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苏轼
方山子传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一、扣“诗”引“文”
1.自读:正字音、明句读
闾里
(
lǘ
)
岐亭
(
q?
)
庵居蔬食
(ān)
陈慥
(zào)
矍然
(jué)
傥
(t?ng)
二、扣“词”明“意”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2.研读:懂字句、通文意
思考: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内容?
生平
晚年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
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庵居蔬食 徒步往来山中(生活清苦)
不与世交往
人莫识也
(断绝外界交往)
所著帽,方屋而高
(穿戴奇特)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思考:1.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所以笑过之后邀请作者住宿在自己破旧的家里,让作者自己感受远离政治的安宁。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思考: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最后一句“此岂无得而然哉?”是直接赞语。
三、扣“异”品“隐”
1.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具体体现
往昔
今日
服饰特点
宋朝衣帽
生活选择
洛阳足以富乐
人生际遇
文武兼备欲驰骋当世
行为神态
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方山冠
岐亭庵居蔬食
遁于光、黄间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时空变化中的陈季常
(侠士
儒士)
(隐士)
1
陈季常有用世之志: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陈季常有用世之才: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
陈季常有“显闻”“富乐”的条件: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4
陈季常来此后的态度:
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人生道路: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01
生活态度: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02
精神面貌: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03
人生境遇: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04
异——表现
异——内涵:
A
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
B
安贫乐道,活出了一种人生意境!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宁可固守穷困来成就自己的意愿,也不委曲求全而使自己人格受污。)
“隐”在“心”:不屈己志,独善其身
坚守本心、怡然自乐。
四、扣“异”悟“侠”
其言必信,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史记
·
游侠列传》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遭遇的一大困境。)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宋史·陈师锡传》
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相从百余日也。——苏轼《岐亭五首·叙》
时空中不变的陈季常
少时
壮年
晚年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苏轼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变”与“不变”之中刻画了方山子超然淡泊,不屈己志的“隐侠”形象,体现人物精神实质。
五、读“人”到读“己”
探讨1:苏轼为何给方山子立传?
传: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者,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传其事:
坚定志向报国艰,隐居岐亭宿深山。
守贫乐道食宿简,侠义不忘心怡然。
本领高超气盖世,精悍之色犹未变。
心中固穷以济意,神闲气定笑谈间。
寓何意?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在“不遇”之时,自悲不遇,借方山子吐心中块垒,寄托身世之感。
探讨2:苏轼对方山子的隐居生活持什么态度?
陈慥传
陈慥,字季常。人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因谓之“方山子”。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足以富乐。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闾里之侠皆宗之。尝与余游于岐下,怒马骑射,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事,自谓一世豪士。
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乃尽弃车马,毁冠服,隐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自得。徒步往来穷山,不与世相闻,或与山中佯狂垢污之异人得见。
元丰三年,轼谪居于黄,遂得与之相见于岐亭。
特点
表现
不囿常规
经纬错综
顺叙、插叙、倒叙相结合,变化多姿,起落转换。
一线贯穿
“隐”“侠”为综
以“异”贯穿全文,围绕“隐”“侠”选取典型事迹,形散而神不散。
独特的结构艺术
苏轼一生三次遭贬谪,面对残酷的命运,苏轼始终挺直脊梁,笑看得失荣辱,以旷达之心在宦海中沉浮,铸就了千古英名。
方山子一生侠义,不屈己志,坚守本心,晚年归隐,庵居蔬食。
二人相同的是壮志难酬,不同的是人生道路的抉择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处贬谪之地及年龄:
黄州,
44岁
惠州,
58岁
儋州,
61岁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