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四)(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四)(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16 22:3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四)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木兰诗(节选)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乙】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
①关山度若飞(????????)
②出郭相扶将(????????)
③黄沙百战穿金甲(????????)
④不破楼兰终不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赏析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读了【甲】诗后你觉得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乙】诗表达了戍边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二)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傅永列传》)
【注】①书:写信。②让:责备。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孰若孤?
?
?
?
?
?
若: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及: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卿今当涂掌事?
?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4)根据两个语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
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选自刘向《说苑·敬慎》,有删改)
【注】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②国;指都城。③吊:吊唁。④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闻寡人之耳者?
?
?
?
闻:_______________
②期年之后?
?
?
?
?
?
?
?期:_______________
③皆朝于齐?
?
?
?
?
?
?
?于:_______________
④有一老父衣粗衣?
?
?衣:_______________
⑤孙叔敖再拜曰?
?
?
?
再: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敬受命,愿闻余教。
(3)【甲】文中最直接表现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一老父”认为正确处理与民、与君关系的谏言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从【甲】【乙】两段文字看,齐威王和孙叔敖都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诸葛亮)
【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家贫,至以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加冠,嶷然有。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④赜(zé):精微,深奥。⑤治:研究。⑥服:服从。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
(2)选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诫子书/以获画地学书
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
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
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
?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D.【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是诸葛亮希望儿子珍惜时间的谆谆劝勉,【乙】文中“修闻而服之终身”体现了欧阳修善于听取母亲教诲且终身遵循的可贵品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5)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请结合两文谈谈如何做才能学有所成。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_______
④白首方悔读书迟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蒙乃始就学。
(3)【甲】文虽然简短,但人物极有个性特征,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孙权或者吕蒙人物形象。
(4)【甲】【乙】两文中,孙权和颜真卿都在诚恳的劝他人学习,吕蒙也通过学习改变了“吴下阿蒙”形象。对此,你有哪些感悟?(可以结合劝学的内容、方式来说)。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
明日,宿。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才。③洵(xún):确实,实在。④浣:洗(衣服)。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中人语云/如有所语
B.寻向所志/寻病终
C.欣然规往/树数株郁郁然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语段(一)中的“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但却给读者亦真亦幻的感觉。请结合相关语句说说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4)语段(一)中的桃花源人和语段(二)中的江北农人的生活都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注】①理义:指儒家的经义,也可以泛指为书籍和知识。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__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
?
?及:_______________
④即更刮目相待?
?
?更:_______________
⑤苗以泉水灌?
?
?
?
?以: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3)同样是劝人读书,《孙权劝学》中的孙权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说理,而《读书有所见作》则善用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说理。
(4)联系《孙权劝学》和《读书有所见作》来看,读书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回答。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极乐寺记游(节选)
袁宗道
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
【注】①张盖:打着伞。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
③围:周长的计量单位。④进贤冠:古代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挂进贤冠指辞官隐退。⑤情障:情欲的魔障。这里指对山水的喜好。
(1)解释以下画线字词
①佁然不动(????????)?
②犬牙差互(????????)
③去桥可三里(????????)?
④隶而从者(????????)
(2)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
?
?
?
?
?
?
?
?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
B.如鸣珮环,心乐之?
?
?
?
?
?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C.以其境过清?
?
?
?
?
?
?
?
?
?
?
?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D.西湖胜境,入梦已久?
?
?
?
?
?
?驴不胜怒,蹄之
(3)翻译以下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
(4)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孙权劝学(节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乙】王冕僧寺夜读(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注】①蹊(xī):踩踏,践踏。②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③曷(hé):为什么。④恬:安静、平静。
(1)下列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
?
?
?
?
?
?
?
?(耳:而已,罢了)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
?
?
?
?
?
?
?
?
?
?
?(异:不同)
C.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
?
?
?
?
?
?(复:又)
D.冕小儿,恬若不见?
?
?
?
?
?
?
?
?
?
?
?
?(若:好像)
(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更刮目相待?
?
?
?
?
?
?
?
?
?
?
?
?
?
?
?夜半三更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
?
?旦辞黄河去
C.冕小儿,恬若不见?
?
?
?
?
?
?
?
?
?
?
?
未若柳絮因风起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
?
?
?
?
?
?
?
?
