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4《窦娥冤》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4《窦娥冤》教案—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19: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王盈盈


华中师范大学


语文
联系电话及邮箱
1814203792@


高一(下)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
学习领域/模块
《窦娥冤》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第二单元:“良知与悲悯”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本单元是一个戏剧单元,人文主题是“良知与悲悯”,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位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单元课文节选自三部戏剧名作:《窦娥冤》是中国传统戏曲(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名作,《哈姆莱特》则是西方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典剧作。三部剧作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戏剧特点。
本单元节选这三部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悲剧意蕴,激发内心的良知与悲悯情怀。同时,引导学生在
“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初步认识传统戏曲、现代话剧和西方古典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的动作性和个性化;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落实:把握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语言、理解戏剧的舞台性、思考戏剧的现实意义、延伸阅读全剧。
单元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激
发同情他人、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情怀
通过阅读鉴赏、编排演出等活动深入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
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初步认识传统戏曲和现代戏剧,理解悲剧作品的特征,
感受不同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
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单元包含三篇课文。单元第一课《窦娥冤(节选)》安排两个课时完成。第二课《雷雨(节选)》安排三个课时完成。第三课《哈姆莱特(节选)》安排为自读课,一课时完成。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窦娥冤》(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窦娥冤(节选)》属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篇课文选自《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的第三折。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
年)。全剧共四折,前两折交代窦娥被窦父卖入蔡家做童养媳,丈夫病逝后遭无赖欺负、昏官毒打,被陷害成为杀人凶手。第三折写窦娥赴刑场,当众立下三桩誓愿以证冤屈,第四折写窦父新官上任,窦娥托梦与父亲,最终得以申冤昭雪。整个故事深刻控诉了元蒙统治下黑暗、残酷、混乱的悲剧社会,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悲剧人物,使其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同时,作品在艺术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可谓是“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讲究情节和结构的作品之一,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是主要情节,不过教材并没有选择激烈冲突的情节,而是选取了第三折,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可以利用晚修或者周末布置《窦娥冤》观影任务,要求学生了梳理情节。第三折重在描写窦娥的语言,通过语言展现人物丰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要求学生朗读,从读中把握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除此之外,抓住语言内容,联系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人际关系等,理解课文主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过戏剧这类文体,尤其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戏剧缺乏了解,对文本感到生疏。因此,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课前提前预习,熟悉课文体裁,了解有关元杂剧的基本常识和作者的生平背景等。
3.学习目标确定
第一课时:
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梳理故事情节;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第二课时:
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把握课文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难点: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把握课文主旨。
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首先,检测学生的预习状况,评价标准为是否认真完成预习导学案,是否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是否能流畅地概述故事情节,是否了解课文中有关元杂剧的常识。其次,观察学生参与课堂的表现,评价标准为文本细节是否查找正确,讨论是否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最后,批改学生的作业,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6.学习活动设计(2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1.导入语: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窦娥冤》,单从题目“窦娥冤”来看,你会产生什么疑惑呢?窦娥是谁?窦娥为什么冤?到底有多冤呢?(板书)我们一起来探究竟。
2.检查预习:
导学案(元杂剧基本常识、作者背景资料、人物梳理)
课文批注(字音、字词翻译等)
结合课前预习,谁能概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提醒学生结合人物关系图)
明确:
[楔子]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蔡婆
