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一课时
我们是否能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我们又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
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新知导入
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的可贵品质。
2、词语积累
3、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新知讲解
解题
叶圣陶——本文主人公;
先生——对人的尊敬;
二三事——几件事
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圣陶短篇小说集》等。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名言
张中行
(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曾参加编写《汉语
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多种语文读物。张中行也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学习重点词句
shuài
rùn
zhuó
shū
草率
修润
商酌
生疏
不耻下问
méng
pì
léizhuì
tà
pèi
朦胧
譬如
累
赘
拖沓
颠沛流离
tuǒ
biè
jū
妥帖
别扭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huì
诲人不倦
成语
诲人不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
觉得不好意思。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做出榜样。
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
学而不厌:
南腔北调: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结果。
一以贯之:
躬行君子: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
(1)第六自然段:作文、做人
(2)第七自然段:文风简洁
(3)第八自然段: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文本结构
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8):详尽叙述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宽厚的一面。
(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四部分(9):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课堂练习
1.下列红色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
累赘(zhuì)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
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
?
3.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
课堂总结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用几件事写出人物特点。
拓展提高
课内语段阅读: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此文段中哪几件小事能体现这一点?
?
?
2、结合语境,谈谈句中的“他”指的是谁?为什么?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
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
4、“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
作业布置
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
累赘(zhuì)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
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
课内阅读: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此文段中哪几件小事能体现这一点?
?
?
2、结合语境,谈谈句中的“他”指的是谁?为什么?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
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
4、“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品德过人
总
文墨方面
日常交往
待人厚
写文章
写话
文风
简洁
写作的各
个方面
求完美
律己严
分
提出希望
铭记主张
总
怀
念
敬
仰
赞
美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自主阅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的可贵品质。2、词语积累3、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重点
词语积累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难点
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题目,设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到标题,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说
激趣
讲授新课
解题:先生是称呼,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另有先接触陌生的事物的意思,引申为先接触陌生事物的人,所以古代称别人先生有向别人学习的意思,达者为先,师者之意。后延伸为对人的一种尊称。主人公是叶圣陶,二三事指几件事,概数。先生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尊敬的情感。所以这是一篇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散文。展示学习目标:1、自主阅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及作文写话的文学主张的可贵品质。2、词语积累3、学习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法。叶圣陶简介,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圣陶短篇小说集》等。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长期供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中学语言教材的编辑,退休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直至1997年。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写作缘起: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叶圣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时,聘请张中行到人教社工作。张中行以在北京多年、普通话好的优势,在工作之余协助叶圣陶先生编辑多种语文读物。张中行也一直敬佩叶圣陶先生的为人。1988年2月叶圣陶先生辞世,3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学习文中词语和成语。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总结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谈写作本文的缘由。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第三部分(3-8):详尽叙述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3-5):详写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宽厚的一面。(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第四部分(9):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说读读,补充笔记读,注音,练习读课文,做批注,回答
明确目标了解文常重视基础知识完成目标1和3
1.下列红色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躬行(gōng)
别扭(biè)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C.恳切(kěn)
譬如(bì)
累赘(zhuì)
热泪盈眶(kuàng)D.拖沓(tà)
修润(rùn)
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3.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做练习
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用几件事写出人物特点。
读
小结课文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第二课时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
回忆上课时内容
新知导入
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本节课学习目标:
1、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
2、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作者回忆了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哪些小事?表现他哪些过人的品性?(做学问和做人的事例)
描改标点
坚持使用普通话
修润课本
一送再送
连声致谢
恳切回信
要求自己用语要明白如话,简洁自然。
重视语文,重视用语规范性,统一课本用字标准并监督执行。
律己严
待
人
厚
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关于的叶圣陶先生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
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新知讲解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品析。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不必客气。”看似的客气话,其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向对方解释了直接改的原因,让对方放下包袱。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两句是对对方的直接安慰,意思是有什么不妥,还有我呢。让对方彻底的放下思想的包袱。
这五句话字字动听、句句含情,话语里透着温暖、谦虚与诚恳,表现了叶先生的宽厚、平易、谦虚的人品。
如果只说一句“有什么不妥你就该”,反倒显得不真诚了。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悔恨”这个词语的感彩很重,叶老错过了友人的拜访,回信表示歉意,还表达了自己对作者的同情。——待人真诚,关怀备至,同情别人的遭遇。
3、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
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课文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课文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叶圣陶先生的原话,
一是为了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如请作者帮他修润文字时所讲的话,体现了叶老的谦虚和诚恳。
二是通过这些话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和观点,如“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上面两段文字,左边的是课文,右边的是删去红色字的段落。为什么课文需要红色字的部分?它们的表达方式属于什么?
