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二)(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22: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二)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公孙弘:西汉丞相。②皇甫谧:三国西晋时期医学家,被誉为“针灸鼻祖”。③面墙:面对着墙一无所见,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以此遂登丞相
D.去以六月息者也
(2)下列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B.见往事耳(了解)
C.犹为硕儒(大)
D.此并早迷而晚寤也(睡觉)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强调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学习时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
B.【乙】文列举曾子、荀子、公孙弘等人的事例,说明何时开始读书都不晚。
C.【甲】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甲】文说理言之有物,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甲】文记述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的两个片段,记事简练,重点突出。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作者是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吕蒙学习的成效的?请予以说明。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节选自《书幽芳亭记》,有删改)
【注】①莳:栽种。②汤茗:热茶水。③干:枝干。④视椒:与椒相比。⑤当门不得不锄:当权者必须除掉。
(1)解释下面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
?
?
?
?鲜:_______________
③世罕能别之?
?
?
?
?别:_______________
④至其发花?
?
?
?
?
?
至: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A.然兰蕙之才德不同
B.何陋之有
C.暮寝而思之
D.公将鼓之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4)用“/”为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B.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C.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D.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
(5)【甲】文赞美莲与【乙】文赞美兰,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选自《资治通鉴》)
(1)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词。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③不得独私故人_______________
④相寿流涕而去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
(3)文中吕蒙与唐太宗有什么相同的品行?
(4)【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在描写角度上有何共同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水潦注焉,藿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汙(wū)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_______
③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甲】文是如何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解释文中画线词的含义。
①涉猎(????????)
②遂(????????)
③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3)文中的吕蒙和李世民有什么相同的品质?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
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节选自朱熹《百丈山记》)
【注】①控:连接。②磴(dèng):山道的石阶。③淙:形容水流动的声音。④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
(1)下列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
?
?空:在空中
B.日光下澈?
?
?
?
?
?
?
?
?澈:穿透
C.不可久居?
?
?
?
?
?
?
?
?居:居住
D.循磴而东?
?
?
?
?
?
?
?
?循:顺着、沿着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
?
?
?
?
?
?
?
?
自高淙下
B.潭中鱼可百许头?
?
?
?
不能容十许人
C.心乐之?
?
?
?
?
?
?
?
?
?
?
山之胜盖自此始
D.佁然不动?
?
?
?
?
?
?
?
?
?然前瞰涧水
(3)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语言凝练,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描画了树木、茎蔓的种种姿态。
B.【乙】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山之胜盖自此始”。
C.【甲】【乙】两文都属于山水游记,都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寓情于景。
D.【甲】文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烘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乙】文也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②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溪在点苍山马龙峰之南。正德庚辰,予尝游焉。嘉靖辛丑,郡守杨公邛崃招予复至溪上。丙辰,又同郡马公元冈,任公积斋,深穷其源。
源出山下石间,涌沸为潭。深丈许,明莹不可藏针。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绿白黑,丽于宝玉,错如霞绮。才有坠叶到潭面,鸟随衔去。潭三面石崖,其净如拭,纤尘不住,观玩久之。乃侧上左崖石罅中,避雨而坐,俯瞰潭水,更互传杯,不觉尽醉。右崖有“禹穴”二字,杨公所刻。出潭东行,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有轻蹑者,辄失脚落。中潭深二丈许,以水明见底,人多狎易之,不知其叵测也。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鸦碧色,上潭鹦绿色。水石相因,水光愈浮,石色愈丽。予每至溪上,縠纹壁影,印心染神。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缘溪而出,水之所经,因地赋形,圆者如镜,曲者如初月,各有姿态,皆可亭以赏其趣。马、任二公,尝建濯缨亭,今废矣。此溪四时不竭,灌润千亩,人称为“德溪”云。
(选自李元阳的《游清碧溪记》)
【注】①点苍山:位于云南大理。②杨公邛崃:杨仲琼,大理知府,四川邛崃人。③沸:泉水涌出的样子。④靡:冲荡。⑤縠纹:形容溪水微波如绉纱。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限两处)
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解释下列句中的画线字。
①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②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
③深穷其源_______________
④皆可亭以赏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观玩久之?
?
?
?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二丈许?
?
?
?
?
?
?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C.缘溪而出?
?
?
?
?
?缘溪行(《桃花源记》)
D.乃侧上左崖石罅中?
?
?
?
?
