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骑桶者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
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
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
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德】安得特斯
卡夫卡:
一个孤独的人
一个边缘人
复述情节
讨论:
假设“我”拎着木桶去,结局会如何?
“骑着桶”和“拎着桶”,艺术效果有何不同?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变形记》
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
怪诞、荒谬
关于卡夫卡《骑桶者》的虚构和真实的问题
关于“骑桶”——
骑马
骑自行车
骑扫帚
骑牛
骑板凳
骑棒头
骑桶
——有现实基础
关于“飞”——
桶是木头的,里面是空的,很轻
——具有可以“飞”的条件
“飞翔”本是很美好的事情,
而这里的“飞”却是让人辛酸的举动
强烈的对比
小说表现生活和心灵的真实。
人际关系的冷漠?
孤独和对交流的恐惧
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
你读到了哪些真实?
卡尔维诺对《骑桶者》的解读,认为这是一篇用“轻”来化解“重”的文本。
设想如果“我”不是骑着桶去要煤,那就成了读者习以为常的“控诉型”的小说;而“骑着桶”去要煤,就使《骑桶者》显得新颖而内涵丰富。
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一个人物形象接近卡夫卡本人?你觉得从这部作品中,折射出卡夫卡怎样的精神世界?
三次订婚又终生未娶,酷爱文学又执意焚稿。
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就是一个骑桶者。
游离于现实之外,又止步于现实之前。
一切障碍正在摧毁我!?
我将摧毁一切障碍!?
——[法]巴尔扎克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
《审判》《城堡》《美国》《观察》
《变形记》《在流放地》
一个人的困境,正是所有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是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寓言
卡夫卡:
写作是一种祈祷的形式
是砸碎我们心中的冰海的斧子
弗兰茨·卡夫卡
(
Franz
Kafka
1883~1924)
现代派小说的鼻祖,
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阅读卡夫卡的《骑桶者》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比较两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人物相同,都是生活在生活最底层,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的穷苦百姓
主题相同,都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都 揭露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欲求相同,他们没有太高的生活要求,一个只要能把火柴卖掉,一个只要有一点点煤来取暖便可——要求非常卑微
结局相同,最后都在寒冷中离开的人世
采用的写法相同,都借助幻想的写作手法
不同——
语言基调不同,《骑》运用夸张虚构的方式,有着冷幽默的感觉,是一种辛酸的自我解嘲的幽默;《卖》直接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结局略有不同,《骑》骑着桶主动离开了这个冷酷、让人绝望的世界;《卖》被活活冻死在富人家的墙角。
主题也略有不同,《骑》还暗含了自我反省:害怕失败,所以才骑着桶去;结果由于骑桶这一交流方式的不当,才导致了要不到煤的结局。
富人的作用不同,《卖》中的富人用来反衬小女孩的可怜;《骑》里的老板好像还不错,夫妻恩爱,比较关心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