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力的合成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2 力的合成 学案(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4-16 13:4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七章 力与运动
第二节 力的合成
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和饭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教学重点:探究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规律
教学难点:计算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时,考虑力的方向性
一、学前准备
1、 叫力的合成,最简单的力的合成情况是 。
2、通过分析记录的数据说明沿同一直线的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 ,其方向跟 。沿同一直线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 ,其方向跟 。
二、探究活动
(一)师生探究·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
一个大人能提起一桶水,两个小孩一起才能提起这通水,一个大人的和这两个小孩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这种现象随处可见,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1、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2、怎样求合力
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器材:橡皮筋、钩码、滑轮、线。
交流与讨论:每次的作用效果都相同,所以,力F就是力F1和F2的合力。
(a)和(c)中,F=F1+F2 ,(b)和(c)中,F=F1-F2
结论: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这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即F=F1-F2
讨论:合力是否一定大于分力?
(二)独立思考·巩固升华
1.甲、乙两位同学沿同一直线推一辆小车,甲用100N的力向右推,乙用60N的力向 左推,则小车受到推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A.40N,向右 B.40N,向左 C.160N,向右 D.160N,向左
2.关于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不为零的力,其合力一定不为零
B. 两个力的合力,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力
C.求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就是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
D.不论两个力的方向如何,合力的方向总是和较大力的方向相同。
3.两个力F1=4N,F2=6N,它们的合力不可能是( )
A 2N B 10N
C 12N D 8N
4. 如图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状态,细绳和弹簧测力计的质量忽略不计,不考虑细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两端挂的重物各为10N,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小车受到的合力为 N.
5.重50N的物体悬挂在气球的下方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合力为 N,当悬绳突然断掉后的一瞬间,物体将 运动(选填“向上”、“向下”或“停止”),若物体所受的空气阻力不计,此时物体所受力的大小为 N,方向 。
6.两个力F1=8N,F2=5N,当F1与F2的夹角为0°时,两个力的合力大小
为 ;当F1与F2的夹角为180°时,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7.F1和F2是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是它们的合力:
(1)如果F1=10N,方向向北,合力F=8N,方向向南,则F2 = N,
方向向
(2)如果F2=6N,F=18N,方向都向北,则F1 = N,方向向
?三、针对训练
1.小聪用大小为700N的竖直向上的力把重500N的杠铃举过头顶,杠铃被举高过程中受到的合力为 N,这个合力使杠铃由 状态变为 运动状态.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分别是12N和20N,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如果方向_______,则合力大小为32N,如果方向_________,则合力大小为8N。(填“相同”或“相反”)
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合力为12牛,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15牛,则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4.受重力为10N的小球,竖直向上抛出,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的空气阻力都是2N,则小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F1为 N,下降时受到的合力F2
?F1.(选填”>”、“=”、“<”)
5.水平放置的台秤秤盘上放有一个重为20牛顿的物体,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下压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 牛顿;当用5牛顿的力竖直向上拉这个物体时,台秤的示数为 牛顿.
6.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如图中F1和F2的合力的大小为 N.
7.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时,首先将弹簧的B端固定,再用两个测力计沿相反方向拉A端,使A端到达某一点O并记录下该点的位置,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两个拉力的大小与方向,再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A端,仍将A端拉伸到O点,记录此时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1)从右表记录中你能得到的关于同一直线上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实验中用一个测力计拉弹簧时,为什么仍要将弹簧A端拉到O点再读数?


四、反思与收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