?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4)翻译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出溪虽涉尘事,而幽光在目,屡月不能忘。
(5)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表达的感情又有何不同?请作简析。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拊(fǔ):抚摩。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
?
?

③遂往诣蒙(????????)
④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2)下列选项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
?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
肃于是越席就之
C.但当涉猎?
?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人不知而不愠?
?
?结友而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结合【甲】【乙】两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说一说吕蒙的形象特点?
(5)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观书
于?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从致书以观?
?
致:_______________
②弗之怠?
?
怠:_______________
③腰白玉之环?
?
腰:_______________
④东风花柳逐时新?
?
逐: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3)【乙】文中“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用_______________手法突出自己读书乐在其中,与【甲】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表达了以读书为乐的感慨。
(4)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共同之处是什么?现在有些同学一提到“读书”就说“我太难了”,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来劝诫他。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超诣:高深玄妙;高超脱俗。②研寻:研究探索。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
?
?及:_______________
③今者才略?
?
?才略:_______________
④若复小加?
?
?若: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
(3)【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后的效果,请按要求填写句子。
【甲】文写吕蒙学习后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诸葛宏学习后效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两文中的主人公学习的原因各是什么?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圩余,睨若无穷,然卒入干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选自《石渠记》)
【注】①渴(hé):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ū):竹荫。
(1)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斗折蛇行(????????)
③不可久居(????????)
④民桥其上(????????)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
(3)【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请根据提示填空。
【甲】文:从侧面(间接)描写,写出水①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乙】文:从②_______________,写出水③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甲】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用了什么写法?试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孙权劝学》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炳烛夜读》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孰与……:表比较的固定句式,译成……与……比较起来怎么样?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读下面句子,画线词所表示的语气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B.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C.盲臣安敢戏君乎?
D.平公曰:“善哉!”
(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画线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多务”。两人都被劝学,其中孙权运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吕蒙进行规劝,师旷则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对晋平公进行规劝。
参考答案
1.
【答案】
(1)B
(2)D
(3)A
(4)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5)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或: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表现其学习成效显著。
【解答】
(1)B项,以:动词,以为。
其他三项的“以”为介词,凭借的意思。
故选B。
(2)D项,句意为: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寤:醒悟。
(3)A项,“启示我们学习时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有误,【甲】【乙】两文都没有要利用好身边的资源的表述。
(4)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见事:知晓事情。
(5)【甲】文标题为《孙权劝学》,文章写“蒙乃始就学”,但吕蒙学习的效果却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借助鲁肃的“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等侧面描写来体现,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吕蒙学习的成效。同时,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等内容,写出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对比之下,表现出其学习成效显著。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
【答案】
(1)①只,②少,③分辨,辨别,④等到
(2)A
(3)①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②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居在山林间的人,远离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4)C
(5)都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甲】文以菊、牡丹衬托莲品格之高洁,【乙】文以蕙比不上兰又远胜于椒来衬托兰的品质。
(6)【甲】文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以及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当局者不能发现和辨别人才的批判。
【解答】
(1)①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独:只。
②句意: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③句意: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别:分辨,辨别。
④句意:等到它们开花。至:等到。
(2)“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A项,结构助词,的。
B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C项,代词,指代这件事;
D项,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故选A。
(3)①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②山林之士:隐居在山林间的人。所以:……的原因。
(4)“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结构相同,为并列关系,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是”是代词“这”,“是所同也”意为“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句意完整,应在其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
故选C。
(5)根据【甲】文“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等句子可知,文章以菊花和牡丹为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的形象,赞美莲花高洁的品格。根据【乙】文“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可知,椒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文章以蕙比不上兰,但是蕙又远胜于椒来衬托兰最高的品质。
(6)【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莲,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趋炎附势,追名追利的庸俗世风的鄙弃,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乙】文写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开花数量的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表达了作者对当局者不能发现和辨别人才的批判。
3.
【答案】
(1)①到,等到,②粗略地阅读,③偏爱,④离开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地的阿蒙!
