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8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课件(共38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8 16:41: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
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奇然带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3.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
1.解释文题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
2.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四、精读品析
(一)品读第一段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挂罥
飘转

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风破屋,吹走茅草——痛惜
(二)品读第二段
南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
“倚杖”与“老无力”照应。
叹息的内容: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儿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
2.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群童抱茅而去,诗人“倚杖”叹息——无可奈何
(三)品读第三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3.诗歌第三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屋破又遭秋雨的苦况——痛苦难眠
(四)品读第四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
(而宽敞的房屋)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士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四、合作探究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五、课堂小结
(一)艺术特色
1.用词生动、准确。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开头五句描绘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到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
(二)主题概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8张PPT)
导入新课
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重点)
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品味诗中对环境、人物的精彩描写。(难点)
感受作者身遭苦难却希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培养忧国忧民、立志振兴中华的优秀品质。(重点)
学习目标
时代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
1979年版)。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资料链接
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资料链接
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
(1)篇幅可短可长。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
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厌不拘,可以换韵。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
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资料链接
“茅屋”,指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所建的草堂。“为……所……”是一个表示被动的固定句式。
“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点明了诗歌所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体裁。
文题解读
整体感知
怒号(

挂罥(

塘坳(

俄顷(

布衾(

恶卧(

丧乱(

广厦(

大庇(

突兀(

三重茅(

háo
juàn
ào
qǐnɡ
qīn
è
sānɡ
shà


chónɡ
字词学习
整体感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整体感知
品味诗歌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吼,卷走了我屋顶上几层茅草。茅草乱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
水势低的地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精读品析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从听觉上写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字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强劲,生动地写出茅草随风卷起的情态;“三重”既写出了风的猛烈,也写出了茅屋受灾严重。
分析讨论
精读品析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使用了哪些动词?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挂罥
飘转

细致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写出秋风对茅屋的破坏,流露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精读品析
3.诗歌第一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秋风破屋,吹走茅草
痛惜
精读品析
品味第二部分
喝止不住
译文: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狠心
如此、这样
当面
南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精读品析
1.“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
“倚杖”与“老无力”照应。
叹息的内容: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儿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
分析讨论
精读品析
2.诗歌第二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群童抱茅而去,诗人“倚杖”叹息
无可奈何
精读品析
战乱,指安史之乱
怎能,如何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被子
断,这里指停止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精读品析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茅屋漏雨,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可如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自从经历安史之乱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精读品析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凄伤、愁苦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无干处”写室内漏雨之严重,突出了雨夜室内环境的艰苦。“雨脚如麻”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凄苦。
精读品析
3.诗歌第三段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屋破又遭秋雨的苦况
痛苦难眠
精读品析
哪里能得到
广泛地遮蔽
叹词,表示感慨,相当于“唉”
高耸的样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精读品析
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广泛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
(而宽敞的房屋)在风雨中也安稳如山。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破败,(我)受冻至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精读品析
品味第二部分
谈谈你对第4节的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士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精读品析
1.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合作探究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
合作探究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合作探究
1.用词生动、准确。
如开头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韵脚似乎让读者听到阵阵风声。“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不仅描写出茅草被狂风卷起时的状态,而且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写作特点
课堂小结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开头五句描绘了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卷了起来,吹到江郊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共鸣?
课堂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主题概括
课堂小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狂风袭屋,茅草翻飞——痛惜、焦急
群童抱茅,倚仗叹息——愤懑、无奈
布衾似铁,雨脚如麻——忧思、愁苦
广厦千万,安稳如山——坚定、悲壮
(场景)
(情感)
课堂小结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通假字
同“现”,出现
知识积累
秋天漠漠向昏黑(

高者挂罥长林梢(

长夜沾湿何由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今异义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
今义:彻底
古义:概数,泛指多
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课堂小结
词类活用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课堂小结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首》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拓展延伸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杜公祠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