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五)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_______________
②但当涉猎?
?
?
?
?
?
?涉猎:_______________
③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_______________
④及鲁肃过寻阳?
?
?
?及:_______________
⑤一寸光阴不可轻?
?
轻: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劝学》中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朱熹《劝学诗》中劝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回答)
(4)《孙权劝学》和朱熹《劝学诗》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功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放过,切须要急思量。
【注】①涵泳:边吟诵边思考,慢慢琢磨消化。②权:暂且。③切身:对自己有关系之处。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
?
当涂: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
及: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
刮:_______________
④未晓不妨权放过?
?
晓: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劝学》中,孙权读书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读书》中,陆九渊读书的收获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句填空)
(4)孙权与陆九渊的“读书观”有何异同?
?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传》)
【注】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
③寻复南奔_______________
④涉猎经史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4)吕蒙和傅永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才通人?
?
?
?
?
?
?
?
?
?
?
?才:_____________
②悉如外人?
?
?
?
?
?
?
?
?
?
悉:_____________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延:____________
④石矶西畔问渔船?
?
?
?
?
畔: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两文在写法上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写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和百姓生活的安逸;《桃花溪》中,“_______________”一句选取两个意象,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长桥横跨,若隐若现的画面。(用原文语句填空)
(4)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乙】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木而之鼠因往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及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腹而有,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①社:土地庙,这里指社庙。②束:聚集,这里指建构。③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④托:栖居。⑤案据:安定。案,通“安”。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意。⑥腹而有之:心腹亲近主人。
(1)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孰视之/不诛之则乱
B.客从外来/外则卖权重于百性
C.治国何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徐公何能及君也/及国亦有焉
(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乙】文社鼠式的人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回答);【甲】文邹忌身边也有社鼠式的人物,请简述其危害。?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选自《三国志·王肃传》)
(1)请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
?
辞: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
?
?
?
?及: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
?
?
?更:_______________
④人有从学者?
?
?
?
?
?
?从: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两文主要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表现手法)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甲】文中“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突出了吕蒙的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孙权和董遇是如何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的?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①逮:到,及。②文不识:人名。
(1)【甲】文选自北宋_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
④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________
⑤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______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甲】文中吕蒙提出自己读书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四个字);【乙】文中匡衡读书遇到的困难是“②_______________”(两个字);但是他们都成功克服了困难,吕蒙的学识让鲁肃“③_______________”,匡衡的故事流传至今,即大家熟知的④_______________。(后两个空填成语)
(5)选文结尾写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
B.表明孙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C.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
?
?
?
?
?
?
?
?
诚:确实
B.时时而间进?
?
?
?
?
?
?
?
?
?
?
?
?
?
?
?
间:间或
C.陟罚臧否?
?
?
?
?
?
?
?
?
?
?
?
?
?
?
?
?
?臧:赞扬
D.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
?
感激:内心表示感谢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明天徐公来我家,我仔细看他,自己认为比不上他。
B.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一年后,虽然有想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果有做坏事、触犯法律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而且能有气节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劝谏君主的文章。【甲】文邹忌敢于进谏,让齐威王欣然接纳,修明政治,从而使齐国大治;【乙】文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临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故上表劝诫,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B.【甲】【乙】两文都主张君主要广开言路。【甲】文有“比美”“进谏”“赏谏—朝齐”三个段落,“进谏”中的“三比”得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劝诫君主广开言路,修明政治;【乙】文中诸葛亮先向后主陈述了蜀国当时面临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后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的主张。
C.【甲】【乙】两文巧妙劝谏君主的方法不同。【甲】文采用类比说理、委婉劝谏的方式,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蔽”进行类比,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类比进谏;【乙】文作者准确分析天下形势、蜀国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寓情于理,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D.【甲】【乙】两文表达方式不同。【甲】文叙事与议论相结合,邹忌先从自家“比美”趣事侃侃道来,通过“三比”,顺理成章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齐王听了劝谏立刻实施新政,使齐国大治;【乙】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蓼花庄地近束鹿,距京师三百余里而遥,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幽深,人迹之所不到。居民千余家,,浑乎太古之意,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婚姻嫁娶,不出其里。居人自其始祖迄今,无一识字读书。县吏一来征租,尽收而去。子孙历世无一入城市,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其山川风物、人民土俗,是亦燕赵间一桃花源也。
(节选自戴名世《蓼庄图记》)
【注】①奥阻:腹地险要。②淳淳闷闷:淳朴笃诚不开化。③信宿:两三日。④嚣竞:为求功名利禄而喧闹奔走。⑤凌害:欺凌伤害。
(1)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便舍船?
