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1期末试卷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四、16分
14.(5分)略。(任选5小题,每小题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5. (5分)
(1)(2分)这首诗通过秋风起、雁南飞来表达孤客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愁心)。
(2)(3分)说得有理。(1分)孤客内心无限的旅情归思正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照理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有先后之分,而作者说孤客“最先”听到,足以说明孤客时刻都在思念故乡,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2分)
五、20分
16. (3分,意对即可)情景交融(1分),景物描写细腻而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1分)充分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1分)
17.(2分)开篇点题,总括全文(1分),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1分)
18.(4分)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共5个要点,4分;对两个1分,对三个2分,对四个3分。)
19.(4分)
(a)句主要运用比喻手法(1分)从形、色、香三方面表现野菊花的热烈活泼尽情开放自己的野性美。(1分)
(b)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1分),化无声为有声,进一步从“声”的方面表现野菊花的奔放与热烈。(1分)
20.(3分)
(1)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如织锦泼金般的开放使人惊叹不已。(1分)
(2)野菊花的野性美中表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展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给人以鼓舞。(2分)
(前一句的陈述对像是野菊花的花朵,这两句都要联系上下文作分析,并注意语言表达的技巧)
21.(4分)C、E(两项分别应是“不禁锢自己”、“不固守成规”)(对一项,2分)
七、50分 25. 略。(参照2011高考天津卷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感到甘甜。向滁州人打听,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突兀,下有溪谷,幽静地潜藏着。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右观看,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我让人凿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一片地方,建筑一座亭子,与滁州的人们前往游乐。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景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嘹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但当年的人都不在了,因为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山高水清。想问当时战争情况,当年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乘阴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峭刻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庆历丙戌年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