课文其他段落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第二段: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第三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第四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第六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七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第八段: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第九段: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述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时要关注段首句和总结句这些议论性语句
总结写法
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品德。
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赏读课文词句
1.细读第1自然段,品析画线语句。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
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整段字里行间流露出满满的痛惜、哀伤和怀想之情。
“繁碎”一词,既写出了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是除夕夜,他万万没想到,传达喜气的鞭炮声竟传来不幸的消息,这鞭炮声使人惊扰、纷乱,在作者的感受里,是悲上加悲的,所以说是“双层的悲哀”。
这是以乐景反衬哀情,其哀倍增。
“双层的悲哀”也可这样理解: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是“我”的悲哀,也是全国人民的悲哀。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了《左传》和《论语》中的语句,有何异同?
同中有异。
《左传》和《论语》中的语句都是引用,但前者是间接引用,后者是直接引用;
其表达的内容也有差别,前者是借《左传》的话高度评价叶圣陶先生“立德”居首位,是“单一的儒”,后者是用孔老夫子的“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来衬托叶圣陶先生的高风亮节,是“躬行君子”。
引用、比较使叶圣陶先生的品德高尚更具体可感,也使文章更有文采。
从结构和内容来看,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总领全文
内容上
从品德和学问两方面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徳
第三段: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里的“描”能否改为“改”?为什么?
“描”是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表现叶先生治学严谨认真、不草率的作风。
“改”是直接更改,就没有这重意味。
第四段: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可够删去?为什么?
这些词强调说明他总是这么做,无一例外。表现叶先生待人的热情、周到、真诚。
第七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说说“特别”的表达效果。
“特别”在这里是“尤其”的意思,用它修饰“重视”,突出叶先生对文风“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第八段:小至一个标点,已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品析红色字体。
“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补写
认真的程度,
“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探究“写话”与本文的文风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写话”。
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一旦所写的不像“话”,就坚决改。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大量阅读新闻学作品的时候。”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这一句,随意中透着亲切,“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用了三个短句表达三层意思,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通俗易懂。
“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此句,句子短促,语气感强,节奏已口语化。
分析最后一段: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叶圣陶先生的“主张”和“苦心”其核心是什么?
“写话”与“简洁”
此二者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性。
最后一段作用:
结构上:照应开头。
内容上:写学习和仿效叶先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一句话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
“我认为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做人立德,修身正己;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待人宽厚,律己严格;
谨言真诚,诚恳谦逊;
热爱语文,认真至极;
追求妥帖完美,社会责任感强。
课堂总结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赞美了叶老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特别强调了写文章要“简明”的重要性。
总结写法
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品德。
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课堂练习
课外阅读:《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
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
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
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等你回家”的理解。
拓展提高
1.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想想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到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
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
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
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等你回家”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以小见大
叙议结合
小事件
大品格
做学问,做人
待人厚,律己严
人之师表
正心修身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二课时
单元
4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2、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重点
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
难点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听写读读写写词语复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听写
巩固巩固课文内容
讲授新课
学习目标展示:1、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表达作用,能恰当评价人物。2、体会以小见大和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的妙处。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作者回忆了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哪些小事?表现他哪些过人的品性?(做学问和做人的事例)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先生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事来写?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品析。预设问题: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3、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4、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课文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出示课文第三第四段原文与删去议论句的段落,设问:上面两段文字,左边的是课文,右边的是删去红色字的段落。为什么课文需要红色字的部分?它们的表达方式属于什么?课文其他段落还有这样的句子吗?找出来。第二段: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第三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四段: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六段: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七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八段: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第九段: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些评价性语句(议论句)穿插在所记叙的事例之前或之后,或中间,旨在突出所叙述事例包含的意蕴,揭示人物高尚的德行、节操和风范。叙议结合,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阅读时要关注段首句和总结句这些议论性语句。赏读课文词句品析划线句子: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繁碎”和“双重悲哀”的理解。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了《左传》和《论语》中的语句,有何异同?从结构和内容来看,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三段: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里的“描”能否改为“改”?为什么?