?愿为市鞍马
(3)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潜出/坐佛膝上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卿/今当/涂掌事
D.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孙权善劝,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并且现身说法,使吕蒙无可推辞。
B.【甲】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表现出孙权劝学的显著效果,又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乙】文中年幼的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但他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发奋读书。
(5)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益信。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词语。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_______
②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
③市鞍马_______________
④长而益精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②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3)【甲】文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4)“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乙】文的主旨,【甲】文中与之相似的句子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越过,②外城,③磨破,④回还
(2)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3)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进行景描),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4)勤劳朴实,刚强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乙】诗抒发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杀强敌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戍守边疆的艰苦和思归之情。
【解答】
(1)①句意是: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度:越过。
②句意是: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迎接木兰)。郭:外城。
③句意是: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穿:磨破。
④句意是: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还:回还。
(2)这句诗采用了互文的修辞,百、十:表示不确指,多,很多。归:胜利归来。
(3)对名句的理解赏析,主要是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入手。内容上,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写法上可以从借景抒情、运用典故、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意思是:在北方的寒气之中传来阵阵打更声;清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这里用对偶句,并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极为简练地描绘了北方战地的艰苦环境,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栏的勇敢坚强。
(4)结合【甲】诗的故事内容及人物的具体表现来分析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了解木兰形象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从以上分析中提取相关词语作答即可。【乙】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两句直接抒发的感情,了解将士们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尤其把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进而把握将士们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戍守边疆的艰苦和思归之情。
2.
【答案】
(1)①比得上,②到,等到
(2)C
(3)①我难道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
(4)①当孙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吕蒙进行劝说之后,吕蒙终于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乃始就学”,终于有了很大的长进。
②傅永虽然很有气魄和才干,但有一次朋友给他写信“而不能答”,于是“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所以他才发奋学习。
③两个人起初都是武力超群,但缺乏知识,两个人又都在听从别人的建议后发奋读书,并最终都有很大的收获。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解答】
(1)①句意:谁能比得上我。若:比得上。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2)A项,动词,掌管/副词,应当;
B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C项,都是动词,了解。
故选C。
(3)①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邪:语气词,同“耶”。
②乃:于是,就。才干:文才和武艺。
(4)①根据孙权的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吕蒙“乃始就学”可以知道,孙权以自己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说服了吕蒙,使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刻苦学习。
②根据“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是他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③从“卿今当涂掌事”“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倒立驰骋”可知,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将。从“蒙乃始就学”“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刻苦学习。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两人都有了惊人的长进。两人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
【答案】
(1)①使……听到,②一周年,③到,④穿,⑤两次
(2)①即使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②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愿听您剩下的意见。
(3)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
(4)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头脑清醒,善于思考)。
【解答】
(1)①句意:能传到我耳朵里的。闻:使……听到。
②句意:满一年以后。期:一周年。
③句意:都到齐国来朝见。于:到。
④句意: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衣:穿。
⑤句意: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再:两次。
(2)①虽:即使。欲:想要。言:进谏。
②敬:诚恳。受命:接受指教。闻:听。
(3)根据【甲】文中的“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可知,齐威王虚心接受谏言,各国使臣都到齐国来朝见,由此直接表现出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根据“老父”的说法“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可以看出,地位越高就要越发将自己看低,官职越高思想就越要小心谨慎,这是正确处理与民、与君关系的谏言。
(4)由【甲】文“王曰:‘善’。乃下令……”可看出齐威王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从谏如流,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坚定决心。由【乙】文“敬受命,愿闻余教”“甚善,谨记之”等句子可以看出孙叔敖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据此概括出二人都具有的品质即可。
4.
【答案】
(1)A
(2)D
(3)C
(4)①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我设法使他们活下来却不能够,那么死去的人和我都没有遗憾。
(5)①须有“志”。明确志向,选定目标。②须能“静”。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③须能“勤”。不怕苦累,刻苦勤奋的学习。④须惜”时”。善于利用时间,能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
【解答】
(1)“四岁而孤”意思是“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作下一句的主语,应在“母”前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守节”是一个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项。
故选A。
(2)A项,书信/书写、写字。
B项,放纵/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D项,都为“诉讼事件”的意思。
故选D。
(3)C项,“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有误。“并”是“比肩”之意,他决心要努力追上韩愈并与他比肩齐名。
(4)①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②而:却。恨:遗憾。
(5)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甲】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得出:成才需要“静”,即摒除杂念和干扰,保持宁静专一的状态,专心致志学习;成才须有“志”,即明确志向,选定目标。根据【甲】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得出:成才需要“珍惜时间(惜时)”。根据【乙】文“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得出:成才需要“勤奋”。综上所述组织答案即可。
5.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指历史,③才干和谋略,④才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3)孙权:①善劝,从他首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然后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终于劝得吕蒙“始就学”可以看出;②爱学习,从他常读书可以看出。
吕蒙:①善学,从他通过学习让鲁肃大惊赞赏可以看出;②知错能改,从他听从孙权劝说开始学习可以看出。
(4)①劝说别人要讲求一定的方式。
②只要努力学习,就会有所长进。
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或者事物。
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管事了。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了解一些历史罢了。往事:指历史。
③句意: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才略:才干和谋略。
④句意: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方:才。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②乃:于是。
(3)结合【甲】文内容来看,孙权善于劝导别人读书,并且自己也经常读书,他以身说法,促使吕蒙获得了极大的进步;而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能够听从孙权的劝说,并且他能令人刮目相待,证明他自身也是善于学习的。由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4)【甲】文中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导吕蒙要多读书,最终使吕蒙大有长进,【乙】文中颜真卿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由此从劝学的方式来看,劝说别人要讲求一定的方法、技巧,不能生劝、硬劝;从劝学的内容来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或事物,就像【甲】文中的吕蒙一样,哪怕自己先前做的不好,只要知错就改,及时改正,并且付诸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6.