[第一折]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第二折]张驴儿毒死其父,窦娥蒙冤入狱
[第三折]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立下誓愿
[第四折]窦娥托梦窦天章,最终沉冤昭雪
跌宕起伏的剧情,交代了窦娥冤情的来龙去脉。
学生活动1
预设:学生完成导学案,了解元杂剧基本常识、作者背景资料等,对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进行了梳理。
关注题目,产生疑惑
展示人物关系图
概述故事情节
活动意图说明:
开门见山,从题目引入,让学生紧紧围绕“冤”来理解课文,抓住“如何冤”、“为何冤”来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
环节二: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2
1.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疏通字词
2.思考问题:深陷冤情的窦娥在被押赴刑场的过程中有什么表现呢?
明确:
(1)赴法场——指斥天地鬼神
(怨)
【端正好】【滚绣球】
(2)见蔡婆——告别婆婆
(悲)
【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
(3)在刑场——立下三桩誓愿
(愤)
【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
学生活动2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思考并回答问题,指出相应的段落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初步朗读,感知文本,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联系。
环节三:深入研读
教师活动3
1.赴法场的路上,哪段唱词最能表现窦娥的冤屈?
(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试读,由学生评价感情是否到位,学生再读;教师示范朗读,并指导。)
明确:【端正好】、【滚绣球】
(1)从【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段唱词中,你读出来一个怎样的窦娥?
明确:窦娥由相信天地到怀疑天地,最后控诉天地,从中可以看出窦娥的悲愤与无奈,同时又流露出一定的反抗精神。
(要求学生再次齐读这两段唱词)
2.面对天地鬼神,窦娥都敢大声控诉,做出反抗,那为什么又会屈招呢?
结合前两折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中描写窦娥见蔡婆的片段,你能看出窦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学生齐读相关唱词)
明确:屈打成招,不忍婆婆被冤枉;求走后街,怕婆婆伤心;临行前,安慰婆婆安置后事。由此可见,窦娥是一个有孝心、善良的女子。
(多么善良的女子,越是善良,就越让人感到同情和难过。作者通过刻画窦娥的善良和美好,越发凸显窦娥的冤屈。)
合作讨论:如此冤枉,怎么能不明不白的死呢?到了临行的最后一刻,窦娥还要挣扎和反抗,她立下了三桩誓愿。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相应表格)
明确:
顺序
内容
典故
目的
第一桩
血溅白练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希望刑场周围的人立刻明白她的冤屈
第二桩
六月飞雪
飞霜六月因邹衍
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在上天得到回应
第三桩
抗旱三年
东海曾经孝妇冤
希望冤屈得以伸张,希望唤醒大众的良知,希望贪官污吏遭受惩罚
4.思考探究:三桩誓愿能否调换顺序?
明确:
不可以。
(1)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
(2)从空间范围上,
一桩比一桩更扩大;
(3)从情感程度上,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不屈不挠、斗争到底。
5.小结:窦娥发出三桩誓愿,意在鸣冤以昭清白,希望天地惩治邪恶,表现了窦娥的愤怒之情,体现了窦娥与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
学生活动3
思考问题
有感情地朗读唱段
听从教师指导,再次朗读
回答问题
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
6.思考问题探究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表格和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环节四:人物形象总结
教师活动4
窦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分析角度: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三是客观评价人物(形象意义)。
明确:窦娥坚韧不屈、孝顺善良、富有反抗精神,她是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残害的底层劳动妇女代表,也是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学生活动4
根据教师提示,总结窦娥的人物形象。
活动意图说明:
从不同的角度指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意义。
环节五:主题探究
教师活动5
1.结合全部剧情来看,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明确:
(1)窦天章卖女儿
(2)蔡婆婆放高利贷、买童养媳、引狼入室
(3)丈夫的夭折
(4)张驴儿的陷害
(5)桃杌滥施刑罚、草菅人命
2.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所处的社会现实:高利贷剥削严重,社会混乱、地痞横行;官吏昏聩、吏治腐败。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3.窦娥在三桩誓愿中希望天地能有所回应,还她一个清白,但为什么在前面赴法场的时候又痛斥天地?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矛盾。窦娥对天地指斥,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黑暗的强烈控诉和不满。窦娥所处的时代,人们深受神权和政权的影响,相信天地鬼神明察是非,主持公正,相信衙门官吏(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治邪恶。窦娥也是如此。但是窦娥深受陷害,报冤无门,她在无尽绝望中清醒,于是痛骂天地不公,痛斥黑暗。痛骂之后,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又最终只能依靠天地力量来沉冤昭雪。
主题总结
明确: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学生活动5
思考并回答问题(回顾故事情节)
重新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总结主题
活动意图说明:
从人物冲突、社会环境、文本细节等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巩固作业:完成相应课时练习
2.提升作业:(二选一)
(1)挑选剧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300字左右。
(2)比较阅读《孔雀东南飞》,分析两者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不同。300字左右。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10.教学反思与改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