
岁,根据《堂吉诃德》,用西班牙文写了一篇叫做《致命的护眼罩》的故事,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署名豪尔赫·博尔赫斯,其译文成熟,竟被认为出自其父之手。
作者简介
1914年父亲因眼疾几乎完全失明,决定退休,所以博尔赫斯随全家定居瑞士日内瓦。他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了英、法、德、拉丁等多种语言,他如饥似渴地浏览世界名著。这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
1919年到1920年,他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在此期间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发生共鸣,同办文学期刊,积极撰稿,创作了歌颂十月革命的组诗《红色的旋律》以及短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
1921年返回阿根廷后,他以作家身份出版了诗歌,在文学周刊上发表散文。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晚年,博尔赫斯回到日内瓦定居。
博尔赫斯有家族遗传眼疾,自幼视力很差,年近六旬时完全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时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
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4月26日在日内瓦结婚,同年6月14日,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终因肝癌医治无效,在日内瓦逝世。
博尔赫斯的著作大多收在《博尔赫斯全集》中,其中包括:
诗集14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札记》《诗人》《另一个,同一个》《为六弦琴而作》《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铁币》《夜晚的故事》《天数》《图片册》《密谋》;
小说集6部:《恶棍列传》《虚构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莎士比亚的记忆》;
散文集8部:《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讨论集》《永恒史》《探讨别集》《序言集成》《博尔赫斯口述》《七夕》《有关但丁的随笔九篇》《文稿拾零》《私人藏书:序言集》。
此外,他还有:
诗集:《红色的旋律》《高乔诗歌》《短篇佳作选》;
小说集:《赌徒的纸牌》《梦之书》《布·多梅克短篇小说集》;
散文集:《探讨集》《我希望的尺度》《阿根廷人的语言》《日耳曼语古典文学》《幻想动物学教科书》《天堂与地狱之书》《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语言》;
诗歌与散文合集:《阿德罗格》。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人评论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
安德烈·莫洛亚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在拉美,博尔赫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1976年年底,博尔赫斯亲自去智利,从靠武力推翻阿连德民选政府、杀害了成千上万智利人的大独裁者皮诺切特手中接受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大十字勋章。博尔赫斯连续十几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没有一次最终获奖,原因恐怕正在于此。在他接受皮诺切特的勋章之后,瑞典文学院院士阿瑟·伦德克维斯特发表公开声明说:“这一大十字勋章让博尔赫斯永远失去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
分析结构
本文可分为哪几个部分?
沙之书
1-45、开端:买下沙之书。
46-48、发展:研究沙之书。
49-52、结局:隐藏沙之书。
问题1: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
“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
问题2: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荒诞离奇
悬念丛生,引人入胜
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它象征什么?
沙之书
1、重量异乎寻常;
2、页码混乱;
3、翻过的页码再也找不到;
4、无始无终;
5、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
6、页码无穷无尽,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象征无限之物象征神秘之物
我们由“沙之书”可以想到哪些事物?
无止境的欲望;
无穷无尽的世界;
琐碎繁杂的生活;
强大的异己力量;
神秘的未知世界;
不知其数的金钱;
无法挽留的时间;
变化无常的命运;
浩瀚无穷的知识等等。
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态度变化过程
1、有一种占有它的幸福感;
2、怕它被偷掉;
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4、觉得它是可怕的怪物;
5、我觉得它是烦恼的根源,是下流的东西;
6、想把它付之一炬;
7、把它隐藏在图书馆。
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虚构的方法,运用象征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现了人类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无所适从的恐惧心理。
真实与虚构
直接说明
书贩长相
书的样式
书的来历
交易过程
看书藏书
作者为了强调“沙之书”及他写的故事的真实性,在文中特意交代了哪些内容?
真实
书的重量异乎寻常;
页码混乱;
翻过的页码再也找不到;
无始无终;
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
页码无穷无尽,没有首页,也没有末页;
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小说写的故事是虚构的?
虚构
有人说,虚构时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有人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你怎样看待文学作品中的真实与虚构?
虚构的东西必须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事情是假的,但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把虚构巧妙地伪装起来”,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文学不是生活的复制,所以不需要照搬生活,不需要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这就是艺术的虚构。
博尔赫斯对待虚构与幻想的态度:
他想努力抹去幻想与现实的界线,让虚构嵌入现实之中,与现实浑然一体。他说“一件虚假的事可能本质上是实在的”。对他而言,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推荐篇目
《小径分岔的花园》
《南方》
《第三者》
《马可福音》
我读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是最具颠覆性的叙述者,他叙述法则就是精神与现实的错位。多半是冥顽不化的什么东西把人逼到了死角。大作家注定要完成探讨命运的使命,调侃也好,悲悯也好,其心中自有承载。其实,历史未尝不是走错房间之后的将错就错,面对那些因果倒置的文化诠释,博尔赫斯含而不露的微笑中永远带有哲学的沉思。比起那些喧嚣玩世的现代派大师,他总是多了几分优雅和从容。
“博尔赫斯心怀文学之本,完成了对纯粹文学形式的再造。他的作品往往越过了普通读者和作者”,达到了“心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我赞同这一说法。可以想象,当一双修长的手在浩如烟海的人类精华中随心所欲地索隐钩沉时,会有一束来自天庭的蓝光罩住深思中的头颅。
如果没有博尔赫斯——套用博尔赫斯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将会贫乏得多”。
心灵的真实
才是最重要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