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7 11:11: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必修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2.苏联即将解体的前夕,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决定建立由3国组成的独立国家联合体,之后发展为12个成员国。关于下图中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阿拉木图宣言》在“5”国签署???????????????????????B.?“独联体”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C.?斯大林格勒战役曾发生于“3”国境内????????????????D.?大部分原加盟共和国已加入欧盟
3.1955年,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的决议中指出应该在苏联所有地区广泛推广种植玉米,要求到1960年播种面积至少达到2800万公顷。1957年,他未经中央讨论,提出三四年内实现在肉类、奶类和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的惊人目标,最终成为笑柄。这些主张( ??)
A.?打破了斯大林模式限制???????????????????????????????????????B.?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脱离了苏联的基本国情???????????????????????????????????????D.?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
4.戈尔巴乔夫曾回忆说:“经历(1985年)四月全会的转折将近一年后,我们发现改革政策遇到了巨大的阻碍,因而许多人将这一政策视作县花一现的例行行动……我感到党内和管理阶层官僚在强烈抵制,上面轰轰烈烈,下面却寂静无声。"由此可知,当时戈尔巴乔夫 (??? )
A.?对苏联改革前景持悲观态度????????????????????????????????B.?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力主调整苏联国家改革政策????????????????????????????????D.?强调苏联激进改革的必要性
5.“重量级的冷战斗士”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发出感慨:突然之间,“世界走到了尽头”,“这种威胁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一大堆棘手的问题。然而,我们的处理机制与思维过程,“却只适用于应付莫斯科”。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激烈的国际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B.?美国在美苏争霸之中长期处于战略守势
C.?古巴导弹危机以美国赢得胜利告终??????????????????????D.?国际格局变动使美国外交政策面临挑战
6.下列是某国家经济增长情况(表格中数据为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时期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2—1983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3.3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2.6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2.8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4.0
基建投资
5.4
7.3
6.7
3.7
2.0
A.?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成效明显??????????????????????B.?石油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出现滞胀
C.?促使苏联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D.?英国混合市场经济逐渐失去活力
7.下图所示为苏联宣传画《让家园亮起来!1950》。该宣传画意在表达(?? )
A.?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B.?苏联工人积极建设家园
C.?美苏“冷战”局势颇为紧张????????????????????????????????D.?苏联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8.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9.1978年,苏联向西方出口石油增加了5%,但其外汇收入却增加了2.5倍,达到了140亿美元。苏联用于购买国外技术和粮食的财政硬通货中60%以上是石油收入。这一现象 (??? )
A.?? 体现出勃列日涅夫改革显著成效???????????????????????B.?助长了苏联低效僵化体制的发展
C.?说明苏联的工业正快速健康发展?????????????????????????D.?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10.1968年,美国学者杜兰特在著作中指出,"现在俄国的社会主义,正在恢复个人主义的激励机制,以使得这个体制拥有更大的生产动力"。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
A.?? 寻求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B.?开始对不合理经济环节进行调整
C.?强化了市场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D.?注意运用经济手段改善经营管理
11.据统计,1965~1982年,苏联用于核武器、航天等领域的科研经费增长了2.6倍,科研经费总额的 75%用于军事技术研究。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苏联(?? )
A.?逐渐垄断了国际空间技术????????????????????????????????????B.?经济形势出现明显好转
C.?科技研发服务于争霸需要????????????????????????????????????D.?在冷战对峙中占据优势
12.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苏联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了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
A.?是对斯大林体制原封不动的维护?????????????????????????B.?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C.?根本上破除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正确地指出了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13.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曾长期禁止或限制私人携带各类消费品出境,但对进口奢侈品(香烟、酒、化妆品)进行补贴。这种现象表明苏联( ??)
A.?政府曾试图鼓励发展轻工业
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C.?强调意识形态影响对外贸易
D.?经济发展速度日益缓慢
14.“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运动????????D.?五年计划的实行
15.1933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说,“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工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占了首要地位”“工业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已经消灭,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现在是我国工业中唯一的垄断的体系”。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B.?苏联模式已经得以确立
C.?延续新经济政策某些做法
D.?加速推动农业集体化道路
16.到1940年,原本落后的苏联东部地区建立起了具有全国意义的煤炭、冶金、石油、机械、化工等产业基地,其工业总产值相对于1913年增长了13.5倍,超过了同期全苏工业增长的平均值。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苏联大量引进欧美新技术
B.?原有工业布局的逐渐调整
C.?苏联人民饱满的建设热情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推动
17.莫斯科大学扬吉耶夫教授回忆说,“那段日子……大多数苏联人民都依靠‘强大的苏联’这个意识支撑着自己,他们为本国在航天和军工业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根据这段材料,你可以判断出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8.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由此可知此时期苏联( ??)
时间(年)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产量(万吨)
8520
8560
10370
12500
10260
13470
A.?新经济政策的成效显著
B.?粮食产量保持连续增长
C.?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D.?农业落后状况得以扭转
19.1980—1988年,美国进行的“苏联访谈项目”在符合标准的苏联移民中,访谈了3738人,有超过2%的受访者表示来自私营经济活动,其平均收入是公有制经济活动的7.5倍之多。这一访谈 (??? )
A.?? 说明苏联经济改革充满活力
B.?表明苏联社会不平等有所加剧
C.?证实了苏联与美国区别加大
D.?弱化了美国对苏联的冷战战略
20.下表为1980年部分国家人口、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乙国应代表(??? )
国家
人口/ 百万人
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亿美元

228
25900
11360

265
12050
4550

117
11570
9890

56
4430
7920
A.?美国?????????????????????????????????????B.?苏联?????????????????????????????????????C.?日本?????????????????????????????????????D.?英国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二: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材料三:对斯大林体制,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评价:①从成就的角度,强调这一模式对苏联国力的提高有巨大作用;②批评这一模式严重的弊端和付出的过重代价;③从斯大林执政初期的苏联国内外环境出发,认为苏联走这一模式有其必要性。
——据王云龙等《世界现代化历程卷》、闻一《俄罗斯通史(1917~1991)》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的相似之处,并指出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中《民国日报》的评论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退却年代”和“剥夺年代”的内涵。
(3)对材料三中关于“斯大林体制”的三种看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外国干涉军威胁的消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面临着另外一场新的危机。当时列宁就说:“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随着危机的不加深,列宁亲自过问这一问题。在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并与农民交流后,列宁逐渐认识到,在坚决镇压叛乱的同时,必须改变经济政策;特别是对农民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维护工农联盟和稳定政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引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新生苏维埃政权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政治危机”的表现,并阐述苏俄政府为解决这点“危机”对农民采取的具体对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僵化的“苏联模式”与当初“列宁的思路”的最大变化。概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借用“列宁的思路”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的。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C
2. A
3. C
4. A
5. D
6. C
7. A
8. B
9. B
10. D
11. C
12. D
13. B
14. D
15. A
16. D
17. C
18. C
19. B
20. B
二、非选择题
21. (1)相似之处:都认为俄国革命在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不可能成功。不同:此前称俄国革命派为“激烈分子”,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行为是一种“骚扰”;此后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称俄国为“民主友邦”。
(2)“退却年代”: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国内外资本家在苏俄经营中小企业,承认货币和市场的作用,放弃了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是暂时“退却”一步。
“剥夺年代”:斯大林模式中,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3)赞成观点①。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两个五年计划,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赞成观点②。
理由:这一体制使苏联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
赞成观点③。
理由:苏联当时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又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实行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回答其中一个观点即可)
22. (1)表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农民暴动和水兵叛乱。措施: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最大变化: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到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推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迅速推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