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一)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选自袁中道《再游桃花源》,有改动)
【注】①瘦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帐幕。④藉(jiè):衬垫。⑤陟(zhì):升,登。⑥灵壁: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滑如凝脂,石表沟壑交错。
(1)下列各项画线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穷其林/其名为鲲
B.见渔人,乃大惊/乃记之而去
C.之绿萝山下/闻之,欣然规往
D.石为泉啮/中轩敞者为舱
(2)解释下列画线字词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
?
)
②复前行(????????)
③明日过桃源县(????????)
④溯源而上(????????)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
(4)古代文人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特点?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出师表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郑苏仙梦冥府
北村郑苏仙,一日梦至冥府,见阎罗王方录囚。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王讥曰:“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官又辩曰:“某虽无功亦无罪。”王曰:“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官大狼狈,锋棱顿减。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
【注】①囚:指去世的人。②植:树立。③举:上报(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夙夜忧叹(????????)
②庶竭驽钝(????????)
③但不要钱即为好官(????????)
④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寄臣以大事?
?
?
?
?
?
?
?设官以治民
B.今南方已定?
?
?
?
?
?
?
?见阎罗王方录囚
C.攸之、祎、允之任?
?
?三载考绩之谓何
D.陛下亦宜自谋?
?
?
?
?
?
无功亦无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②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
(4)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5)【甲】【乙】两文都谈到了如何做官的问题,请概括它们所倡导的观点。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赵襄王学御
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三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后也。”
【注】①赵襄王: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④调:协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1)解释句子画线词的含义。
①但当涉猎(????????)?
②即更刮目相待(????????)
③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④术未尽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②此君之所以后也。
(3)【甲】文中的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乙】文中的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均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
(5)从【甲】【乙】两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谈两点即可)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后值倾覆(?
?
?
?
)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
?
)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
?
?
)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
?
?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用“/”划分朗读节奏(各划一处)。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诸葛亮脍炙人口的名篇。【甲】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忠心可鉴;【乙】文则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B.【甲】文并散结合,句式整齐,刚柔相济,富有音韵美;【乙】文则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
C.【甲】文内容丰富,情深辞切,追述先帝的知遇之恩,启发后主励精图治;【乙】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
D.【甲】文可以看出作者心忧汉室,劝后主广开言路,纳谏治国;【乙】文体现作者情操高洁,教育儿子修身养性,淡泊明志。
(5)【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含义。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
③生有神力,未冠_______________?
④强记书传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3)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作简要的分析。
(4)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试作简要分析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③陇:通“垄”。④牧竖:牧童。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
②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
③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
④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B.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C.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D.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樵童牧竖相征逐。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山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
①便要还家(?
?
?
?
)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
)
③尝采药至衡山(?
?
?
?
)
④深入忘反(?
?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这篇古文以冲淡凝练、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自由安乐、恬静自然、美好幸福的人间生活图景。
C.“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这里的断句是正确的。
(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
?
?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
)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
?
?
?
)
④予子冠履(?
?
?
?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断子之手足?
?
?
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女知之乎?
?
?
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公孙弘:西汉丞相。②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医学家,被誉为“针灸鼻祖”。③面墙:面对着墙一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以此遂登丞相
D.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B.见往事耳(了解)
C.犹为硕儒(大)
D.此并早迷而晚寤也(睡觉)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学习时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B.【乙】文列举曾子、荀子、公孙弘等人的事例,说明何时开始读书都不晚。
C.【甲】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甲】文说理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甲】文记述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的两个片段,记事简练,重点突出。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①新鲜美好,②向前,③第二天,④逆流而上
(3)①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②(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众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
(4)①景色优美;②环境幽静;③依山傍水;④位置隐秘;⑤与世隔绝;⑥祥和安宁;⑦民风淳朴。
【解答】
(1)A项,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代词,它。
B项,连词,于是,就。
C项,动词,去,到/代词,指发现桃花源一事。
D项,介词,被/动词,是。
故选B。
(2)①句意:花草新鲜美好。鲜美:新鲜美好。
②句意:渔人又向前走。前:向前。
③句意:第二天经过桃源县。明日:第二天。
④句意: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溯:逆流而上。
(3)①悉:都。
②泊:停泊。步:步行。至:到达。
(4)从【甲】文“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可看出,古人笔下的桃源一般具有景色优美、环境幽静、依山傍水、位置隐秘、与世隔绝、祥和安宁、民风淳朴的特点。
2.
