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挑山工
1.认识本课生字。
2.抓住题目和重点语句体会思想内容。
3.了解挑工山登山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的事实,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挑山工
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图中的人物就是本课的主人公,挑山工。
我们游览名山,经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攀登的人。本课我们就一起了解,他们是怎样把货物一步一步挑上极顶的,体会挑山工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
冯骥才: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和绘画作品。其并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大学课本,如散文《珍珠鸟》。是“文革”后崛起的“伤痕文学运动”代
表作家。
作者简介
读一读,认一认
写字指导:
“泰”字下方不是“水”; “敞”的右侧勿写成“文”。
泰 杖 敞 拘 蕴
tài zhàng chǎng jū yùn
泰山
手杖
敞开
拘谨
包蕴
1、默读课文,说出主要内容:
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一位挑山工虽身担重物,看似走得慢,却常常走到“我们” 前面,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课堂讲义
2、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想想依据,归纳段意:
全文可以分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泰山上挑山工走的
路路程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课堂讲义
课堂讲义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叙述了有一次“我”登泰山时,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经过和他攀谈,终于解开了心中之迷。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讲“我”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以此来激励自己。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想一想挑山工登山和游人登山各有什么特点?
挑山工:肩膀上挑着担子,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走走停停,高兴怎么就怎么。
课堂讲义
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迷”。
4、请你带着这个“不解之谜”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解开的?
课堂讲义
是在“我”和一位挑山工攀谈中受到的启发,再读第5自然段挑山工说的话,体会其深刻含义。
5、挑山工的话包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讲义
山民几句朴素的话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而挑山工目标专一,坚持不懈,一个劲地向上登,所以总是走到了游人的前头。
6、读“从泰山回来……”(文中最后一段)
(1)作者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怎样的画?
(2)这幅画为什么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我”需要什么?
课堂讲义
“我”非常喜欢这幅画,因为“我”需要的是挑山工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攀登的精神,需要这种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课堂讲义
7、想想课文为什么以《挑山工》为题?换一个行吗?试一试。
8、你们需要这幅画吗?和你的伙伴说一说,再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
课堂讲义
提出疑问: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拉扯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肩挑重物
走折尺形路线
路程比游人多
但速度不慢
解决疑问:讲“我们”的几次相遇
受到启发:挑山工的精神
山下
回马岭
五松亭
极顶
课文结构
本文通过“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脚踏实地、抛去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课文主题
人物的外貌描写
人的外貌,主要包括容貌、体态、服饰、表情等方面。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外形的各个方面的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
所有人的外貌、神态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只有抓住特征才能把人物写活。本文作者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多次地描写了挑山工的外貌,使挑山工的形象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统一。
写法赏析
怎样才能写好、写活人物外的外貌?
1.外貌描写要准确。
2.要抓住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特征。
3.要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进行重点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写法赏析
挑山工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
挑山工上山,不随便地停顿休息、观景聊天,而是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步伐坚定地一个劲儿地往前走,看着慢,但时间长了就会跑到游人前边了。这就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看准目标,坚持不懈,才会达到目的,取得成功;如果三心二意,做做停停,就会一事无成。
课文感悟
泰山
泰山,五岳中的东岳,又称“岱山”或“岱宗”,泰山突兀峻拨,雄伟壮丽。泰山长约200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高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神,祭告天地。“旭日东升”“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晚霞夕照”为泰山四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