【答案】
(1)C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
(4)从文章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可以看出(一)(二)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共同之处。
【解答】
(1)A项,告诉/说话;
B项,寻找/随机,不久;
C项,两个“然”的意思都是“.……的样子”;
D项,类/类似。
故选C。
(2)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贯通。相:互相。
(3)本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可以知道故事发生的时代、渔人的籍贯,这让读者觉得确有其事,之后作者以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了桃花源内美好自由的生活图景,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进行了描绘,最后渔人复寻桃花源“遂迷,不复得路”以及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等又让读者认识到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地方,整体给人以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4)解答本题可根据“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进行总结概括,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一、二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共同之处。
7.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到,等到,④另,另外,⑤用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一个月不读书,连耳朵眼睛也失去了原来的清爽。
(3)现身说法,比喻(或对比)
(4)增长才干;滋养心灵;让人胸有佳想;让人耳目清爽。
【解答】
(1)①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③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及:到,等到。
④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⑤句意:用泉水灌溉禾苗。以:用。
(2)①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精爽:清爽。
(3)根据“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现身说法,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读书有所见作》中“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意思是“人的心灵如同幼苗一样,需要得到滋养才能成长;幼苗用泉水灌溉,心灵用道理滋养”,将人的心灵比作禾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全诗通过对比读书的益处和不读出的坏处,说明了读书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4)《孙权劝学》中鲁肃大惊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对吕蒙的进步刮目相待,由此可知,读书可以增长才干。《读书有所见作》中根据“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可知,读书可以滋养心灵;根据“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可知,读书可以让人胸有佳想、耳目清爽。
8.
【答案】
(1)①静止不动的样子?,②像狗的牙齿那样,③大约,④跟随,跟从
(2)A
(3)①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②松树的躯干翠绿嫩黄,色彩错杂像大鱼的鱼鳞,大约有七八围粗。
(4)相同之处:都表达了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小石潭记》借清幽的景色,引发了作者被贬的郁闷悲凉的心境。《极乐寺记游》表达了作者想要纵情山水,了却世俗羁绊的心情。
【解答】
(1)①句意:(鱼)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②句意: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③句意:(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可:大约。
④句意:跟随着同去的人。隶:跟随,跟从。
(2)A项,若:好像;好像。
B项,之:代词,指潭水;助词,的。
C项,清:凄清;清澈。
D项,胜:优美;禁得住,受得住。
故选A。
(3)①可:大约。许:表示约数。依:依傍。
②斑剥:色彩错杂的样子。若:好像。围:周长的计量单位。
(4)《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环境的幽美和静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悲凉之情。《极乐寺记游》这篇散文,简洁清新,活泼灵秀,诗趣盎然。长桥、流水,堤坝、绿树、寺院,一幅幅画面都洋溢着清新秀美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何日挂进贤冠,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两句发出了作者身在官场不得自由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山水的痴情、对大自然的企慕和对个人心性解脱的追求。据此可概括出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情感上的异同。
9.
【答案】
(1)B
(2)B
(3)C
(4)D
(5)①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②儿子像这样痴迷,为什么不听任他读书呢?
【解答】
(1)B项,句意: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2)A项,副词,另,另外/量词,古时夜间计时单位。
B项,名词,早晨。
C项,副词,好像/动词,比得上。
D项,动词,成为/介词,为了。
故选B。
(3)C项,句意: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卿”是主语,“今”是状语,“当涂掌事”是谓语核心语,故应在“卿”“今”后面停顿,即:卿/今/当涂掌事。
(4)D项,“也会改变神色,内心惊惶”错误,根据原文“恬若不见”可知,王冕面对狰狞凶恶的神像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5)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益:好处。
②痴:着迷,痴迷。
10.
【答案】
(1)①记功,②靠近、临近,③买,④更加
(2)①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②木兰于是女扮男装,买了马具和马,替父亲出征。
(3)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英勇无畏。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答】
(1)①句意: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
②句意: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傍:靠近、临近。
③句意:买了马具和马。市:买。
④句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益:更加。
(2)①戎机:战事。度:越过。
②易:改变,改换。代:替。
(3)【甲】文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些语句写出了征途中的情景,渲染了悲凉气氛,烘托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写出了木兰的战地生活,渲染了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英勇无畏。
(4)阅读【甲】文可知,本文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尾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这与【乙】文“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表达的主旨相似。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