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新中国成立后在50年代有哪些外交成就?原因有哪些?
1、50年代外交成就:
(1)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最主要】;国际地位的提高;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了积极灵活的外交等等。
学习目标
1、掌握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3、探究20世纪70年代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原因及感想。
第17课 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70年代及以后时期的外交)
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并为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一、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为什么要“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
雅尔塔会议后,1945年6月26日举行联合国宪章签字仪式,中国代表顾维钧第一个在宪章的中、法、俄、英、西5种联合国正式语言文件上签字。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1)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理应享有联合国合法席位。
美帝支持蒋介石与大陆对抗
蒋介石集团在联合国
美帝操控联合国支持蒋介石窃取席位
(2)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新中国排斥在外。
历届联大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截止到1969年1月以前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3)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合法席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
中国外交部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
扬眉吐气
1971年11月《时代周刊》封面
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The?Chinese?are?coming)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霸权地位的削弱。
(3)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4)中国正确的外交政策等。
思考:我国为什么能够在20世纪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后宣告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失败,由于两大阵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并采取敌视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
中美双方敌对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1、新中国成立后---70年代以前的中美关系
二、中美建交
敌视对抗
原因
原因
政策
表现
影响
2、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材料一:1971年7月,尼克松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五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苏联和美国,这五只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核心。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自赫鲁晓夫1956年上台后,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经济技术合同和协议,并在中苏边境地区挑起边界事端,制造流血事件,尤其是1969年3月发生的“珍宝岛事件”。这使得中苏边境形势十分紧张,两国关系几近破裂。——《苏联的霸权主义》
材料三: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迫使美国不得不谋求对华关系的改善,联合中国对付苏联。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美国 伯默斯顿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一)原因
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实现了两国1949年以来的第一次民间交往。
周恩来总理亲自会见了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和随行记者
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周恩来
“小球转动了大球”
史海拾贝
(1)试探之旅-----乒乓外交: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庄则栋:“我庄则栋这辈子只会打乒乓球,只能从台的这边打到那边,还不停地下网出界。但能从地球这边打到那边的,只有毛泽东和尼克松!”
漫画“乒乓外交”:左边是周恩来,中间是蒋介石,右边是尼克松
(二)进程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举行会谈。
1971年7月9日—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等与他举行多次会谈,着重就台湾问题以及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安排等进行磋商。16日双方同时发布了会谈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将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候访问中国。
毛泽东
接见基辛格
(2)破冰前夜---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周恩来
接见基辛格
(3)破冰之旅--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
跨洋握手
当我走到扶梯最后一节,迈步向他走去时,特意伸出手去。我们双手一接触,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结果:中美正式签署《联合公报》
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正式建交:1979年发表《中美建交公报》。
内容: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关系变化:中美由敌视走向正常化。
3、当前关系:合作中摩擦不断
1、中美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发展两国关系;
(2)坚持中美建交三原则;
(3)加强各领域合作、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恐怖主义;
(4)以谈判解决贸易争端,坚持互利共赢……
2、对中美两国关系的认识和看法
(1)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前提下,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2)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合作应大于分歧,两国应加强合作对话,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
探究
三、中日建交
1972年,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冰释雪融
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带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1971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15个,1972年达到了18个。加拿大、意大利、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主要原因: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3)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4)两国政府均有建立友好关系的意向以及两国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中日建交的原因
探究
如何发展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正确态度:
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加强合作、和平解决争端;谋求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维太稳定。
探究
1979年,中美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70年代
外交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2年中日中日建交
(1)对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2)对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有利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探究
20世纪70 年代中国外交的影响:
四、全方位外交
1、背景: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①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
②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④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
2、举措(特色外交)
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9位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等3位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高峰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约1500名各界贵宾作为正式代表出席论坛。
中国举办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3、外交格局:中国特色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4、21世纪初的外交成就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中国上海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14中国北京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成立于1989年。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或APEC。
该组织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泰国、美国、越南。其中中国共承办了2次会议。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
20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国集团(G8)的财长在德国柏林成立,于华盛顿举办了第一届G20峰会,属于非正式对话的一种机制,由原八国集团以及其余12个重要经济体组成(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日本、韩国、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
宗旨是为推动以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按照以往惯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列席该组织的会议。20国集团成员涵盖面广,代表性强,该集团的GDP占全球经济的90%,贸易额占全球的80%,因此已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
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是:“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开辟更加光明未来”。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金砖五国”
金砖国家(BRICS),因其引用了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和南非(South Africa)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语单词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国家”。
2001年,美国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师吉姆·奥尼尔首次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特指世界新兴市场。2009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首次会晤,之后每年举行一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建立,为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政治指引和强大动力。多年来,金砖国家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发声,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大大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2010年南非(South Africa)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志是五国国旗的代表颜色做条状围成的圆形,象征着“金砖国家”的合作、团结。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会议。是一个有关安全问题的多边论坛,其宗旨是在亚洲国家之间讨论加强合作、增加信任的措施。
亚信会议现有成员国26个、观察员国和组织11个,横跨亚洲各区域,涵盖不同制度、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广泛代表性。亚信的宗旨是通过制定多边信任措施,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亚洲和平、安全与稳定。现已制定军事政治、新威胁新挑战、经济、生态、人文等五大领域信任措施。
亚信峰会
5、意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旧中国屈辱外交
独立自主的特色外交
.
.
.
.
.
.
.
.
外交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取得成就的感想
①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事业的发展
70年代的成就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日建交
21世纪初的成就
背景
举措
成就
影响
原因
感想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