【答案】
(1)①早晚,日日夜夜?,②表示期望,③只,④案件
(2)D
(3)①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发现采用正确合理的言论建议。
②立个木偶在公堂上,它连一杯水也不喝,不更胜过你吗?
(4)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5)示例: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解答】
(1)①句意:我早晚忧愁叹息。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
②句意: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庶:表示期望。
③句意:只说不要老百姓的钱就是好官。但:只。
④句意:某个案子,你为了避开嫌疑没敢说话。狱:案件。
(2)A项,以:介词,把/连词,来。
B项,方:名词,表方位/副词,正在。
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亦:两个都是副词,也。
故选D。
(3)①诹:询问。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
②植:树立。于:在。
(4)句意:有一个穿官服的人气昂昂地进了大殿,自称在世时所到之处只喝老百姓的一杯水,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公服昂然入”与“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是“官”前后做的两件事情,二者中间应断开;“今无愧鬼神”的意思是“现在对鬼神没有愧疚”,句意完整,其前后应断开。故断句为:有一官公服昂然入/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
(5)【甲】文中“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说明了做官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没有尽到责任,就应该接受处罚。而【乙】文中“设官以治民,皆有利弊之当理”“但不要钱即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饮,不更胜公乎”“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无功即有罪矣”说明为官不但要廉洁,更要勤政,要做实事,敢于担责,不能空占其位,不谋其政,整天无所事事混日子。
3.
【答案】
(1)①粗略地阅读,②另,另外,③向,④穷尽,完尽
(2)①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②这就是大王您落后的原因啊。
(3)蒙乃始就学。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4)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5)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②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解答】
(1)①句意为:只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粗略地阅读。
②句意为: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③句意为: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于:向。
④句意为:没把技术全教给我。尽:穷尽,完尽。
(2)①遂:于是。别:告别。
②此:这。君:大王。所以:......的原因。
(3)【甲】文中的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这就是吕蒙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乙】文中赵襄王不恰当使用驾车技术,无论自己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对手身上,顾不上与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注意用原文作答。
(4)根据【甲】文“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知“吴下阿蒙”“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出自《孙权劝学》。
(5)【甲】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赞扬了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增长才干,有所作为。【乙】文中说驾车讲究人和马相协调,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很远的地方。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才可能取得成功。
4.
【答案】
(1)①遇到,②痛心、遗憾,③达到远大目标,④放松懈怠
(2)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
②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没有办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3)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C
(5)“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解答】
(1)①句意:后来遇到兵败。值:遇到。
②句意: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痛恨:痛心、遗憾。
③句意:不屏除杂念和干扰就没有办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④句意: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淫慢:放纵懈怠。
(2)①受:接受。奉:接受。
②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广:增长。
(3)①“咨臣以当世之事”是状语后置句,“以当世之事”作“咨臣”的状语,应在“以”之前停顿。因此划分为: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中“险躁”为主语,应在其后停顿。因此划分为:险躁/则不能治性。
(4)C项,“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错误。《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而非愿其达官显贵。
(5)解答本题应先明确该句话的具体含义,然后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分析即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说“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驰”是“疾行,迅速逝去”的意思;“去”是“丧失”的意思;用“驰”“去”两个字,将“年华”与“意志”联系到一起,点活了画面的立体感,意象突出,给人以无限的遐思,也更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诸葛亮以此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以免时光蹉跎。
5.
