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 2.3《转圆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 2.3《转圆圈》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4-18 18:1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转圆圈》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六年级(下)
课型:唱歌课
教材分析:
《转圆圈》具有浓厚的儿童情趣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整首旋律以1、3、5三个音为基础构成,舒缓的引子和后面的小快板旋律勾勒出不同的画面感,二拍子与三拍子相互交替,舞蹈感较强的节奏等等描绘出彝家娃娃在月光下转圆圈嬉戏玩耍的快乐心情。
教学目标:
1、能感知歌曲所表现的不同画面,并用轻声悠长和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转圆圈》。
2、能在听辨、动作模仿、体态律动的帮助下,体验到变拍子的特殊韵律。
3、能和同伴合作表演,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体会撒尼人热情的生活氛围。
教学重点:
学会用轻声悠长和活泼有弹性的声音唱好歌曲《转圆圈》。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转圆圈》并体验到歌曲变拍子的特殊韵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导入阶段
1.老师创设情景进入本课跟着音乐去旅行目的地——云南石林彝族撒尼支的聚居地。
2.老师范唱引子部分。
3.弹琴指导学生歌唱。
跟随老师的琴声模唱引子旋律。
2.带着美好的期待演唱引子部分歌词。
统一音色并体验引子所描绘的画面感。
感受阶段
播放撒尼人围着篝火转圆圈的视频。
在快板部分旋律的伴奏下声势律动提问:老师的动作有什么变化?
播放图谱引导学生律动动作的变化就是音乐节拍的变化,提问:图谱中的图形分别对应什么节拍?
引导学生音乐节拍的变化是根据撒尼人的舞步而来的并示范舞步。
小结:我们收获了如何用歌声来描绘美好的月夜、如何用舞步来体验转圆圈的乐趣。让我们把收获展现出来。
认真观看视频,感受撒尼人转圆圈的乐趣。
认真观察老师动作并给出答案。
跟随音乐声势律动思考出图谱对应的节拍、看着节拍对应的图谱声势律动。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跳撒尼人转圆圈的舞步。
进行引子部分的演唱和小快板部分的舞步体验。
在听辨、动作模仿、体态律动的帮助下,体验歌曲变拍子的特殊韵律并熟悉歌曲快板部分旋律。
新授阶段
一、歌曲学习。
播放歌曲《转圆圈》
带领学生划拍模唱小快板部分第一段旋律。
引导学生加上声势律动边模唱边体验小快板部分节拍变换。
引导孩子关注小快板中的音乐记号。
1、完整聆听歌曲《转圆圈》,说感受。
2.按照图谱提示划拍模唱小快板旋律。
3.带上前面的声势律动模唱小快板部分旋律。
4.学生划拍模唱完整小快板旋律。
清晰的掌握歌曲变换节拍的规律从而更好的进行快板部分旋律学习。
完整旋律学唱:
师问:加上引子部分完整跟琴轻唱歌曲旋律,你能找到整首歌主要是是哪三个音组成的吗?
找到这首撒尼民歌的旋律特点:主要是135三个音组成。
用轻声悠长和活泼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同情绪的旋律。
巩固歌曲旋律并找到这首撒尼民歌的旋律特点。
歌词学习。
范唱
2.老师弹琴引导孩子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小快板部分。
师:关注歌词,轻声歌唱,你觉得最难掌握的是哪一句?
1.认真聆听老师范唱,关注歌词。
2.慢速歌唱小快板部分。
3.带上声势律动演唱歌曲。
4.带上表情和不同的情绪齐唱歌曲《转圆圈》。
熟悉歌曲的歌词并感受撒尼人在月夜下载歌载舞的情景,促进学生以情带声地唱好歌曲。
展示阶段
老师邀请学生展示美好的歌曲和转圆圈的舞步。
请全体孩子加入歌曲的表演。
师生互动:边唱边跳。
全体孩子自由组合,载歌载舞完成歌曲表演。
和同伴合作表演,表现彝族儿童嬉戏的情景和欢快的情绪,体会撒尼人的热情的生活氛围。
拓展小结
简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撒尼支大三弦舞,播放大三弦与竹笛配合的视频。
播放大三弦舞视频引导孩子用舞步表现在视频中感受到的撒尼音乐的节拍变换。
观看视频,尝试和老师一起感受视频中撒尼人边跳边演奏的节拍规律。
用动作大胆表现自己所发现的音乐节拍变换。
体验彝族撒尼支音乐文化,明白节拍的变化是彝族歌舞乐的融合特点,更好地完成歌曲学习。
结束语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当我们再次去到石林,让我们大胆的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舞蹈着歌唱吧!今天的音乐之旅就当这里了,我们期待下一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