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word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7 11: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岳麓版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2.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B.?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
4.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5.有报纸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火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山现于( ??)
A.?1 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B.?抗日战争胜利以后??????C.?抗日战争时期??????D.?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6.“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7.“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国际形势???????????????????????????B.?政府政策???????????????????????????C.?技术条件???????????????????????????D.?社会环境
8.“据统计,从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举措( ???)
A.?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D.?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9.1937年国民政府向私营工商业提供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为25.78亿元。1939年国民政府向英美等国购买五金、化学等器材,以低价供应厂矿企业。1943—1944年对私营工厂的拨款达5500万元。这表明国民政府(?? )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实业??????????????????B.?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
C.?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为战时经济服务??????????????????D.?实行战时统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控制
10.下面为1873—191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统计表。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 )
A.?出口货物以农产品和工业制品为主??????????????????????B.?中国出口货物种类逐渐丰富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的发展??????????????????????D.?中国经济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11.如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年
125303
9575886
76.42
1914年
121087
9279659
76.64
1915
82818
8601684
103.86
1916年
94372
14011269
148.47
1917年
80276
12566977
156.55
1918年
92519
18130957
195.9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B.?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D.?一战给中国机械上业造成了瓶颈
12.如图是某反映中华民族工商业变迁史及著名企业家的专著目录(部分)该专著最有可能是(?? )
目录
页码
广生钱庄开业
4
创办保兴面粉厂
17
为实业呐喊
31
申新纱厂成就面纱大王
44
备受倾轧
71
A.?《方举赞与发昌机器厂》????????????????????????????????????B.?《民族工业开山鼻祖——陈启源》
C.?《荣氏百年》?????????????????????????????????????????????????????D.?《工商业巨擘——张謇》
13.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一切国民经济事业,均须在本党民生主义节制资本原则之下”;其后成立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于1933年对棉业实施统制,次年又对蚕丝进行统制。这些举措(?? )
A.?旨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B.?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
C.?为官僚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方便?????????????????????????????D.?是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有效办法
14.近代小说家包天笑回忆说年轻时有人给他看相,说他以后收入会以百万计。未曾想民国三十七、八年间,“我偶然写写小说、杂文,一摇笔稿费就是百万圆,或不止百万圆呢。”下列关于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影响正确的是(?? )
A.?当时知名作家的经济地位高?????????????????????????????????????B.?二战后欧美列强卷土重来
C.?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所有的工厂都呈萧条状?????D.?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崩溃
15.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货,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
A.?1895-1911年??????????????????B.?1912-1919年??????????????????C.?1937-1945年??????????????????D.?1946-1949年
16.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提出了东部工业西迁的构想,到1940年底工矿内迁工作基本完成。据行政院报告经圆民政府协助面内迁的共达48家,技术人员有12080人,机器材料70900吨。这一举措(?? )
A.?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B.?改变了西部工业人才匮乏的局面
C.?均衡了东西部工业发展水平????????????????????????????????D.?为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
17.造成下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 )
中国关税收入总额及在中央政府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情况
收入
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1%
1929年
27554万元
51%
A.?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18.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表》中可以得出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有(?? )
时间
大事记
1928年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30年4月
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军伐混乱
1930~1931年
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
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
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①国内政局不稳,内战的破坏
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③官僚资本挤压
④外国的侵略
A.?①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9.下表为1920年和1936年农业总产值中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比重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年份
1920年
1936年
类型
产值(亿元)
比重(%)
产值(亿元)
比重(%)
农业总产值
165.20
100
199.23
100
商品经济
61.96
37.55
87.38
43.86
自然经济
103.24
62.45
111.85
56.14
A.?大量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B.?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C.?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D.?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1937年3月……宋子文宣布大萧条已经结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已经脱离了所有困难,不可否认,过去18月的事实说明,整个国家的境况……都已经有了彻底的改变和改善。”总之,正像陈光甫所回忆的:“我要说,从1936年一直到1937年战争爆发之前,是标志性的两年。”
——[日]城山智子《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材料三: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经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到全国铁路总里程的90.7%。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材料四:时人评论说:“统制蚕丝的结果,是在通过茧商,使农民负担重税……是在勒令小行闭歇,使富商大贾垄断居奇。”……另外,南京国民政府提倡国货的各项举措,为国货开拓了市场,但政府直接介入经营,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刘兰兮《南京国民政府的市场管理与经营》
材料五:国民党政府进行经济建设的部门很多,但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很少,在全国财政开支中只占极小的比重。如有数可查的1933-1936年的4年中,全国财政支出总计40.18亿元,其中经济行政费和“国营事业资本”,合计3.64亿元,仅占总额的9%.这些资金包括拨给实业部、交通部、铁道部、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等部委及其所属各机构和事业实体的行政费用、1934年扩充中央银行资本的7500万元,以及原在军务费内支出的国防建设费等,真正用于经济建设的经费,极其有限。
——刘克祥《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
(1)根据材料概括蒋介石所倡导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基本内容及其特征。
(2)根据材料和所学,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22.材料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拉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重的国际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部分
一、单选题
1. A
2. B
3. A
4. C
5. B
6. B
7. D
8. C
9. C
10. D
11. D
12. C
13. C
14. D
15. D
16. D
17. B
18. A
19. B
20. D
二、非选择题
21. (1)背景:中国受到大萧条的冲击;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振兴农业;提倡征工;促进工业;调整金融。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2)影响:缓和了大萧条给中国带来的危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恢复、发展;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原因:政府对经济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政府对农民征收的赋税过重;政府直接介入经营,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帝国主义依然把持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从根本上看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22. (1)背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对国家政治、军事的统一;国家财政金融危机,国民政府面临地方实力派的金融挑战;中国货币体制的混乱;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中国经济危机。
(2)作用:推动币制走向统一;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为持久抗战准备了一些条件;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白银外流;便于国民政府掠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