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6 15: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生活
中世纪的西欧封建制的表现
政治上:由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存在和日耳曼传统的影响,人们只知道有领主,而不知道有国家
经济上:领主庄园制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在意识形态乃至社会领域: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形成一个统一体——基督教世界
近代民族国家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
民族国家的产生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向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马丁·路德翻译的德文版《圣经》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掀起了反罗马教会神权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建立民族教会——英国国教。至此,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朕即
国家
路易十四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整顿军备,扩充兵源,把各省军队的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专制王权纷纷建立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英语开始逐渐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律文件使用以巴黎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
材料:1525年马丁·路德的德语版《圣经》出版之后,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1541年瑞典语《圣经》出版。1550年丹麦语《圣经》出版,1584年斯洛文尼亚语《圣经》
版。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丹麦等国在16世纪都出现了自己民族语的《圣经》译本。
——张洁颖《从翻译角度看宗教改革和语言革命》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推广普及,使宗教共同体影响削弱,民族共同体地位上升,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背景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
民族国家的产生
标志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②政治因素: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宗教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④经济与文化因素: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⑤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背景
民族国家的产生
标志
①英法百年战争促进了英、法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国家观念的增强
②政治因素: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宗教原因: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各国的世俗权力也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④经济与文化因素: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⑤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特征
①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②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体制
对抗中出现,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
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为
齐。 ——梁启超(1902)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
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
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梁启超(1903)
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梁启超(1905)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三个阶段:
①形成阶段——清末民初。
②发展阶段——“五四”时期。
③高涨阶段——抗日战争。
四大特征:
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②始终与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
③与国际主义相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④本质是民族认同感和为民族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形成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指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指国家在它们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或者是指现代文明国家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对它们具有约束力的特定行为规则的总和。
——《牛津法律大词典》
比较项目
国内法
国际法
法律关系
主体
某国境内自然人、法人
国家、部分政府间国际组织
调整对象
自然人、法人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关系
立法方式
国内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
国家间协议制定
法律强制力依据
政府意志
各国共同意志
强制方式
通过司法、执法机构强制执行
依赖于个别惩罚或集体行动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背景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①1625年,格劳秀斯出版《 战争与和平法》一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确立了(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③17世纪,欧洲各国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④1815年,维也纳会议召开,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维护和平的国际关系体系
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 、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
⑤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⑥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成立国际联盟,1928年,各国还签订了非战公约。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缔结,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缔结,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⑧国际司法制度得到发展,成立国际法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属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政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如1994 年,国际法庭经过审议,裁决利比亚与乍得有争议的地带属于乍得,从法律上结束了持续了 22 年之久的边境纠纷。
海牙国际法庭
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缔约方大会,完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2010年联合国第八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会场
材料一:认识到有需要通过本公约,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形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以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考虑到达成这些目标将有助于实现公正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这种秩序将照顾到全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利益和需要,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法形成与发展的历程
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缔结,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⑧国际司法制度得到发展,成立国际法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背景
民族国家的出现,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武力冲突。国际法应运而生。
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
积极意义
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肆意践踏国际法,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局限性
随着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法也与时俱进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国际法主体大大增加
国际法内容不断充实
国际法形成较完整体系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主体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
国际法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