?
?
?
?
?舍:_______________
②咸来问讯?
?
?
?
问讯: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语段(一)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一)和语段(二)所展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概括。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
?
?
尝:_______________
②不以己悲?
?
?
?
?
?
?
?
?
?
?
?
以:_______________
③或异二者之为?
?
?
?
?
?
?
?
?或:_______________
④忧民之忧者?
?
?
?
?
?
?
?
?
?
忧:_______________
⑤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
?
?
?
非: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甲】文段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段中,体现孟子仁政民本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具体谈谈你对范仲淹忧乐观的认识。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政)
【注】①稷:人名。②骜爵禄:指看轻功名利禄。
(1)请解释下列画线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躬耕于南阳?
?
?
?
?
?
?
?躬: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
?
卑鄙:_______________
③猥自枉屈?
?
?
?
?
?
?
?
?
猥:_______________
④五往而后得见?
?
?
?
?
?往:_______________
⑤天下闻之?
?
?
?
?
?
?
?
?
闻: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3)【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乙】文中“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用原文语句填空)
(4)请结合选段,谈谈【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齐桓公有哪些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1.
【答案】
(1)①推托,②粗略地阅读,③益处,好处,④到,等到,⑤轻视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读书人分别三日,就应该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老兄为什么对(这个)道理知道得这么晚呢!
(3)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少年易老学难成
(4)《孙权劝学》告诉我们: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朱熹《劝学诗》告诉我们: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③句意:自己认为获益颇多。益:益处,好处。
④句意: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⑤句意: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视。轻:轻视。
(2)①治经:研究儒学经典。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②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长兄。见事:知晓事情。
(3)在《孙权劝学》中,孙权认为吕蒙已经当权掌管事务,应该多学习。故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而朱熹在《劝学诗》中认为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故朱熹《劝学诗》中劝学的理由是:少年易老学难成。
(4)《孙权劝学》中,从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之下开始学习,其后在与鲁肃的交谈中,其才略的增长让鲁肃大为吃惊,由此可见,只要学习,就会有收获。而朱熹《劝学诗》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告诉我们,时光是非常容易流逝的,所以要珍惜光阴,努力学习。
2.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到,等到,③擦拭,④知道,懂得
(2)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②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吴地的吕蒙了!
(3)大有所益(或见往事耳),兴味长?
(4)异:孙权认为可以粗略地读书;陆九渊认为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暂时放过,对自己有关系之处一定要反复思考。
同:读书有益。
【解答】
(1)①句意:你如今当权掌管政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③句意: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④句意:如果阅读中有一时不知道的地方可以暂时放下。晓:知道,懂得。
(2)①辞:推托。
②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
(3)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孙权读书的收获是“了解历史、获益颇多”;根据“涵泳工夫兴味长”可知,陆九渊读书时沉潜于其中细细品味。
(4)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孙权认为读书只是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根据“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可知,陆九渊认为读书一定要杜绝急急忙忙,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暂时放过,对自己有关系之处一定要反复思考。两人对于“读书观”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读书有益。
3.
【答案】
(1)①当道,当权。,②知晓事情,③向南,④粗略地阅读
(2)①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曾经)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他,而他却不能回复。
(3)孙权以身为例(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的进行对比,以此说服吕蒙,使之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傅永遭到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4)二人的身份相同,都是武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进步。
【解答】
(1)①句意为:你现在当权管事。当涂:当道,当权。
②句意为: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见事:知晓事情。
③句意为:不久又投奔南方。南:向南。
④句意为: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涉猎:粗略地阅读。
(2)①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
②与:给。答:回复。
(3)根据孙权的话“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和吕蒙“乃始就学”可以知道,孙权以自己为例,将自己的情况与吕蒙进行对比,说服了吕蒙,使吕蒙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于是刻苦学习。根据“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可以知道傅永能够“发愤读书”的原因是“傅永遭到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4)根据“卿今当涂掌事”“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可知两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根据“蒙乃始就学”“永乃发愤读书”可知两人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可知两人都有了惊人的长进。据此回答即可。
4.