②(我)担心每个人都依仗您的偏袒(而枉法),(这)足以让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恐惧。
(3)都善于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
(4)都是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意与其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相寿流涕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时的失望痛苦,衬托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的深明大义。
【解答】
(1)①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等到。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涉猎:粗略地阅读。
③句意:不能够偏私故人。私:偏爱。
④句意:相寿流着眼泪离开了。去:离开。
(2)①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②皆:全,都。恃:依仗。使:让。惧:恐惧。
(3)【甲】文吕蒙听取了孙权的建议,认真读书,有所成就。【乙】文唐太宗在魏征劝谏后“欣然纳之”。两人的相同之处是都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4)【甲】文“结友而别”与【乙】文“相寿流涕而去”都是侧面描写,都起到衬托的作用,只是一个正面衬托,一个反面衬托。【甲】文鲁肃与吕蒙“结友”,是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相寿“流涕而去”是因为唐太宗没有帮他官复旧职,以他离开的失望痛苦,反衬唐太宗虚心听取劝谏,不徇私枉法。
4.
【答案】
(1)①推托,②研究,③了解,④到,等到
(2)①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我听说能够和别人整日不知疲倦的事,大概只有学习了。(我听说可以合乎人的心意,让人整日不知道疲倦的事情,大概就只有学习吧。)
(3)D
(4)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吕蒙和鲁肃的论议和“结友”,侧面烘托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答】
(1)①句意: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脱。辞:推托。
②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治:研究。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④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2)①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
②闻:听说,听闻。倦:疲倦。其:大概。
(3)A项,“纪传体史书”错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B项,“古人都可以自称‘孤’”错误,“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
C项,“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错误,从“卿言多务,熟若孤”可知,孙权并未严厉批评吕蒙,而是委婉地批评。
故选D。
(4)从“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鲁肃与吕蒙谈论时,惊讶于他的才学,并认为他不再是“吴下阿蒙”,由此可见,作者是通过鲁肃的反应来展现吕蒙的变化,这属于侧面描写的手法。同时“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通过鲁肃与吕蒙“结友”一事,也从侧面烘托出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
【答案】
(1)①粗略地阅读,②于是,就,③离开
(2)①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他。
②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
(3)相同: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
启示示例:有一分虚心,就会有一分收益。吕蒙听了孙权的建议去读书,学问大有长进;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青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解答】
(1)①“但当涉猎”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②“肃遂拜蒙母”句意: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遂:于是,就。
③“相寿流涕而去”句意:庞相寿流着眼泪离开了。去:离开。
(2)①更:另,另外。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②陈:陈述。尝:曾经。
(3)从【甲】文中吕蒙在受到孙权的劝说后“乃始就学”,而【乙】文中唐太宗在魏征劝谏后“欣然纳之”,都表现了他们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从两段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可联系文中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如可以从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方面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6.
【答案】
(1)C
(2)B
(3)D
(4)①(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②(涧边)都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即使在盛夏正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
【解答】
(1)C项,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2)A项,向下/从高处向低处。
B项,表示约数。
C项,指流水声/的。
D项,..…的样子/表转折。
故选B。
(3)D项,“【乙】文也是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有误,由【乙】文中“水皆清澈”可知是从正面描写的角度来突出涧水的清澈。
(4)①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②虽:即使。亭午:正午。
7.
【答案】
(1)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①穿透,②离开,③尽,④建亭子
(3)C
(4)①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离开清碧溪后,虽然经历俗世的事务,但(清碧溪)的清幽风光还在眼前,数月也不能忘怀。
(5)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甲文借小石潭幽美、凄凉的景色,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的情感;乙文借清碧溪清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清碧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答】
(1)句意:看见清泉流过石头,渐渐冲荡成水渠,极滑,不好立足。“见石上流泉”的主语是“我”,“渐靡成渠”的主语是“石”,二者中间划分节奏;“最滑不可着足”是“渐靡成渠”的结果,故二者中间划分节奏。据此,朗读停顿划分为: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根据句意还可划分为“见石上流泉渐靡成渠/最滑/不可着足”。
(2)①句意: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②句意: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去:离开。
③句意:深探青碧溪的源头。穷:尽。
④句意:都可以筑亭来细赏这中间的趣味。亭:建亭子。
(3)A项,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数词,大约/动词,答应。
C项,动词,沿着/动词,沿着。
D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故选C。
(4)①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②虽:虽然。涉:经历。
(5)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作者寄情于山水,通过对小石潭幽美、凄凉的景色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游清碧溪记》借清碧溪清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清碧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据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
8.
