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三)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穷冬裂风?
?
?
?
?
?
?
?
?
?
?
?穷冬:_______________
②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舍:_______________
③腰白玉之环?
?
?
?
?
?
?
?
?
?
腰:_______________
④故有所览,辄省记?
?
?
?
?
辄:_______________
⑤为一说,使与书俱?
?
?
?
?
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的画线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
)
A.当余之从师也?
?
?
?
?
?
?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B.归而形诸梦?
?
?
?
?
?
?
?
?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
(5)结合【甲】文宋濂早年求学的故事,说说【乙】文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给你的启示。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诸葛亮《出师表》)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躬耕于南阳:亲自
B.由是感激:感谢
C.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D.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2)下列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可计日而待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夫君子之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进尽/忠言
D.淫慢/则不能励精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请结合原文分别概括诸葛亮给了刘禅和儿子什么劝诫。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hóng)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tāng
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献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注】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正值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政,而苏轼反对新法遭到排挤,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1)解释下列画线字的意思。
①心乐之_______________
②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
③日光下澈_______________
④余方心动欲还_______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A.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C.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D.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4)两文作者同是被排挤,两人在心态上有无相似或者不同点?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选自《木兰诗》)
(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问女何所忆(????????)?
?
?
?
②愿为市鞍马(????????)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3)(一)文第三段对木兰征途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4)结合(一)(二)两文,说说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余近日以军务倥偬,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
【注】①倥偬(kǒng
zǒng):事多,繁忙。②门阀:名门贵室。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
?
?
?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
?
?
?
?
?
?
?
?但:_______________
③见往事耳?
?
?
?
?
?
?
?
?
?见: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
?
?
?
?
更:_______________
⑤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
?
以: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以为/在有所益
B.肃/遂拜/蒙母
C.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D.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_______________”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_______________”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读书方法并结合原文具体内容说明。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方多没,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没人:能潜水的人。
(选自苏轼《苏东坡集·日喻》)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但手熟尔(????????)
②康肃忿然曰(????????)
③笑而遣之(????????)
④日与水居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我酌油知之。
②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两文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4)请结合【甲】【乙】两文的主旨,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柳宗元《哀溺文序》)
【注】①氓(méng):古代指百姓。②绝:横渡。③不能寻常:不能游得像平常那样(远)。④货:钱。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得:____________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
③咸善游?
?
咸:_______________
④吾腰千钱?
?
腰:_______________
⑤益怠?
?
益: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3)【甲】文中“是亦不可以已乎”的“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同伴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字来评价“善游却溺死”者的做法。(用原文语句填空)
(4)孟子在【甲】文中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批评了什么样的人?柳宗元则在【乙】文中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初,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中,谪居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为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法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①元祐:宋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下文的“钱穆父”“怀素”“石扬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哲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
(1)选出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上下一白?
?
?
?
?
?
?
?
?
?
?
?
?
?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B.是金陵人,客此?
?
?
?
?
?
?
?
?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C.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D.恨穆父不及见也?
?
?
?
?
?
?
?
?
?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始信穆父之言为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4)“痴”可解释为“傻”“入迷”“极度迷恋”“停滞不动”等。请分别说说【甲】文中的“余”与【乙】文中的山谷的“痴”表现在何处?(写出原文中的句子并作以简析)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B】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A】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人名)。【B】文节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3)【A】文谈到修身养性的方法,认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是修身养德的基础;【B】文孙权劝吕蒙_______________,认为这样会“大有所益”。
(4)【A】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和“去”中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简要分析【B】文作者写鲁肃与吕蒙“结友”这一情节的用意。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诗(节选)
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①肆:致力。②菽(shū):豆类。稷(jì):谷类。艺:种植。③暧(àī):遮蔽。④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⑤班白:指须发花白。班,通“斑”。诣(yì):玩耍。⑥于何:为什么,干什么。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仿佛若有光?
?
?
?
?
?
?
?
仿佛_______________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____
③便要还家?
?
?
?
?
?
?
?
?
?
要_______________
④日入从所憩?
?
?
?
?
?
?
?
?憩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中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深冬,隆冬,②客舍,③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④就,⑤作,写
(2)C
(3)①(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②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4)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的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乙】文既有“我”少时借书读之专与长大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
(5)示例:宋濂早年向别人借书并亲手抄写,不辞路途遥远向名师请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勤奋努力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远远优于宋濂、袁枚当年,因此更应当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解答】
(1)①句意:深冬时节寒风凛冽。穷冬:深冬,隆冬。
②句意: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舍:客舍。
③句意:在腰间佩戴着白玉环。腰: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④句意: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辄:就。
⑤句意:(我)写下这篇说,把(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为:作,写。
(2)A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
C项,以:介词,用;介词,凭借。
D项,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既然这样,那么。
故选C。
(3)①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②然后:这样以后。专:专一。可惜:值得珍惜。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内容分析其使用的写作手法。【甲】文,将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与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求学之“艰”。【乙】文,将“我”少时家贫,读借来的书十分专心的情形与“通籍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情形作对比,也将“我”少时借书遭拒与黄生借书遇到“我”慷慨出借这两种不同遭遇进行对比。由此可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谈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甲】文中的宋濂因家境穷困,买不起书,只能向别人借书并“手自笔录”,再经历“从师之难”“叩问之难”“生活之艰”时仍勤奋努力,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这样的岁月真的是“为可惜也”。作答时可将我们今天的学习条件与宋濂、袁枚等人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从勤奋学习、珍惜时光的角度进行作答。没有固定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2.