【答案】
(1)①仅仅,只,②全,都,③邀请,④边,旁边
(2)①(桃花源中人)就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②这个渔人一件件地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桃花源中人听后)都感叹惋惜。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隐隐飞桥隔野烟
(4)示例:《桃花源记》一文通过虚构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的现实社会的不满。《桃花溪》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
【解答】
(1)①句意是:仅容一个人通过。才:仅仅,只。
②句意是: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悉:全,都。
③句意是: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延:邀请。
④句意是:站在岩石西侧询问那捕鱼归来渔人。畔:边,旁边。
(2)①要:同“邀”,邀请。
②为:对、向。叹惋:感叹惋惜。
(3)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古诗文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古诗文中找出原句即可。阅读《桃花源记》可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从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和鸡狗鸣叫两个方面写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和百姓生活的安逸;《桃花溪》中,“隐隐飞桥隔野烟”一句选取“飞桥”和“野烟”两个意象,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山谷云烟缭绕,溪上飞架的高桥若隐若现的画面。
(4)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原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桃花溪》中,作者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意境,作此诗文;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
【答案】
(1)A
(2)①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②用烟火熏烧它们就担心烧坏社庙的木质建材,用水淹灌它们就担心浸坏了建筑物上的油彩。
(3)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使邹忌受蒙蔽,对自己认识不清,误认为自己比徐公美。
【解答】
(1)A项,两个“之”都是代词,他。
B项,名词,外面/副词,在外面。
C项,动词,担心/名词,祸患。
D项,动词,比得上/介词,对于。
故选A。
(2)①窥镜:照镜子。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②恐:担心。败:毁坏,此处可译为“浸坏”。涂:油彩。
(3)“夫社束木而涂之”意思是土地庙,(是)把木头一根根排立在一起,并给它们涂上泥,“夫”是发语词,无实义,“社”是本分句主语,“束木而涂之”是具体描述“社”,故应在“社”后断开;“鼠因往托焉”中“鼠”是本分句主语,前一分句主语是“社”,两分句主语不一致,故应在“鼠”前断开。故应断句为: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
(4)阅读【乙】文可知,晏子用社鼠来比喻国君身边的奸臣,这些奸臣“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性”,危害国家。阅读【甲】文可知,在邹忌身边,其实也有社鼠式的人物,比如邹忌的妻、妾、友这些人。他们因为自身的利益而故意蒙蔽邹忌,使其对自己认识不清,误认为自己比徐公美。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
【答案】
(1)①推托,②到,等到,③另,另外,④跟随,跟从
(2)①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啊!
②读书一百遍,其中的含义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
(3)对话(语言描写),变化(进步,学习的成就等)
(4)吕蒙和从学者都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时间。
孙权通过举出自己的例子来给吕蒙做榜样,鼓励他抽出时间粗略浏览了解历史;董遇直接教导从学者在生活中挤出时间来学习,例如冬天、晚上和阴雨天。
【解答】
(1)①句意: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等到鲁肃路过寻阳的时候。及:到,等到。
③句意:就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更:另,另外。
④句意:有跟随他学习的人。从:跟随,跟从。
(2)①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
②义:意义,道理。见:同“现”,显现。
(3)【甲】文通过吕蒙与孙权以及吕蒙与鲁肃的对话叙述故事,【乙】文通过董遇与从学者的对话说明了董遇学习的刻苦。所以两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推动故事发展的。【甲】文鲁肃通过与吕蒙的谈话感到吕蒙的才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突出表现了吕蒙的进步变化之大。
(4)本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分析作答。从【甲】文“蒙辞以军中多务”看,吕蒙认为自己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乙】文中,从学者说“苦渴无日”,表明自己学习没有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吕蒙和从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没有时间”。针对这一问题,孙权用自身的学习经历来,来鼓励吕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要抓住时间,粗略浏览并了解历史;而董遇则直接教导从学者“当以‘三余’”,从“冬天、晚上和阴雨天”挤出时间来学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7.
