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发展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
第11课
第12课
第13、14课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据《辞源》介绍:“华夏初指我国中原地区,后来包举我国全部领土。”从这个解释来看,“中”是指中原地区,“夏”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国家。
华夏这个概念最早是用来区分夷狄的。在西周末年,中原地区的四周游牧民族崛起,对中原四周的诸侯国构成不小的威胁。更有甚者,勾结戎狄推翻周王室的统治,另立天子。
春秋时期兴起了“华夏夷狄之辨”。从一开始这个概念就跟血统无关,这个纯粹的共同文化认可的象征。大体上是接受过周礼教化,承认中原文明并有归属感的诸侯国均为华夏诸侯,当时也称之为“诸夏”。而没有经过礼乐教化,文明洗礼的部族,在生活、生产说仍未完全摆脱原始社会习俗的这些“落后”部族均为夷狄,分别叫做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华、夏两个字是可以联用,也可以互相通用的。故此又可以称之为“华、夷之辨”,辨的是中原诸侯国和周边部族的根本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秦汉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
秦朝的民族关系
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管理民族事务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地方:
北击匈奴,修长城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地方:
南抚夷越,设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朝的民族关系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中央
地方
北方
西方
东北
南方
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南宋、金、元不设,明清复置。清末废。
河西走廊
羌人地区
氐人地区
西南地区
乌桓
朝鲜
南越
汉初的“和亲”政策除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外,也大大推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血缘的融会。
汉朝与北方匈奴
汉初和亲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
汉朝与北方匈奴
匈奴分裂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汉朝与北方匈奴
汉朝与西域
河西四郡,中原通往西域的要道
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
军政机构
汉朝与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汉武帝在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间剿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的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的总称,汉四郡对朝鲜半岛北部有很大的影响力。
秦汉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制度
1、由在边疆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2、设置特殊的机构进行管理,诸如西域都护等
3、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4、采取宽松的羁縻统治方式进行管理
羁縻统治: “羁” 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由当地首领担任地方官吏。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开垦田地、驻军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秦汉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内迁、北魏统一及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
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秦汉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地方:
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地方:
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 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深得后人敬重。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鸿胪寺。
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地方:
隋朝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往往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加强与琉球的联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
唐朝
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
唐朝
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
宋朝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但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从未中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秦汉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
“行汉法”
民族分化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东北、云南设行省
西藏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元朝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明朝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
地方:
修筑明长城,布置军镇
北方:
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贸易
东北:
设都司、卫、所,管理女真
西北:
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
赦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管辖该地区,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
中央: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地方:
北方:
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的控制
西北:
平定噶尔丹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巩固西北边疆
西部:
在青海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西南:
“改土归流”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秦汉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魏晋南北朝
开启了多民族国家的新阶段
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
统一多民族国家最后形成和确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路上通道
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
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海上通道
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端
东汉时期,倭国遣使来朝,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丝路通畅,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唐朝与大食接触,造纸术等传播到阿拉伯。
帝复令矩往张掖,......遣掌蕃率蛮夷与民贸易。
——《隋书?裴矩传》
路上通道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到达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南部)
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
海上通道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恢复唐朝旧路: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
开辟新路: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元代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东方是金瓦盖顶,金砖铺地,门窗都是黄金装饰,连河道里都有滚动的矿石,东方简直是个灿烂辉煌的黄金世界,冒险家的乐园。
——《马可?波罗行纪》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朝贡体制源于先秦,成于汉朝。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外国使节觐见皇帝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册封”那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反映到经济上就是“朝贡贸易”。只有与中国建立朝贡管关系的国家才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
朝贡体制
是中国“天朝上国”、“华夷之别”思想的体现。妨碍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统治者盲目自大,固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到后期,回馈礼物增加了财政负担。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对外交往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恢复唐朝旧路: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
开辟新路: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
元代海陆通道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民间、走私贸易不断
康熙时期,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
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清政府拒绝使团打开中国市场的请求,关上对英交往的大门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访华。马戛尔尼带有大量新式武器,和工业产品。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
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