【答案】
(1)B
(2)C
(3)B
(4)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收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收到委任。
(5)给刘禅:亲贤远佞。
给儿子:宁静、勤俭、惜时。
【解答】
(1)B项,句意:因此十分感奋激发。感激:感奋激发。
(2)A项,都是介词,“到”。
B项,都是介词,“把”。
C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D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故选C。
(3)B项,句意: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先帝遗诏”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作“追”的宾语,应在“先帝”前划开。正确划分为:深追/先帝遗诏。
(4)受:接受。危难:危机患难。
(5)从【甲】文可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知,诸葛亮给刘禅的建议是“亲贤远佞”。从【乙】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句子可知,诸葛亮给儿子的建议是“宁静、勤俭、惜时”。
3.
【答案】
(1)①以……为乐,②凄凉,③穿透,④正
(2)C
(3)①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②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4)同:两人在受到排挤,心情抑郁时都会通过探山访水,来排解内心的苦闷。
不同:【甲】文作者被贬谪后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寻美景,但心情会随着景物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快乐依然短暂,凄凉一触即发。【乙】文作者比【甲】文作者心胸更开阔,精神更乐观。他寄情山水中,自得其乐,还能探究石钟山的发生缘由,更具探究精神。
【解答】
(1)①句译为: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
②句译为:凄凉幽深。悄怆:凄凉。
③句译为:阳光照到水底。澈:穿透。
④句译为:我正心惊想要回去。方:正。
(2)“如猛兽奇鬼”省略主语是“大石”,“如”作谓语,“猛兽奇鬼”是谓语,“如猛兽奇鬼”前后应断句。正确断句为: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故选C。
(3)①邃:深。
②欺:欺骗。余:我。不余欺:宾语前置。
(4)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人都是被排挤,都选择了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愤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苏轼来到了石钟山。但柳宗元先乐后忧,看到小石潭的美丽景色,看到水中游鱼,心中快乐,但一被小石潭清幽的环境触发,被贬的抑郁就又浮上心头。而苏轼在【乙】文中不仅描写了在月下看到了山水之景,还探究了石钟山的发声缘由,并大笑着发出感慨:“古人实在是没有欺骗我啊。”相比于柳宗元,苏轼要更加豁达一些,他是完全没有把被贬放在心上,而是在山水之中寻幽探胜,自得其乐,尽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答案】
(1)①思念,②买
(2)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3)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刻画了木兰奔赴战场途中的思亲情怀,也通过地点的转换,写出了行军的急速与艰辛。
(4)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勇敢,孝顺老人,又报效国家。
【解答】
(1)①句意:问木兰在思念什么。忆:思念。
②句意: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市:买。
(2)阿爷:父亲。大儿:大儿子。长兄:兄长。
(3)“黄河流水”“黑山”“燕山胡骑”等描写了萧瑟凄凉的环境,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了木兰的思亲情怀。“旦辞……,暮宿(暮至)……”描写了地点的转换,写出了行军的急速与艰辛。
(4)在“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顺,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木兰这一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她的勤劳,她身上有普通民间少女的特点;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等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智勇敢,她身上有矫健勇士的特点。
5.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只,只是,③了解,④另,另外,⑤因为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3)D
(4)①结友,②有恒(勤朴)
(5)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③圈点批注法,如“用朱笔圈批”;④定时读书法,如“决不肯今日耽搁”“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但:只,只是。
③句意:了解历史罢了。见:了解。
④句意: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更:另,另外。
⑤句意:我近来因为军务事多繁忙。以:因为。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同“耶”。
②辞:推托。务:事务。
(3)D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中,“日”是时间状语,意为“每天”,其后应停顿;“必了此功课”意为“必定完成这些功课”,“为佳”指的是“了此功课”,因此正确的停顿是: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4)【甲】文写鲁肃与吕蒙交谈完之后“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由其与吕蒙“结友”的举动可知吕蒙的长进惊人;由【乙】文的“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可知,读书可以培养“有恒”“勤朴”品质。
(5)【甲】文中“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所讲的是浏览阅读的方法——泛读法;【乙】文中“看后,用朱笔圈批”所讲的是圈点批注法;“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运用的是定量阅读的方法;“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所讲的是定时阅读法。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6.