【答案】
(1)司马光,资治通鉴
(2)①推托,②经过,③擦拭,④于是,就,⑤希望
(3)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大有好处。
(4)①军中多务,②无烛,③刮目相待,④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5)B
【解答】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文选自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①句意为: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辞:推托。
②句意为: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过:经过。
③句意为: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刮:擦拭。
④句意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乃:于是,就。
⑤句意为: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愿:希望。
(3)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②常:经常。益:好处。
(4)依据【甲】文中“蒙辞以军中多务”可知,吕蒙提出自己读书的困难是“军中多务”;依据【乙】文中“匡衡勤学而无烛”可知,匡衡读书遇到的困难是“无烛”;依据“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知,认真读书后的吕蒙让鲁肃“刮目相待”;通读【乙】文,根据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可知,【乙】文讲的是“凿壁偷光(凿壁借光)”的故事。
(5)B项,应是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8.
【答案】
(1)D
(2)C
(3)C
【解答】
(1)D项,句意:由此使我感奋激发,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感激:感奋激发。
(2)A项,“明日”意为“第二天”。
B项,“虽”意为“即使”。
D项,“贞良死节”意为“忠正贤明,以死报国”。
故选C。
(3)C项,“由远及近”错误,应为“由近及远”。
9.
【答案】
(1)①舍弃,②打听消息
(2)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们都感叹惋惜。
(3)①说明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②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③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自然环境:偏僻幽深、秀美怡人。人文环境: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解答】
(1)①句意:于是舍弃了船。舍:舍弃。
②句意:都来打听消息。问讯:打听消息。
(2)具言:详细地说出。皆:都
(3)《桃花源记》中文章的结尾写刘子骥寻而“未果”,作者引入这一情节,看似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无关,犹如闲笔,但此段内容在文章中有着重要作用。作者写刘子骥寻而“未果”,是暗示读者桃花源是作者想象的,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是找不到的。而作者之所以写这个故事,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都期盼可以找到像桃花源这般和平宁静、生活富足、没有战乱的地方。刘子骥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引入故事,使故事更显得亦真亦幻,颇具神秘色彩。
(4)《桃花源记》中对自然环境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蓼庄图记》中写到“西山面之,浑河绕之,奥阻幽深,人迹之所不到”“桑麻林麓,远近映带”,可见两地的自然环境都是“偏僻幽深、秀美怡人”。而人文环境,《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蓼庄图记》中“居民千余家,淳淳闷闷”“家家足衣食,无贵无贱,无贫无富。凡嚣竞凌害、偷盗讼狱、干戈扰攘之事,离别羁旅之苦,父老子弟传世数十,耳未尝闻”,从中可知,两地的人文环境是“和谐安宁、淳朴真诚、安居乐业”。
10.
【答案】
(1)①曾经,②因为,③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④以……为忧,即“把……当成忧愁”,⑤埋怨
(2)①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这样做却(还)不能称王(统一天下),是从来没有这种情况的。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对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他抛却、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
【解答】
(1)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②句意:不因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悲。以:因为。
③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或: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④句意: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忧:以……为忧,即“把……当成忧愁”。
⑤句意: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非:埋怨。
(2)①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即“与谁归”,宾语前置句。
②王:名词作动词,称王。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3)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关键语句作答。【甲】文中,作者在分析了古代仁人的行为心理后,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乙】文中,孟子在回答齐宣王的提问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是一种仁政民本思想。据此作答即可。
(4)解答此题,需在理解两文文意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言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则言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对孟子儒家仁爱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范仲淹抛却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行为的准则。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1.
【答案】
(1)①亲自,②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③辱。谦辞,④去,⑤听说
(2)①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②于是一起来朝拜齐桓公,很少有不到的。
(3)不求闻达于诸侯,一日三至
(4)①都身居高位,求贤若渴;②都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人才。
【解答】
(1)①句意为:在南阳亲自耕田。躬:亲自。
②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③句意为:先帝委屈自己。猥:辱。谦辞。
④句意为:齐桓公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往:去。
⑤句意为:天下人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
(2)①感激:感奋激发。驱驰:奔走效劳。
②朝:朝拜。靡:没有;无。
(3)由“表明了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品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推知答案。
(4)【甲】文中的先帝和【乙】文中的桓公两个人的身份相同,都是帝王;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桓公犹下布衣之士”可以看出二者都求贤若渴,不惜降低身份,亲自去拜访。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