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祭十二郎文
韩愈
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密《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
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题解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以无韵散体来写。
1、疏通全文,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3、体会本文叙事中抒情的写作特点。
学习目标
诵读感知
①查读(预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②听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③诵读:有感情地诵读全文,然后用一两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这篇祭文共分为几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死别的哀痛。
背景补充: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
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
惊闻噩耗
追叙往事
寄托哀思
触发点
少时:
成年
相依--------
相别--------
相思--------
相隔---------
孤苦零丁、骨肉情深
聚少离多、悔恨自责
惊愕怀疑、凄苦悲伤
痛责内疚、沉痛之极
时段
事
情
1.检查作业
2.小组质疑
知识积累——重要实词
乃能衔哀致诚(
)
使建中远具时羞(
)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
请归取其孥(
)
吾去汴州
,汝不果来(
)
将成家而致汝(
)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
)
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
)
表达心意
备办
谋生
家眷,妻和子
实现
安家
骤然
离开职守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
)
未可以为信也。(
)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
不克蒙其泽矣(
)
所谓理者不可推(
)
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
又可冀其成立耶(
)
比得软脚病
,往往而剧(
)
悲哀
真实
继承家业
能/继承/福泽
天理、自然规律
没多久
希望
严重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
)
吾实为之
,其又何尤(
)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
敛不凭其棺
(
)
窆不临其穴。(
)
墓地
责怪、怨恨
没有心思
靠着
下葬
重要句式
1、惟兄嫂是依。
2、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3、其然乎?其不然乎?
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小组讨论、任务分配1:
在1—3段中,
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小组讨论、任务分配2:
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生离之情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翻译课文4—7段;
思考: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小组讨论、任务分配3:
讨论:
文章4-7段的思路是什么样的?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
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
病因死期,
萦迥于心
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反复诵读第5段,体会“邪”“乎”“也”“矣”等虚词在传情达意中的作用。
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
,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身体力行,在写作本文时一改以前祭文死板的骈文形式,破骈为散,通过自由抒写的散文形式,尽情地倾吐自己心中的悲痛,开了祭文自由抒情的先河,我们应学习韩愈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课文总结
拓展延伸
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写一段话劝慰
劝慰处于极度悲痛中的韩愈。
提示:
1、勇敢地面对孤独。
2、理智地看待生死。
3、必须战胜自己,跨过人生这道坎。
4、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
5、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直面现实,昂头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