【答案】
(1)①邀请,②不要说,更不必说,③没有成年,④擅长
(2)①这个人(渔人)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知道)的事,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
②岳飞因此更加刻苦训练,全部掌握了周同的射箭技术。
(3)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可看出“环境优美”;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中可看出“社会安定”;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可看出“民风淳朴”;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看出“生活愉快”。
(4)刻苦读书;苦练射箭。刻苦读书可以从“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中看出,“苦练射箭”可以从“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中看出。
【解答】
(1)①句意: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②句意: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③句意:生下来就具有超出常人的力量,没有成年。未冠:没有成年。
④句意:擅长记忆书传上的内容。强:擅长。
(2)①具:详细。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
②益:更加。尽:全部。术:(射箭的)技艺。
(3)桃花源的美好和谐可以从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内容总结概括出:环境优美,生活愉快,民风淳朴,社会安定。
(4)选文【乙】主要讲述岳飞“少负气节”,即岳飞少年时便有志。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岳飞刻苦好学,好读书,并且在艰苦的条件下求学不辍:“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二是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强弓,不仅在射箭上颇有天赋,而且刻苦练习:“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6.
【答案】
(1)①通“邀”,邀请,②交错相通,③牵、拉,④于是,就
(2)B
(3)①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②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解答】
(1)①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通“邀”,邀请。
②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
③句意:人拉着船不能进入。曳:牵、拉。
④句意:于是我就沿着小溪。遂:于是,就。
(2)句子先说明“药师寺”的坐落,再介绍寺庙的僧人。“僧多读书”意思是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为主谓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D三项。
故选B。
(3)①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②樵童:打柴的孩子。牧竖:放牧的孩子。征逐:追逐嬉戏。
(4)阅读两文,根据【甲】文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以及【乙】文中“水益涩,曳舟不得进”可知,桃花源与雪窦山都是山阻水隔,很难进入;根据【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乙】文中“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可知,桃花源与雪窦山都是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根据【甲】文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乙】文中“樵童牧竖相征逐”“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可知,桃花源与雪窦山都是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7.
【答案】
(1)①同“邀”,邀请,②妻子和儿女,③曾经,④通“返”,返回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②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个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3)C
(4)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解答】
(1)①句意: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②句意: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和儿女。
③句意:曾经有一次到衡山去采药。尝:曾经
④句意:深入山中却忘了出来。反:通“返”,返回。
(2)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②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
(3)?C项,理解错误。“不足为外人道也”,可知这里的人不想出去,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4)【甲】文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但这样理想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此作者在文末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目的是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乙】文写刘子骥深山采药,遇一道山涧,“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再寻不得,暗示石门及仙家是不存在的。作者这样写,也暗示了此处是虚构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8.
【答案】
(1)①同“避”,躲避,②假如,假使,③不如,比不上,④给
(2)A
(3)①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
(4)舍生而取义,万事莫贵于义
(5)示例:“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解答】
(1)①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②句意为: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如使:假如,假使。
③句意为:比不上手足可贵。不若:不如,比不上。
④句意为:给你帽子和鞋子。予:给。
(2)A项,助词,的/助词,的。
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代指仲永写的诗歌。
C项,动词,去,往,到/助词,的。
D项,代词,代指孔子教的东西/助词,的。
故选A。
(3)①非独:不只是。是心:这种心。皆:都。勿:不。丧:丧失。
②予:给。子:你。为:做。
(4)【甲】文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然后从正面论述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乙】文开篇即点出论点“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5)解答时,应首先明确“义”在文章中的含义,并结合当今社会主题分析“义”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从文中可以总结出“义”即是正义,“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会使人们在利益面前“舍生取义”,做出对国家和人民最有利的选择。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只有这样,才会国泰民安,所以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性。
9.
【答案】
(1)B
(2)D
(3)A
(4)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5)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解答】
(1)B项,以:动词,以为。
其他三项的“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
故选B。
(2)D项,句意为: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寤:醒悟。
(3)A项,“启示我们学习时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有误,【甲】【乙】两文都没有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的表述。
(4)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见事:知晓事情。
(5)【甲】文标题为《孙权劝学》,文章写“蒙乃始就学”,但吕蒙学习的效果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助鲁肃的“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等侧面描写来体现,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吕蒙学习的成效。同时,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等内容,写出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之下,表现出其学习成效显著。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