第四段: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可够删去?为什么?
第七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说说“特别”的表达效果。第八段:小至一个标点,已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品析红色字体。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分析最后一段:
读回答思考,讨论默读,找,勾画找,读讨论比较,讨论比较,讨论
明确目标明确“以小见大”的写法品析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明确议论句的作用品析语句。
课外阅读:《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
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
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
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等你回家”的理解。
?拓展:1.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2.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想想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到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几件小事,赞美了叶老待人厚、律己严的高尚品行,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敬佩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阐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主张,特别强调了写文章要“简明”的重要性。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从几件小事折射出人物品德。叙议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品德和文章的主旨。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
累赘(zhui)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
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课内阅读: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此文段中哪几件小事能体现这一点?
2、结合语境,谈谈句中的“他”指的是谁?为什么?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4、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课外阅读:《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等你回家”的理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躬行(gōng)
别扭(biè)
妥帖(tuǒ)
诲人不倦(huǐ)
B.商酌(zhuó)
草率(shuài)
生疏(shū)
不耻下问(chǐ)
C.恳切(kěn)
譬如(bì)
累赘(zhui)
热泪盈眶(kuàng)
D.拖沓(tà)
修润(rùn)
天坛(tān)
颠沛流离(pèi)
【答案】B
【解析】A“诲”应读作“huì”C“譬”应读作“pì”D“坛”应读作“tán”
2.下列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是带着一些感概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B.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C.?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D.?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杳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
【答案】A
【解析】“概”应写作“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老师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为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B.张叔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C.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有疑问要不耻下问,老师一定会耐心解答。
D.教育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
【答案】c
【解析】“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此处不符合语境,故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网络不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更牵涉着国家安全。
B.医生表示,戒烟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C.这部电视剧,对我很熟悉,因为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D.通过开展“校园书香节”,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越来越浓。
【答案】A
【解析】B语序不当,应是“预防和治疗”C介词使用不当,应为“我对这部电视剧很熟悉”D成分残缺,去掉“通过”或“使”
课内阅读: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此文段中哪几件小事能体现这一点?
第一是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标点;第二件是作者跟叶先生修润课本时的事。(自己是南方人,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要我帮他修润文章。)
2、结合语境,谈谈句中的“他”指的是谁?为什么?
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此处的他是吕叔湘。理由:这是吕叔湘讲的他的一件事。
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照样”依旧的意思。叶先生来让我帮修润文章,已经千叮咛万嘱咐过了,而且作者也说了千万不要再商量了,棵叶先生来还是痛原来一样商量,这个词就写出了叶先生的谦虚恳切。
4、
“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叶圣陶先生的话,是不是与他重视“简洁”的文风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不必客气。”看似的客气话,其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向对方解释了直接改的原因,让对方放下包袱。“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两句是对对方的直接安慰,意思是有什么不妥,还有我呢。让对方彻底的放下思想的包袱。这五句字字动听、句句含情,话语里透着温暖、透着谦虚与诚恳,表现了叶先生的宽厚的人品。如果只说一句“有什么不妥你就该”,反倒显得不真诚了。
课外阅读:《等你回家》
(1)陪一位父亲去八百里外的戒毒所,探视他在那里戒毒的儿子。戒毒所坐落在荒郊野外。我们的车在乡间土路上颠簸着。路边,野葵和蒲公英开得正盛,一些鸟在草地间飞起又落下。天空很蓝,显得很高远。父亲的心,却低落得如一株衰败的草,他恨恨地说:“真不想来啊。”
(2)一路上,他不停地痛骂着儿子,历数着儿子种种的不是,说他毁了一个家,毁了他。他含辛茹苦养大他,为他在城里买了房,买了车,帮他娶了媳妇。那个不肖子,却被一帮狐朋狗友拖下水,去吸食毒品。他一辈子积攒的家业,几乎被他掏空了……
(3)我坐在一边,听他痛骂,隐隐担着心,这样的父亲去见儿子,会有怎样的结果?