【答案】
(1)①语气词,后写作“耶”,②推托,③于是,就,④才干和谋略
(2)C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读书人分别几天,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4)虚心好学,听取意见,有勇有谋。
(5)①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②不能因为事务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④一个人只要广泛的涉猎,就会有所成就。
【解答】
(1)①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遂:于是,就。
④句意: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才略:才干和谋略。
(2)A项,介词,用/连词,表示目的,来。
B项,结构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吕蒙。
C项,副词,只,只是。
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故选C。
(3)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即:就。更:另,另外。刮:擦拭。
(4)从【甲】文“蒙乃始就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等语句能看出吕蒙善于听取意见,虚心好学的特点。从【乙】文“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能看出吕蒙有勇有谋的特点。
(5)结合【甲】【乙】两文中吕蒙的经历,可以从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待人,要多读书,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来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9.
【答案】
(1)①得到,②懈怠,放松,③在腰间佩戴,④逐次
(2)①成年之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②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3)对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共同之处: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
劝诫:读书是一种精神滋养,正如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它能带给我们快乐,让我们摆脱世俗的杂念,产生新的想法。跟宋濂读书时的借书抄书相比,我们面对的困难又算什么呢?让我们以读书为友吧。
【解答】
(1)①句意: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②句意:不放松抄录书。怠:懈怠,放松。
③句意:腰间佩戴着白玉环。腰:在腰间佩戴。
④句意:东风里花柳逐次换得形色簇新。逐:逐次。
(2)①“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益”,更加。
②“寓”,寄居;“逆旅”,旅店;“日”,每天;“再”,两次;“食”,供养,给……吃。
(3)“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意为: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相信我这书斋里别有春景。这两句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表达了作者读书乐在其中。【甲】文的“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写作者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表达了作者以读书为乐的感慨。
(4)【甲】文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表达了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感受。【乙】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两文都表达作者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的感受。
在进行劝诫时,可结合宋濂克服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的经历来劝诫同学克服学习的困难,可结合于谦从书中获得快乐以及诗中展现的读书的作用来劝诫同学努力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10.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到,等到,③才干和谋略,④如果
(2)①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诸葛宏少年时不肯学习求教。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4)语言描写。【甲】文吕蒙读书是因为孙权的劝说,这样做利于掌事。【乙】文诸葛宏读书是因为王夷甫的劝说,王夷甫说他只要稍加研究探索就能达到名流的水平。
【解答】
(1)①句意: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③句意: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④句意:如果再稍加。若:如果。
(2)①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学问:学习求教。
(3)【甲】文中,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交谈,感觉到吕蒙有非常大的长进,惊讶的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而【乙】文中,诸葛宏在阅读了《庄子》《老子》的学说后,再和王夷甫清谈,就与王不相上下了,“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体现了诸葛宏学习后效果。
(4)根据【甲】文中“权谓吕蒙曰……”“与蒙论议,大惊曰……”和【乙】文中“王叹曰……”等内容可知,【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根据【甲】文中“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吕蒙读书是因为孙权的劝说,这样做利于掌事。根据【乙】文中“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可知,诸葛宏读书是因为王夷甫的劝说,王夷甫说诸葛宏只要稍加研究探索就能达到名流的水平。
11.
【答案】
(1)①大约,②像北斗星那样,③停留,④搭桥,建桥
(2)①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
(3)①清澈透明,②正面(直接)描写,③清澈幽深,鸣声多变
(4)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解答】
(1)①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③句意为: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居:停留。
④句意为: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桥:搭桥,建桥。
(2)①悄怆:凄凉。隧。邃:深。
②侧:一边。诡:奇异。
(3)【甲】文描写水的句子为“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通过写水中鱼儿清晰可见,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清澈。【乙】文画线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微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属于正面描写,直接突出了石渠泉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
(4)【甲】文是作者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后被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之后所作的。作者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将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借景抒情,在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
12.
【答案】
(1)C
(2)①古代君对臣的爱称,②怎么
(3)只是应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4)恐已暮,现身说法,比喻说理
【解答】
(1)例句:表反问语气。
A项,表感叹语气。
B项,表感叹语气。
C项,表反问语气。
D项,表感叹语气。
故选C。
(2)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②句意:我哪敢戏弄我的君主呀!安:怎么。
(3)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历史。
(4)阅读【乙】文,从“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可知,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怕自己年龄大了,恐怕来不及了,故应填写“恐已暮”。【甲】文中孙权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来劝吕蒙学习。【乙】文中师旷劝晋平公学习“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将老年后的学习比作点燃蜡烛照明一般,运用的是比喻说理。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