【答案】
(1)①只是,②……的样子,③打发,④每天
(2)①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②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习而追求大道理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
(3)C
(4)【甲】文揭示了熟能生巧、做人不要骄傲自满的道理,【乙】文作者是在用学游泳的方法告诉人们实践的重要性。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做人不要骄傲自满,学习任何技能都要熟能生巧,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不能不着边际,更不能异想天开找捷径。
【解答】
(1)①句意为: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但:只是。
②句意为: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然:……的样子。
③句意为: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遣:打发。
④句意为:天天生活在水边。日:每天。
(2)①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之:指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②故:所以。道:大道理。没:潜水。
(3)C项,“两文都是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有误。【甲】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乙】文则是叙述,没有对话描写。
(4)要求学生既要理解透彻文章主旨,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答题。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个性化理解和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一定要联实际生活,谈谈熟能生巧、做人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没有捷径要自己学习、亲身体验实践。
7.
【答案】
(1)①同“德”,感恩、感激,②停止,③都,④腰挂,⑤更加
(2)①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②你最擅长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在后面?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愚,敝
(4)孟子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柳宗元讽刺了见利忘命(舍生取利、视财如命)的人。
【解答】
(1)①句意: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②句意: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已:停止。
③句意:大都善于游泳。咸:都。
④句意:我腰上缠着很多钱。腰:腰挂。
⑤句意:他更加疲乏了。益:更加。
(2)①何加:有什么益处。
②汝:你。善:擅长。
(3)【甲】文“是亦不可以已乎”意思是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是”是代词,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种行为。【乙】文根据“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一可知,同伴用“愚”和“敝”这两个字来评价“善游却溺死”者的做法。
(4)孟子在【甲】文中指出,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通过举例和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见利忘义的人,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乙】文中的人擅长游泳但却因过分贪图钱财而溺亡,作者以此讽刺那些见利忘命(舍生取利、视财如命)的人。
8.
【答案】
(1)C
(2)①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②才相信穆父的话并非不真实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很久了。
(3)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4)【甲】文示例:“独往湖心亭看雪”;他在人尽散去的深夜独自看雪,看出他特立独行、率性任真的“痴”。
【乙】文示例:“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从他临摹字帖忘记吃饭睡觉,看出他沉醉于书法的痴迷之情。
【解答】
(1)A项,副词,全/副词,第一次。
B项,动词,客居/名词,客人。
C项,两个都是连词,只是。
D项,动词,等到/动词,比得上。
故选C。
(2)①焉得:哪能。更:还。
②始: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但是。
(3)“饭罢”的意思是“吃完饭”,作句子的时间状语,按文言文习惯一般都在其后断句;“山谷作草书数纸”与“东坡甚称赏之”两者主语不同,且各自句子成分完整,两者可独立成句,故应在“东坡”前断开。故正确断句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
(4)【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痴”,【甲】文中“余”的“痴”表现在“痴行、痴景、痴情”,“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痴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表现“痴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可看出“痴情”,从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即可。而【乙】文中山谷的“痴”表现在对怀素草书的痴迷上,“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从他临摹字帖痴迷到忘记吃饭睡觉的程度,可看出他沉醉于书法的痴迷之情。
9.
【答案】
(1)诸葛亮,资治通鉴
(2)①明确、坚定,②修养,③推托,④到,等到
(3)静,俭,读书
(4)“驰”与“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光流逝速度之快,一去不复返的状态,告诫儿子珍惜光阴,坚定意志。
(5)①侧面烘托吕蒙的进步明显;②表现了鲁肃对人才的欣赏喜爱。
【解答】
(1)根据日常积累可知【A】文是出自《诫子书》,作者是诸葛亮,【B】文节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①句意为:内心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②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
③句意为: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辞:推托。
④句意为: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3)【A】文阐述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谈到修身养性的方法,认为“静”和“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B】文根据“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等句子可知,孙权劝吕蒙“读书”,认为这样会“大有所益”。
(4)“驰”意为“疾行,指迅速逝去”,“去”意为“消失”。“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为“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驰”和“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时光迅速流逝,一去不返。诸葛亮借此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坚定意志。
(5)根据【B】文可知,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0.
【答案】
(1)①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②类,③同“邀”,邀请,④休息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②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的环境优美宁静;桃花源的生活安宁和睦;桃花源的民风热情淳朴。
【解答】
(1)①句意: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②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属:类。
③句意: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要:同“邀”,邀请。
④句意:天黑后相伴回家休息。憩:休息。
(2)①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②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意思是儿童欢跳纵情歌唱,老者欣然游憩玩耍。《桃花源记》中与其类似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根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可知,桃花源的环境优美宁静;根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的生活安宁和睦;根据“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的民风热情淳朴。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