(4)车子一路向前,野葵和蒲公英一路跟着。终于,远远望见了几幢房子,青砖青瓦,连在一起,坐落在一块开阔之地。开车的师傅说,到了。做父亲的像突然被谁猛击了一掌似的,愣愣地,不相信地问:“到了?”一看表,快上午10点了。他急了,说:“也不知能不能见着。”因为按这家戒毒所的规定,上午10点之后,一律不允许探视。
(5)他一口气跑到大门口,还好,还有15分钟的时间。办了相关手续,这个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很快,他儿子被管教干部带进来。高高壮壮的年轻人,脸上也无欢喜也无悲。看到父亲,他嘴角稍稍撇了撇,有嘲讽的意味。一层玻璃隔着,他在里头父亲在外头。从他进来起,父亲就一直盯着他,话筒拿在手上,却不说话。
(6)旁边,亦有来探视的人。一个长相甜美的女孩子,在玻璃窗外头,不停地用手指头在举起的另一掌上画着什么。在里头看着的,是个清秀的男孩子。他眼睛跟着女孩的手指转动,频频点头,含着泪笑。他读懂了她爱的密码——从此,改了吧。还有几个人,男男女女,大概是一家子,围在一起,争着跟里面一个中年人说话。中年人憔悴着一张脸,却一直笑着,一直笑着。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突然到探视室外面,叫了一个男孩进来。孩子不过十一二岁,白净的面容,文文弱弱的。孩子怯怯地打量了四周一眼,走到中年人那里,拿过话筒,隔着玻璃窗,才说了一句什么,里面笑着的中年人,不笑了,他愣愣地看着孩子,眼泪下来了。
(7)“哭什么呢?你会改好的!”我听到那些人里的一个大声说。
(8)探视时间快要过去了。一直跟儿子对峙着的父亲,这时掉过头来。我发现他与刚才的强悍判若两人,竟是一脸的戚容,他低声说:“里面的日子不好过的,看他,也黑了,也瘦了。”
(9)他转身问我:“你有纸笔吗?”
(10)“当然有。”我掏出来给他,正疑惑着他要做什么,只见他低头在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字,贴到玻璃窗上,给儿子看。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11)探视结束后,我看到这位父亲在纸上留下的字:儿子,等你回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我”陪一个父亲去戒毒所所探视并感化他儿子的故事。
2、说说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写花草的茂盛,鸟儿的飞跃和天空的高远,与父亲心情的低落形成对照,烘托(反衬)了父亲深深的哀愁。同时也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3、按要求品析下列语句。
(1)父亲一秒也不曾停留,急急火火往探视室跑。
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挂念儿子、急于见到儿子的心理。
(2)里面的年轻人看着看着,神情变了,两行泪,缓缓地从腮边滚落下来。
神态描写???
儿子为自己吸毒给家庭带来的不幸而感到内疚:父亲的宽容,父亲真情与爱心融化了儿子感动了儿子。
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等你回家”的理解。
父亲用纸条告诉儿子(孩子),等孩子戒毒成功后回家。?
错已经犯下了,父亲用爱与宽容感化儿子,希望儿子戒掉毒瘾走上正途。
家人等待失足的亲人走上正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