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16 23:4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选择题
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科举制度
D.加强思想控制
2.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初就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朝时期在经济领域不断出现冲击重农抑商传统的新形式,这种新形式表现在(  )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八股取士的实行
D.昆曲走向衰落
3.清朝前期,工商业非常繁荣的大城市不包括(  )
A.北京
B.江宁
C.扬州
D.吴江县盛泽镇
4.乾隆时,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的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便于货币流通的机构是(  )
A.票号
B.银号
C.银行
D.钱庄
5.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府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每一家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  )
A.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6.下列不属于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C.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D.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7.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的是(  )
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品贸易的兴盛
D.商帮的活动
8.清朝前期,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的手工业工场位于(  )
A.苏州
B.江宁
C.洛阳
D.杭州
9.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的是(  )
A.吴江县盛泽镇
B.湖北汉口镇
C.北京
D.江宁
10.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这反映了该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民族交往频繁
C.商品经济活跃
D.皇权高度集中
11.清朝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同样存在,即(
)
A.交通拥堵问题
B.大量的人口流动与迁移
C.就业就医问题
D.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12.影视作品折射出历史的冰山一角。下面两幅图片是两部以明清著名的商帮为背景的电视剧的剧照。这两个最著名的商帮来自(  )
A.浙江 广东
B.安徽 山西
C.山西 江苏
D.广东 福建
13.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
B.环境改善
C.商业发达
D.医学进步
14.“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9万余顷增加到1724年的683万余顷;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材料中“这一时期”是指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5.清朝前期重视农业发展的帝王不包括(  )
A.皇太极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6.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的政策是(  )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屯田
D.改进生产工具
17.雍正年间,“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为鼓励陕西无业民人去宁夏垦荒,清廷给予路费,每户按百亩永为世业”。这反映该时期清政府(
)
A.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C.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D.加强西北军事管理
18.右面是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
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19.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在(  )
A.顺治末年
B.康熙时
C.雍正时
D.乾隆末年
20.“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材料反映了清朝哪一行业的盛况
(  )
A.冶炼业
B.制瓷业
C.制茶叶
D.纺织业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到19世纪初,中国人口超过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瓷器生产的分工十分细密,生产一个杯子,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人们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来形容景德镇的繁荣。每到夜晚,这里“火光烛天”,有人戏说景德镇是“四时雷电镇”。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可分为九大类: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颜色釉瓷、珐琅彩瓷、变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材料三 
(1)你认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哪些农业措施有助于缓解人口大量增长而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景德镇生产瓷器的特点。
(3)材料三图中的这些招牌反映了什么景象?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
22、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业纪事】
材料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允许河南“将义社仓积谷借与垦荒之民,免其息”。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明确规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永给为业”。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甘肃境内无人耕种荒地,拨与无地耕种之人,“并动库银资给牛种”。
(1)上述材料体现了清朝前期在农业发展上推行的什么政策?这项政策的推行有何重大作用?
【商业繁荣】
材料二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清朝前期商业繁荣的表现。
【人口统计】
材料三
时间
全国人口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1920万人
康熙九年(1670年)
1939万人
乾隆八年(1743年)
15000万人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31000万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
(4)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回答,你从中得出了什么感悟?
23、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图2、图3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观察上图,指出这一“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
答案
1-5BBDAA
6-10DABBC
11-15DBADA
16-20BADDB
21、(1)扩大耕地面积;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改进种植技术等。
(2)分工细密、生产规模大和产品种类繁多。
(3)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4)农业兴盛、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22、(1)垦荒政策。使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被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农业产品的产量增加;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商业城市数量较多;形成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商帮。(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3)人口持续增长。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4)国家政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发展是促进商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需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3、(1)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