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革
时间
背景
改革
结果
1898年
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科举制的变革
鸦片战争结束后,国势日衰,废除八股取士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当面向光绪皇帝指陈八股科举制度的危害,建议政府废除八股考试内容,加快新教育建设的步伐,宏开学校,教以科学,等到学校尽开,再逐步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梁启超提出入小学者比诸生,入中学者比举人,入大学者比进士,一切考试,均该试策论,考察时务以观其经世济世的能力。维新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的主张,拉开了清末教育制度改革的序幕,也导致了科举制度的最终灭亡。
——王会晓《浅谈维新派与顽固派关于废除八股取士的争论》等
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
——1898年 康有为《请奏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科举制的变革
时间
背景
改革
结果
1898年
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世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侧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1901年
1905年
清政府实行“新政”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蒙养学堂
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
废科举,设立学堂选官
说明废除科举和兴学堂的迫切性
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等部门
瓦解了传统六部建制
1901年,清政府为了使部分行政职能与西方接轨,也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清政府改设外务部的谕令说:“从来设官分职,唯在因时制宜,现当重定合约之时,首以邦交为重,一切讲信修睦,尤赖得人而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着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等部门
瓦解了传统六部建制
选官制度部分更新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
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晚清学堂选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
裁减冗署冗官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等部门
瓦解了传统六部建制
选官制度部分更新
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
学堂选官制度的确立
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
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赐予出身
授予官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也奏请免试授予回国十年以上、政绩突出的留学生詹天佑、吴仰曾、屈永秋、邝荣光四人进士出身,得到朝廷允准,并将这一办法推广。学部奏请令各省督抚广加延访,“凡专门学成回国在十年以外,学力素优、复有经验者”,赐予出身。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时期
内容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皆人民之公仆
中国古代
行政权
考试权
监察权
西方三权分立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五权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
文官考试思想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时期
内容
影响
北洋
政府
考试
甄别
1913年初,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
应用范围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考察内容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时期
内容
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
公务员制度
建立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建立
考试
考试机关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法律化
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①制度规定严密
②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干部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 考核、交流、培训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阶段
时间
内容
萌芽
建立
改革完善
规范化
制度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形成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以及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培养方法等
新中国成立后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十八大以来
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科举制的变革
选官制度改革
选官制度改革
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
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①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阶段。
③2006年以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